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美
读了15年博士,外长王毅仍没抽出时间写博士论文,也就没能拿到博士学位。在他的老师眼中,这样不弄虚作假足以令人赞赏。
3月8日的记者会最后,外交部长王毅用中式礼节合掌,主动结束了发布会,前往出席就马航事件处置紧急召开的部级联席会议。
这算是王毅以外长身份出席的首个“两会”记者会,关注度仅次于总理记者会。
“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
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面对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拿当下中日关系与一战前英德关系作比这一问题,王毅的回答干净利落,“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
有外媒将此解读为,这是中国外交要走“强硬路线”的表现。而王毅此前在数个场合对钓鱼岛主权的重申,早就引发了日本各界的关注。
王毅的老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北二外”)退休教授潘寿君也承认,自己的这位学生讲话“确实是一板一眼,而且没有废话”,他的“知日”背景,也成为其发言的底气。“学日语的,对日本了解更深一点,谈得就是正中要害。”潘寿君告诉《博客天下》。
从小,王毅就是个好学生,毕业进入外交部后,凭借其勤奋上进,发展也是顺风顺水,典型的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1978年,25岁的“高龄学生”王毅进入北二外日语专业学习,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七七级”生源复杂,工农兵各种身份都有。当时日语专业有三个班,每个班有十几个人,三班的学生是直接从外语学校毕业的,年纪最小,一班和二班是“零基础班”,王毅就在二班。
“我跟王毅是我们班最大的,比最小的同学大7岁,”王毅的大学同班同学孙杰强(化名)说,“当时选班长都考虑岁数大的,我还比他大半岁,所以我去了学生会,后来是校学生会主席,他就当了班长。”
上大学前,王毅已经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当了8年知青,读大学的时候,比他的老师潘寿君小不了几岁。沉稳、老练、“有兄长的感觉”,是当时的师生对这位外长的总体印象。
王毅学习很用功,每次上课前都会把所有的单词学会,新课文听到能听懂为止。聪明加上勤奋,王毅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标兵”。
学习上如果出现问题,他就会很着急。有一次王毅考试没考好,“特别不高兴,脸老那么绷着,发誓一定要学好日语。”孙杰强回忆。
“学外语,最后拼的是汉语功底,这东西是相通的,历届学生都是这样,只要你汉语功底好,你的外语就能学好。”潘寿君对《博客天下》说,王毅汉语基础非常好。
“他写文章不是一般的好,我作文一般4分,他从来都是5+,”孙杰强说,“他高考语文考了八九十分,这是非常高的分数,是我们班第一。”
好文笔得益于王毅在兵团的练习,下乡期间,除了日常的农业劳动,爱好文学的王毅在业余时间看了很多文学和历史方面的书,不仅字写得漂亮,也会搞文学创作,写小说、写诗,还在兵团和黑龙江的杂志上发表过。
大学期间,他把大家组织起来搞读书会,阅读书目不限,王毅来提问题,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分析问题,碰撞不同观点,有时甚至针锋相对。“有些东西不辩不明,一辩就清楚了,他们同学当时跟我说读书会是很有收获的。”潘寿君说。
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王毅担任部长助理时,兼任外交部青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觉得抓青年的学习工作非常重要,就提议在部里成立“青年读书会”。外交部青年读书会成立于1996年,在中央各部委中是成立最早的,王毅担任会长。
大学学习之余,同学们会踢踢足球、打打排球,不过王毅的水平一般。登山的爱好他则保留到现在,不仅新婚蜜月是在黄山度过的,而且担任了外交部登山协会会长。2006年,六上黄山的王毅专程带外交部驻外使节团成员攀登黄山。
“偷偷摸摸”去看外语电影是王毅的娱乐活动之一,“当时日语电影很少,法语系的法语电影特别多,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我会跟王毅悄悄溜过去看。看不懂也看,看热闹。”孙杰强说。
