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万机
明代正德年间,王阳明受宦官迫害,贬谪为龙场驿丞,受尽搓磨,终于在此“悟道”,创立阳明心学,流播千秋。他创设龙冈书院,受邀来省城文明书院讲学,大兴黔人向学之风,肇启西南文化,其功厥伟。
阳明先生离黔后,学子们承其遗风,好学不倦。可惜龙冈书院已撤,学子无所依归。20多年后,王杏巡按贵州,创建了阳明书院。
王杏,字少坛,浙江奉化人。嘉靖十三年(1534)出任贵州巡按御史。虽是一位铁面无私的监察官,却非常关心贵州的教育事业,为黔中学子办了两桩大事。
第一桩是在贵阳创设贡院(考棚),独立举办乡试。此前,贵州的生员(秀才)要去云南昆明参加乡试(考取者成举人),近者一二千里,远者三四千里,行程一两个月,山路险陡,又值盛暑,瘴气时发,不少人死于途中,令许多生员望而却步。黔中文士亟盼在贵阳举行乡试,增加解额。思南人田秋(任广东布政使)曾在嘉庆初年上疏,请求在贵州设贡院,皇帝批示由贵州巡抚办理,但一拖几年,无人理睬。王杏到任后,竭力筹划,亲选地址,筹集经费,上报朝廷批示。其上疏中说:“贵州自建省设学养士以来,历百五十余年,文教茂往昔十倍。诸生就试云南,苦于道路。今于贵州城内西南隅择地,可以营建贡院。计所需白金二千四百余两,检藩库羡缗可办。夫士盛既足以开科,而费复易措。别开科可免诸生跋涉,益盛恩励学。”朝廷同意实施,并把举人的名额由21人增至25人。田秋出钱买田,以租谷所入作试卷费,对贵州士子鼓舞极大。嘉靖十六年(1537),贵州首次乡试开科取士。如该科的举人,有5位考中进士,其中敖宗庆(思南府籍)、蒋宗鲁(普安州籍)两人先后出任云南巡抚,很有政声。
王杏做的另一桩好事,就是修建阳明书院。王阳明先生在龙冈书院和文明书院讲学,除贵州学生外,湖南的蒋信、冀元亨也千里负笈,前来请业。贵州学士向学之风,蔚然兴起。
王杏出巡各地,在贵州城郊听到学子吟诵声中有“越音”,即浙江一带音调,十分诧异,一打听,才知是王阳明居处龙场时教化的遗泽。其《新建阳明书院记》中写道:“嘉靖甲午(1534),予奉圣天子命出按贵州,每郊行,闻歌声蔼蔼如越音。予问之士民,对曰:‘龙场王夫子遗化也。”而王夫子的高足、贵州名士汤冔、陈文学、叶梧,联名向王巡按呈文,请求兴办阳明书院,为求学士子提供进修场所。王杏欣然接受,筹集资金,在城东选址建院。于嘉靖十四年(1535)落成,开院招生。又在书院旁建阳明祠,奉祀王阳明先生。
阳明书院一直延续到清代雍正年间,其间几度迁址重建。如明隆庆年间,阮文中任贵州巡抚,冯成能任贵州按察使,发现阳明祠和书院“迁徙靡常,僻在委巷中”,且已“废堕”,于是,阮巡抚与藩、臬二司协议,命贵阳知府董其役,选择新址修建祠和书院。规模较宏伟:“前为享堂,后为讲堂,俱六楹;前后为左右房各四楹,前为二门,又前为大门。树棹楔于通衢,扁曰‘阳明书院。”(阮文中《阳明书院碑记》)
清代康熙前期,杨雍建出任贵州巡抚,见历经兵火后的阳明书院破旧不堪,便鸠工庀材,修葺一新。他写有《重修阳明书院碑记》,记述修葺缘起。此后,田雯任贵州巡抚,再度修葺书院和祠宇,别建合一亭、传习轩五楹,写有《阳明书院碑记》。
雍正十一年(1733),贵州巡抚元展成奉旨发帑银一千两,增建校舍50间,增购图书千多卷。同时,把“阳明书院”改称“贵山书院”,成为全省最高学府。乾隆、嘉庆年间,分别拓建和修葺,规模更加宏伟壮丽。据道光《贵阳府志》载:书院“头门三间,左为书办房五间,右为监院所三间;门内之西神宫三间,内房五间,客房二间,厢房一间;二门三间,内讲堂三间,堂左五斋曰‘居敬、‘尊闻、‘赏奇、‘晰疑各十间,‘聚学五间;堂右五斋,曰‘立诚,‘行知各十间,‘问辨五间,‘集思、‘广益各六间。堂后山长内房三间,房东厨房一间,房西役房一间。左斋内尹公祠三间,阳明祠三间。缭之以垣”。
