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淑文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而在小学阶段,许多教师不重视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阅读教学多侧重文本内容的理解,过度的篇章分析减少了学生语言训练的机会,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何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这一现状,使学生能够在教师有效的阅读教学中提高表达能力?一线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中语言发展的关键点,把握时机、适时训练,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长足发展。
一、 在学生知识与能力转化处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指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并通过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比如汉语拼音知识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识字知识的学习,重在训练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培养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等;阅读知识的学习,重在综合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尊重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背诵和朗读训练,既有知识的积累,又有文化提升,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还能把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修辞手法等及时储存下来,形成范例,一旦需要表达就能得心应手。
《放风筝》是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六册的课文,一位教师这样进行语言训练: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四个描写风筝和天空色彩的词语——“橘红”“墨绿”“金黄”“瓦蓝”,借助字典讲一讲它们的意思,说一说这几个词语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然后再写出一些跟这四个词语结构相同的、表示色彩的同类词语来交流。学生通过观察“橘红”“墨绿”“金黄”“瓦蓝”这四个词语,写出许多名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的合成词语。如粉红、桃红、枣红、翠绿、碧绿、草绿、葱绿、鹅黄、米黄、雪白等。这是运用语言文字知识指导训练的范例。
二、 在学生的疑问处训练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讨论问题的机会也多了。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的同时,教师也要善于捕捉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进行表达训练。课堂上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出现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好时机,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一位教师在教授《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时,学生问:“为什么‘差点仰面摔倒?”教师引导学生表演一个用力抱紧物体的动作,体会一下作者的动作、心理、神态。紧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出文中有三处“没想到”,竟然是什么意思?(吃惊,对母亲不了解,关心不够。)作者没想到什么?找出来轻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难过)“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愧疚)教师再引导: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里的重担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者说的话,透过字面展开想象,体会一下。最后教师说:“我想我们应该感谢这位作者,是他唤起了我们对母亲的爱。请大家拿起笔,写下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可以是对文中母亲的祝愿,也可以是对自己母亲的感谢,还可以是对天下母亲的关爱。”这样就把理解和运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三、 在学生的思维发散点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语言的发散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创新自己的思想、创新自己的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多元,使其语言妙趣横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语言表达训练的范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为师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能把握教材特色,随文练习表达,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秋姑娘的信》(苏教版一年级上册)一文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富有童趣。课文既写出了秋天的特点,又写出了各种动物和秋天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扮演秋姑娘,将信的内容说给小动物们听,再让学生扮演小动物给秋姑娘回信。这种表达训练对小朋友们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教学中,找准这样的训练点,让学生仿说、仿写,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让学生学会了课文的表达方式,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对话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在学生的情感交融处训练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没有认识就没有情感,认识越深情感越深,情感一旦产生就会反过来加深认识。而阅读是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阅读教学应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书中世界的美妙和精彩。
《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让学生把句子的顺序调整一下,再和原句比较效果,学生发现原句中侵略者的行为是先拿,再搬运,最后破坏、毁掉。而园内的东西先写轻的和小的,在写重的和大的,最后是无法搬动的。这是“层递”修辞手法,教师并没有指出这一手法的运用,而是引导学生品味这样描写的好处,学生就能明确地感受到侵略者贪婪、野蛮的嘴脸;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帝国主义滔天罪行的揭露与控诉的强烈愤慨之情。同时也领悟了层递的运用之妙,自然而然地就能在表达中运用。
五、 在情节空白处训练
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包含许多“不确定”和“空白”,即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这些“空白点”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和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领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留白的训练方法有很多,可以想象填补文章简练处,可以延伸标点符号中的空白,还可以拓展课文插图中的空白等,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补白训练。
一位教师教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时,在让学生读好“歌声会领您走进山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后,趁机出示挂图,找学生看图说话: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蝈蝈欢快地唱着歌,她听着听着,脸上开始出现笑容,她心中充满了欢乐……教师接着问:“发挥想象,歌声还会带盲婆婆去到哪里?她又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出示:歌声会——,看到——;歌声会——,听到——。这样的教学补白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达到情感的交融。学生通过对省略的内容进行想象,不但训练了语言组织的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和用好教材文本,从每一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之中,去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把握时机、适时训练,真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教材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增值,从而达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 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3]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 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5] 谈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