“食客”是王毅的另一身份。孙杰强当时有工资,一个月40多块钱。星期五下午没课,孙杰强就跟王毅等几个同学找个地方吃北京的美食。好在当时北京的饭馆不那么多,“都吃遍了,八大菜馆我们全去了,松鼠鳜鱼当时还很便宜。他杂胃口,什么都吃。大家凑点钱,我掏得多一点。”
直到现在,七七级的同学每年都会组织班级聚会,只要在北京,王毅都会来参加。老同学们会找个安静的餐厅聊聊天,叙叙旧,很少谈工作上的事。孙杰强说,“大家是AA制,一个人一两百块钱。”“每次看到我(他)就开玩笑说潘老师又年轻啦,我们请他做什么事他也是有求必应的。”潘寿君说,学校有时候会请王毅回来作一些国际形势报告。
王毅的同学邱华盛曾向媒体介绍,在兵团时,王毅像其他北京青年一样,政治敏感,忧国忧民,对国家前途与个人命运都颇为忧虑。孙杰强说,1981年,28岁的王毅在他的介绍下成功入党。
《人民日报》主管杂志《环球人物》曾在报道中提及,学校专门召开全校范围的入党积极分子会议,王毅在会上作了发言。
那时,学校对党员的考核标准极为严格,成绩优异、政治觉悟高是必备条件,还要在老师和同学中具有极高威信,“只要有一个人提出反对意见就不能被批准。”
当年,包括王毅在内,有三名同学成为候选人,但最后只有王毅一人顺利通过了所有考评。据王毅当年的辅导员宋春林老师回忆:“他是‘七七级第一个入党,也是唯一一个入党的学生。”
毕业后,王毅进入了日后他大展拳脚的外交部。王毅“笔头好”的特长在外交部得到了充分发挥。
1980年代,胡耀邦任总书记后第一次访问日本,在某个场合的讲话稿交由王毅来起草,当时他还是外交部亚洲司的一个科员。这篇讲稿,胡耀邦只修改了两处,还在稿子上写了个批语:“此稿写得很好!”
《环球人物》还报道称,王毅与外交有着另外一个缘分,他是知名外交家钱嘉东的女婿。钱嘉东曾任周恩来的外事秘书,后来担任过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大使,现退休在家。
在工作上,王毅很好强,“他和别人在一起工作,一定要想方设法比别人强一点。”孙杰强说,他人很正,不会干出圈的事。
热爱学习的王毅在工作后继续深造。1996年,时为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王毅在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读在职硕士研究生,1998年4月获世界经济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9年9月起,王毅在外交学院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学位。“从组织关系上来说,他是我们的领导(外交部部长助理),但是在我们面前,他对老师是很尊敬的,完完全全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外交学院教授周尊南对《博客天下》说,他当时为王毅讲授《现代国际关系史》。
去年5月,“好学生”王毅陪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德国时,参观了波茨坦会议旧址。当时,李克强强调,“不允许破坏、否认战后的胜利果实”。次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称“中国领导人的讲话无视历史”,王毅一句让日本“老老实实做一回学生,重新看看《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就把对方顶了回去。
作为厅局级博士生,王毅上课很低调。有时候工作太忙,没办法来学校上课,他就会请一起读博的同学把老师授课的内容录下来,再传给他。老师推荐的参考书,他也是通过同学了解。“他不像有的官员,叫自己的秘书去听,从来没有。”周尊南说。
由于工作忙碌,自1999年注册读博以来,王毅至今没能抽出时间写博士毕业论文,也就还没拿到博士学位。
王毅大学毕业时,并没有写作论文的要求,只需要翻译一篇原著,北二外教授陈燕生记得“字数要过万”,文笔好的王毅很轻松地完成了。此外,王毅还在《日语学习与研究》上发表过一篇论文《试论日本语的朦胧风格及翻译上的处理》。
《日语学习与研究》至今仍是中国日语学界唯一的核心期刊。
“当时相当轰动,大家都很惊奇。那时该杂志还是季刊,受页数限制,发表的文章是相当有限的。现在日语专业的老师想在这本期刊上发表论文都非常困难。”陈燕生对《博客天下》说。
“我很赞赏的就是这一点,”周尊南说,“他完全可以对付啊。他当时已经是外交部副部长了,完全可以让秘书或者外交部的几个笔杆子凑一篇博士论文,但他没有这样做。”
(摘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