阳明书院实际存在199年,此后名字虽改而书院实体犹存。至1904年贵山书院改名“贵州大学堂”,被视为当今贵州大学的前身。(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陈芳媛)
明代正德年间,王阳明受宦官迫害,贬谪为龙场驿丞,受尽搓磨,终于在此“悟道”,创立阳明心学,流播千秋。他创设龙冈书院,受邀来省城文明书院讲学,大兴黔人向学之风,肇启西南文化,其功厥伟。
阳明先生离黔后,学子们承其遗风,好学不倦。可惜龙冈书院已撤,学子无所依归。20多年后,王杏巡按贵州,创建了阳明书院。
王杏,字少坛,浙江奉化人。嘉靖十三年(1534)出任贵州巡按御史。虽是一位铁面无私的监察官,却非常关心贵州的教育事业,为黔中学子办了两桩大事。
第一桩是在贵阳创设贡院(考棚),独立举办乡试。此前,贵州的生员(秀才)要去云南昆明参加乡试(考取者成举人),近者一二千里,远者三四千里,行程一两个月,山路险陡,又值盛暑,瘴气时发,不少人死于途中,令许多生员望而却步。黔中文士亟盼在贵阳举行乡试,增加解额。思南人田秋(任广东布政使)曾在嘉庆初年上疏,请求在贵州设贡院,皇帝批示由贵州巡抚办理,但一拖几年,无人理睬。王杏到任后,竭力筹划,亲选地址,筹集经费,上报朝廷批示。其上疏中说:“贵州自建省设学养士以来,历百五十余年,文教茂往昔十倍。诸生就试云南,苦于道路。今于贵州城内西南隅择地,可以营建贡院。计所需白金二千四百余两,检藩库羡缗可办。夫士盛既足以开科,而费复易措。别开科可免诸生跋涉,益盛恩励学。”朝廷同意实施,并把举人的名额由21人增至25人。田秋出钱买田,以租谷所入作试卷费,对贵州士子鼓舞极大。嘉靖十六年(1537),贵州首次乡试开科取士。如该科的举人,有5位考中进士,其中敖宗庆(思南府籍)、蒋宗鲁(普安州籍)两人先后出任云南巡抚,很有政声。
王杏做的另一桩好事,就是修建阳明书院。王阳明先生在龙冈书院和文明书院讲学,除贵州学生外,湖南的蒋信、冀元亨也千里负笈,前来请业。贵州学士向学之风,蔚然兴起。
王杏出巡各地,在贵州城郊听到学子吟诵声中有“越音”,即浙江一带音调,十分诧异,一打听,才知是王阳明居处龙场时教化的遗泽。其《新建阳明书院记》中写道:“嘉靖甲午(1534),予奉圣天子命出按贵州,每郊行,闻歌声蔼蔼如越音。予问之士民,对曰:‘龙场王夫子遗化也。”而王夫子的高足、贵州名士汤冔、陈文学、叶梧,联名向王巡按呈文,请求兴办阳明书院,为求学士子提供进修场所。王杏欣然接受,筹集资金,在城东选址建院。于嘉靖十四年(1535)落成,开院招生。又在书院旁建阳明祠,奉祀王阳明先生。
阳明书院一直延续到清代雍正年间,其间几度迁址重建。如明隆庆年间,阮文中任贵州巡抚,冯成能任贵州按察使,发现阳明祠和书院“迁徙靡常,僻在委巷中”,且已“废堕”,于是,阮巡抚与藩、臬二司协议,命贵阳知府董其役,选择新址修建祠和书院。规模较宏伟:“前为享堂,后为讲堂,俱六楹;前后为左右房各四楹,前为二门,又前为大门。树棹楔于通衢,扁曰‘阳明书院。”(阮文中《阳明书院碑记》)
清代康熙前期,杨雍建出任贵州巡抚,见历经兵火后的阳明书院破旧不堪,便鸠工庀材,修葺一新。他写有《重修阳明书院碑记》,记述修葺缘起。此后,田雯任贵州巡抚,再度修葺书院和祠宇,别建合一亭、传习轩五楹,写有《阳明书院碑记》。
