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华
(青海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青海 西宁810007)
手术前后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及静脉化疗是肿瘤外科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重要手段。营养支持治疗常需要输入高浓度的营养物质,静脉化疗需要输入多个疗程的化疗药物,高浓度营养物质多为高渗透压的液体,对血管刺激性大,反复多次穿刺外周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刺激引起外周静脉炎的机率较高[1],易致静脉机械性损伤,不但延长静脉修复周期,也易形成静脉窦、血栓、静脉炎,造成穿刺部位减少,增加穿刺难度和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局部并发症[2],许多化疗药物为化学及生物碱制剂,加上反复穿刺造成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及局部药物高浓度的刺激,易导致给药静脉受损伤及邻近组织坏死,不可避免地给病人造成痛苦。
以往(自1991年开始)我科采用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为恶性肿瘤病人解决静脉营养及化疗的静脉通路问题,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因其静脉解剖复杂,操作难度大,成功率相对较低,且易致气胸、神经血管损伤、导管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导管留置时间短(一般为2~3周),因此,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寻找简便、易行、安全的方法,我科于2006年10月开展了PICC技术。现将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对238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PICC置管及因患者血管条件受限不能行PICC置管者,被迫行CVC置管的141例患者在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对比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3年10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238例,其中男171例,女67例。最大年龄93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57.17岁。同期行CVC置管的患者141例,其中男60例,女81例。最大年龄95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54.87岁。两组平均年龄差距为2.3岁。
1.2 方法
1.2.1 PICC置管 238例PICC置管患者中,234例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4例位于锁骨下静脉,其中1例置管时尖端位于右侧颈内静脉,经X线定位调整后置于上腔静脉,238例均为X线确认定位。
1.2.2 CVC置管 141例分别是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操作难度大,风险高。
1.2.3 PICC置管及CVC置管位置及例数(表1)。
表1 238例PICC及141例CVC置管患者中置管位置及例数
1.2.4 导管维护 两组均按照静脉留置导管维护操作规范,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导管维护。
2.1 两组置管保留时间比较(表2)
表2 两组置管保留时间比较 (d)
2.2 需要反复置管人次比较(表3)
表3 因治疗需要反复置管人次比较 例(%)
2.3 不同拔管原因人次的比较(表4)
表4 不同拔管原因人次的比较 例(%)
3.1 因为肿瘤患者治疗时间长(约12~18个月),所用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强,药物外渗后会造成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疼痛及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甚至经久不愈,溃疡可深及肌腱及关节[4]。因此,需选择合适的留置导管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PICC置管保留时间长,它不限制患者置管肢体的日常活动,对日常生活影响小,在能够得到正确维护的情况下,治疗间歇期可以带管出院,符合肿瘤患者的治疗需要。
3.2 CVC置管位置在颈部或腹股沟处,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不宜长时间保留,如采用CVC置管进行化疗,患者每进行一次治疗都要接受一次置管与拔管,要完成全部疗程需要反复多次置管。患者反复多次接受穿刺置管,不仅会造成机体上的疼痛和穿刺时的风险,而且会给患者和穿刺操作者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甚至患者因此而放弃治疗,不能坚持完成全部疗程。
3.3 CVC的导管脱出率明显高于PICC组,计划拔管率PICC组高于CVC组。因此,PICC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安全、简便的输液途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PICC置管更适合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
[1]刘辉,陈泽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国际医药导报,2003,9(10):66-67.
[2]娄婷,黄幼含.肿瘤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与处理[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1):81-83.
[3]胡翠环,孙玉梅,刘洋.对30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8):579.
[4]肿瘤患者化疗前药物外渗相关因素评估表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5):42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