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环理
摘 要:文章阐明了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其有效渗透到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去,数学课堂才能呈现出数学美的内容和本质特征,把抽象的数学展示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形成人人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媒体;教学环节;有效渗透;应用
我们遇到的大部分学生都会感叹到:“数学太难了!”在他们看来,就算自己尽力了,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还是会变得越来越难,到底谁会觉得数学简单呢?有这样一份资料:“对几百名中学数学教师以及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进行调查,当你接触数学这个概念时,你把数学想象成什么?调查结果是:76%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计算、公式、法则、证明;20%的人想到的是烦、枯燥、没意思、成绩不及格;4%的人回答数学使人聪明、有趣、有用。”这些结果的确令人深思,我们的数学及教学究竟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会使那么多的人对数学望而生畏,谈而生厌呢?针对传统数学教学存在不足或缺陷,我们又该如何改进数学课堂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成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伴而生的多媒体技术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使学生手、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结构,减轻教师烦琐的劳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身临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让原本抽象的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具体而鲜活起来,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枯燥难懂而畏惧数学。下面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各环节中的运用。
一、创设动画情景,很自然的导入新授内容
无论是一节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考虑如何导入的问题,导入环节犹如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安排得体,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那么如何才能很好的导入新授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表明:能调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人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它图文声并茂的特点能向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等比数列求和》这一章节中,设计这样一个动画场面:“一个格格木人从阿凡提那里买了一匹马,花了一千四百元,但买后反悔了,认为这匹马根本不值这么多钱,要把马退给阿凡提,阿凡提便提出了一个新的条件:既然你嫌贵,如果你能改买马蹄子上的钉子,我就把马白送给你如何? 格格木人听后略加思索便问怎么个买法?阿凡提讲:每个马蹄子上有6个钉子,共24个钉子,第1个钉子只要你1分钱,第二个钉子要2分钱,第三个钉子要4分钱,即后面的钉子是前面钉子钱的2倍.格格木人听后动了心,认为买马蹄子上的24个钉子花不了多少,便答应了,但经过计算才知道是一个较大的数,可有口难辩,只好默不作声地把马牵走了.”当学生余兴未尽时,紧接着提问:“你们能得出格格木人买这‘24个钉子花了多少钱吗?”当学生感到茫然时,引入课题。如此生动有趣地导入新授内容。
二、在数学内容讲解中,恰当利用多媒体演示,突出重点、淡化难点
一个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边动手的效果好,“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视觉占83%、听觉11%、触觉占3%、味觉占2%、嗅觉占1%” ,而综合刺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或者在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的实验、动态变化的过程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多样化,强化对学生的眼、耳、脑、手等的感觉器官的刺激,使他们的情绪兴奋起来,对数学产生兴趣,形成一种爱数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乐趣。
例如,在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模拟现实中较难细致观察的几何图形,还可用动画模拟复杂函数的图形、空间曲线、曲面立体图形的生成过程,空间图形的位置变化等。使得原本难以捉摸的空间关系变得形象具体、五彩缤纷。这样学生不仅看到了空間图形,还能细致、形象、生动地看到各种空间关系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在讲到以某个数学家命名的定理和公式时,还可以顺便演示该数学家的照片和生平简介,讲一些有关该数学家的有趣的故事和奋斗经历,以激励同学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这样就可以使得原本抽象单一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进一步探求和学好高等数学的决心。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这些教材以外的内容介绍都有十分浓厚的兴趣。现在,这些背景材料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找到。如果我们能恰当地将它们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不但可以突破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所带来的沉闷,还可以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丰富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对所学知识更加全面的了解。
三、创设动态情境,合理安排练习,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只是学生的引路人,在课件中应巧妙的安排练习,启发同学们寻找解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因为练习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巩固新知识,拓宽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我们要遵循知识的再现性、发现性和创造性原则,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精心设计制作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于一体的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题课件或运用网络计算机技术从网络资源中搜集相关的练习题,然后进行分类整理,制成课件。这样,上课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尝试解答,同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计算机不断从各类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疑难,使学生理解算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创新能力,这样会大量节省教学时间,实现真正的向50分钟要质量。
四、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板书效率,减少粉尘污染,创造美好环境
巴班斯基认为:“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
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板书量大而且频繁,粉尘常常弥漫于整个教室之中而无法避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师生们的身心健康。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大部分的粉笔板书可用电子板书替代,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这一持续污染教室环境的老问题。
另外,传统的数学教学,需要大量板书、作图等常规的教学过程。尽管有的教师采用投影胶片、小黑板等教具来改进教学,但毕竟它们容量有限,这样的改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计算机在呈现文字和描绘图形上快捷又准确,并且一次设计好后可供多人多次使用。这样可以把教师从板书抄题目、作图等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脱离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概念的讲解、知识的分析和方法的指导上来。借助多媒体技术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展开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移动与缩放、颜色的替换等手段,对一些难点问题,可以把画面“定格”在某一位置,进行分析归纳、运算推理,再通过必要的板书充分地展示给学生。这样,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既省时又省力,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归纳概括,画龙点睛,巧設悬念,发挥课堂结尾的功效
一堂好的课堂结尾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让人感觉余音绕梁的感觉。例如:在“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课堂结尾时,提出问题:我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利用问题引起学生思考,造成认知冲突 ,留下悬念,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续到课后,并引导学生注意相互独立事件与互斥事件概念上的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不能用本节的知识解决。这样就为下一节课“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留下悬念。可把这节课的重点、关键及提出的问题制成flash课件,通过课件回顾本节重要内容,强化对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通过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难忘和回味中结束学习内容,并会以更热切的心情盼望下一节数学课的到来。
总之,为了不再让学生觉得数学枯燥,不再畏惧数学。我们要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契机、找准“支点”,合理运用好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先进教学形式解决传统数学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使它的辅助教学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才会更好的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实用的科学,数学的美存在于教材的各个角落,有时呈现在数、形之中,有时呈现在解题过程中;数学实用性表现为:不仅在推理中具有重要价值,在科学研究中起核心作用,而且在工程计算中必不可少,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金钥匙;因此只有把多媒体有效渗透到数学教学各环节中去,才能展示数学美的内容和本质特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呈现在学生心中,使学生认识数学是一个奇妙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极大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形成人人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氛围,让他们感到数学学习是轻松愉快的,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和烦恼,数学学习是充满乐趣的,而不应该索然无味和令人生厌。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数学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玉泉.高等数学课程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