孟定,钱志伟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14)04-0027-02
鸭瘟是鸭、鹅、雁等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诊主要特征为发热,两脚发软,腹泻,粪便呈绿色,流泪和头颈部肿大(又叫“大头瘟”)。主要病理变化以口腔和食道粘膜及泄殖腔粘膜坏死性假膜,肝脏出血等为主要特征。
1 病原和流行病学特点
鸭瘟病毒属于一种疱疹病毒,病毒粒子呈球状,有囊膜。主要存在于病鸭的各个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及排泌物中。通过病鸭和易感鸭的接触而直接传染。也可通过与污染环境接触而间接感染。由于鸭是在水中生活,同时又在水中获取食物和饲料,水往往是鸭瘟病毒的重要传染媒介,所以本病往往在低洼多水的地区流行,且以春夏之际、秋季发病和流行最为严重。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鸭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发病率接近死亡率。不同日龄和品种的鸭均可引起感染。鹅也易感染,但发病率较鸭低。鸭群感染后即在群内传播,往往造成大批死亡。成年种鸭和产蛋鸭的死亡率比幼鸭高。
2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4d。开始发病时,病鸭表现精神委顿,食欲减少,体温升高至43℃以上,持续不退。怕光,眼睑粘着和半闭,口渴,头颈低垂,翅膀下垂,鼻有分泌物,粘稠,叫声嘶哑,呼吸困难。两脚发软和麻痹,步态不稳,静卧于地或蹲于一隅,强行驱赶时不能站立,肛门周围分泌物粘着。腹泻或是水样腹泻,失水严重,2~7周龄的小鸭可见体重迅速减轻,有时肛门带有血迹。有些病鸭拨开颈部腹侧面羽毛,可见皮肤浮肿,呈紫红色,触之有波动感。
成年鸭死亡肌肉丰满,公鸭死亡伴有阴茎脱垂,产蛋鸭产蛋率下降明显,在25%~40%之间,总死亡率为5%~100%之间。急性病例,病鸭的转归一般是死亡。少数不死的转为慢性,表现消瘦、生长发育不良,其最特征性的症状为角膜混浊,严重的形成溃疡,多为一侧性。
3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在口腔、食道、盲肠、直肠和泄殖腔。开始时,出现斑点状的表层出血,后被隆起的黄白色痂块所覆盖,最后又变成绿色痂块。舌根、咽部和上腭部粘膜表面常有淡黄褐色的假膜覆盖,刮落后即露出鲜红色、外形不规则的出血性溃疡。在食道粘膜可见纵横排列的灰黄色假膜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留有溃疡斑痕。泄殖腔粘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痂,粘着很牢固,不易剥离,粘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
组织出血主要在心脏、肝脏和肠道。心包膜、心肌、心冠状沟、心内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肝脏表面和切面上可以看到针头至小米大的灰白色坏死斑点和出血斑。整个肠道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最严重。位于空肠和回肠区的肠环状带呈深红色,从肠壁外面和内腔上均可见到。
头颈部肿大的病鸭,皮下组织弥漫性炎性水肿,切开皮肤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
4 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病变,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4.1 病毒分离 以无菌手续采取病死鸭的肝、脾或肾病料,处理后,接种于9~12日龄易感鸭胚的绒毛尿囊膜,接种4~6d后鸭胚死亡,鸭胚胚体出血、水肿,绒毛尿囊膜上有灰白色坏死灶,肝脏坏死灶。但有的病料需盲传2~3代后才能分离到病毒。
4.2 病毒鉴定 用鸭胚成纤维细胞的组织培养物来进行微量滴度平板和中和试验。Dot-ELISA可作为快速诊断。
5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考虑与鸭病毒性肝炎、鸭巴氏杆菌病、鸭坏死性出血性肠炎相区别。
5.1 与鸭病毒性肝炎的鉴别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的高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1月龄以内的雏鸭较少发生死亡,而鸭病毒性肝炎对1~5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超过4周龄的雏鸭一般不发病,成年鸭不发病。患鸭瘟的病鸭以口腔、食道及泄殖腔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鸭病毒性肝炎以病鸭肝出血为主要症状,而鸭瘟以肝脏明显肿大并且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为主要症状。
5.2 与鸭巴氏杆菌病的鉴别 最急性型的鸭巴氏杆菌病症状是病鸭突然倒地,双翅扑打几下死亡,多数病鸭夜间突然死亡或死于池塘或放牧路上。急性型病鸭发病后采食量下降,呼吸困难,常摇头,死亡时口、鼻流稀血水,嗉囊里充满饲料,触感硬实。鸭瘟的典型症状是流泪和眼睑水肿,上下眼睑部分粘连在一起,嗉囊空虚无食物,触感松软。且多种抗菌药物对鸭巴氏杆菌症状有治疗作用。
5.3 与鸭坏死性出血性肠炎的鉴别 魏氏梭菌引起的鸭坏死性出血性肠炎多为突然发病,急性死亡,尤以秋冬季节多发。病鸭肠粘膜脱落、肠壁脆弱、扩张、充满气体,内有黑褐色肠容物,呈黄黑色纤维素性蜡肠样坏死,并流出黑色血水,排红褐色或黑褐色焦油样粪便,与鸭瘟的口腔、食道、盲肠、直肠和泄殖腔粘膜的灰白色假膜有本质区别。
6 防治
通过注射鸭瘟鸡胚弱毒活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20日龄鸭免疫一次,免疫期可达6个月。种鸭每年接种两次,分别于20日龄和4~5个月龄时免疫。
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不从疫区引进种鸭,禁止健康鸭群到鸭瘟流行区放牧。一旦发生鸭瘟,迅速对鸭群进行封锁、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