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梅 吴红顺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近年来,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抑郁症状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症状之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生率普遍较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神经质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维度,是人格特质的核心因素之一,它反映了个体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是一个包括情绪稳定(低神经质)和情绪不稳定(高神经质)的连续[1]。应对方式是个体在应激条件下所采取的具体的应对方法、手段或策略,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目前,我国学者关
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研究较多停留在症状描述上,把抑郁症状、神经质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相结合起来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的研究中主要是针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2,3],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研究则很少。比较而言,医学院校学生学习任务更重、年限更长、压
力更大。因此,了解当前医学院校学生的抑郁症状、神经质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状况,对促进师生的教和学、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医学院校学生的抑郁症状、神经质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状况及其关系,以期为当前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选取福建省两所医学本科院校学生作被试,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为97%,其中男生395人,女生90人;大一221人,大二152人,大三68人,大四及以上44人。
采用美国Zung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N)、特质应对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共20题,采用(很少是、有时是、大部分是、绝大部分是)4个等级记分,所有项目之和为量表总分,总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高,总分的正常上限参考值为41分,总分42-50分为为轻度抑郁、51-58为中度抑郁、59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N)共24题,回答“是”记1分,回答“否”记0分,分数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以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分数低者情绪反应缓慢且轻缓,很容易恢复平静,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共20题,包括两个因子,即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各含10个条目),采用“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5个等级记分(该问卷实际应用中消极应对特征的病因学意义大于积极应对)。以团体方式施测问卷,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发放问卷、讲解问卷填写注意事项。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表1 医学院校学生抑郁症状、神经质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状况(N=485人)
表2 医学院校学生抑郁症状分布状况(N=485人)
由表1可知,医学院校学生的神经质人格特质均分显著的低于常模,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均分显著的高于常模。由表2可知,约29.7%的医学生有抑郁症状,其中约23.5%的医学生是轻度抑郁、约5.2%的医学生是中等程度的抑郁、约1.0%的学生是重度抑郁。
表3 不同性别学生的差异比较(±S)
表3 不同性别学生的差异比较(±S)
量表 男 女t抑郁症状 36.7±7.9 39.5±8.7 -2.95***神经质人格特质 9.3 ±5.7 11.3 ±4.4 -3.16***消极应对 27.6±5.7 27.9±6.1 -0.48积极应对31.3±6.2 32.6±5.7 -1.89
由表3可知,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抑郁症状、神经质人格特质上存在较显著差异,女生的抑郁症状、神经质人格特质均分显著的高于男生的均分。
表4 不同成绩医学生的差异比较(±S)
表4 不同成绩医学生的差异比较(±S)
量表 ①差 ②中等 ③优秀 F 两两比较(P<0.05)抑郁症状 40.1±8.5 36.2±7.2 37.6±10.2 9.23*** ① > ②,③神经质人格特质 9.9±5.5 9.7±5.7 9.0±5.2 0.56消极应对 28.5±5.8 27.5±5.5 27.5±6.2 1.22积极应对 30.1±6.6 32.0±5.7 31.3±6.8 4.03* ② >①
由表4可知,不同成绩的学生在抑郁症状、积极应对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成绩较差学生抑郁症状的均分显著的高于中等生和优生,成绩中等的学生积极应对的均分显著的高于差生。
表5 神经质人格特质、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的Pearson相关分析
由表5可知,除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两因子不存在显著相关外,其余各因子间均存在显著相关,为探讨抑郁情绪与神经质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的确切关系,以抑郁症状为因变量,以神经质人格特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stepwise-regression)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
从表6可以看出,神经质人格特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是抑郁症状的有效预测变量。三者共可以解释抑郁症状的35.8%的变异,用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Y=32.783+0.479X1-0.179X2+0.133 X3。
本研究表明,约29.7%的医学生存在抑郁症状(其中约23.5%的医学生是轻度抑郁,中度和重度抑郁所占比例共约6.2%),这说明当前医学院校有相当比例的学生(略低于三分之一)情绪普遍较消极、低落并且达到了抑郁程度。医学生消极应对、积极应对的均分显著的高于常模,说明医学生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有些同学面对困难或问题时较经常有消极、悲观的态度和行为,而有的学生则乐观、积极。医学院校学生神经质人格特质均分显著的低于正常人群常模,说明大部分医学生情绪较稳定,情绪波动较小,善于自我控制。这可能与医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医学生的专业课程要求他们要有一丝不苟、踏实认真、勤勤恳恳、严谨治学的态度,所以,在专业学习的熏陶下,医学生比一般人群更理智、更善于自我控制性情更隐忍、温和,另外也可能是医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较繁重而心情持续较低落、稳定。医学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注重磨练学生性格,为他们打下良好心理基础。
本研究表明,女生的抑郁症状、神经质人格特质均分显著的高于男生的均分,这说明女生的情绪较男生更消极、低落,女生的情绪波动较大。这可能与女生的生理因素、情感更细腻、丰富等性格特点有关。女生大多较感性思维,而男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分辨推理能力优于女生。医学生专业课程大多更适合男生(理性思维),因此,女生的学业压力总体比男生大。女生固有的生理周期、社会就业对女生的歧视等因素,造成女生抑郁症状、情绪波动更严重。医学院校应特别重视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同学间互助,学校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应适当的体现对女生的特殊关爱和优待。
本研究表明,差生抑郁症状的均分高于中等生和优生,成绩中等的学生积极应对的均分高于差生。原因是,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把学习当成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对待、学习目标也更明确,以学习为主要目标的生活过的更充实、更有价值感,遇到问题更倾向采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与吴红顺等人的研究较一致[4],差生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上(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都明显高于中等生和优生。医学院校应更加重视对差生的帮助和心理辅导。
本研究表明,神经质人格特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神经质人格特质、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是抑郁症状的有效预测变。这说明缓解当前医学院校学生的抑郁症状要从他们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入手,医学院校优化医学专业课程,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沉着、冷静、踏实、认真、平和、稳重的性格。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42-44.
[2]肖晶.大学生神经质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日常应激的调节与中介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7-151.
[3]凌宇.神经质人格调节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追踪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3):411-416.
[4]吴红顺.医学院校学生专业承诺和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学科版),2012,1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