雍正十一年(1733),贵州巡抚元展成奉旨发帑银一千两,增建校舍50间,增购图书千多卷。同时,把“阳明书院”改称“贵山书院”,成为全省最高学府。乾隆、嘉庆年间,分别拓建和修葺,规模更加宏伟壮丽。据道光《贵阳府志》载:书院“头门三间,左为书办房五间,右为监院所三间;门内之西神宫三间,内房五间,客房二间,厢房一间;二门三间,内讲堂三间,堂左五斋曰‘居敬、‘尊闻、‘赏奇、‘晰疑各十间,‘聚学五间;堂右五斋,曰‘立诚,‘行知各十间,‘问辨五间,‘集思、‘广益各六间。堂后山长内房三间,房东厨房一间,房西役房一间。左斋内尹公祠三间,阳明祠三间。缭之以垣”。
阳明书院实际存在199年,此后名字虽改而书院实体犹存。至1904年贵山书院改名“贵州大学堂”,被视为当今贵州大学的前身。(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陈芳媛)
明代正德年间,王阳明受宦官迫害,贬谪为龙场驿丞,受尽搓磨,终于在此“悟道”,创立阳明心学,流播千秋。他创设龙冈书院,受邀来省城文明书院讲学,大兴黔人向学之风,肇启西南文化,其功厥伟。
阳明先生离黔后,学子们承其遗风,好学不倦。可惜龙冈书院已撤,学子无所依归。20多年后,王杏巡按贵州,创建了阳明书院。
王杏,字少坛,浙江奉化人。嘉靖十三年(1534)出任贵州巡按御史。虽是一位铁面无私的监察官,却非常关心贵州的教育事业,为黔中学子办了两桩大事。
第一桩是在贵阳创设贡院(考棚),独立举办乡试。此前,贵州的生员(秀才)要去云南昆明参加乡试(考取者成举人),近者一二千里,远者三四千里,行程一两个月,山路险陡,又值盛暑,瘴气时发,不少人死于途中,令许多生员望而却步。黔中文士亟盼在贵阳举行乡试,增加解额。思南人田秋(任广东布政使)曾在嘉庆初年上疏,请求在贵州设贡院,皇帝批示由贵州巡抚办理,但一拖几年,无人理睬。王杏到任后,竭力筹划,亲选地址,筹集经费,上报朝廷批示。其上疏中说:“贵州自建省设学养士以来,历百五十余年,文教茂往昔十倍。诸生就试云南,苦于道路。今于贵州城内西南隅择地,可以营建贡院。计所需白金二千四百余两,检藩库羡缗可办。夫士盛既足以开科,而费复易措。别开科可免诸生跋涉,益盛恩励学。”朝廷同意实施,并把举人的名额由21人增至25人。田秋出钱买田,以租谷所入作试卷费,对贵州士子鼓舞极大。嘉靖十六年(1537),贵州首次乡试开科取士。如该科的举人,有5位考中进士,其中敖宗庆(思南府籍)、蒋宗鲁(普安州籍)两人先后出任云南巡抚,很有政声。
王杏做的另一桩好事,就是修建阳明书院。王阳明先生在龙冈书院和文明书院讲学,除贵州学生外,湖南的蒋信、冀元亨也千里负笈,前来请业。贵州学士向学之风,蔚然兴起。
王杏出巡各地,在贵州城郊听到学子吟诵声中有“越音”,即浙江一带音调,十分诧异,一打听,才知是王阳明居处龙场时教化的遗泽。其《新建阳明书院记》中写道:“嘉靖甲午(1534),予奉圣天子命出按贵州,每郊行,闻歌声蔼蔼如越音。予问之士民,对曰:‘龙场王夫子遗化也。”而王夫子的高足、贵州名士汤冔、陈文学、叶梧,联名向王巡按呈文,请求兴办阳明书院,为求学士子提供进修场所。王杏欣然接受,筹集资金,在城东选址建院。于嘉靖十四年(1535)落成,开院招生。又在书院旁建阳明祠,奉祀王阳明先生。
阳明书院一直延续到清代雍正年间,其间几度迁址重建。如明隆庆年间,阮文中任贵州巡抚,冯成能任贵州按察使,发现阳明祠和书院“迁徙靡常,僻在委巷中”,且已“废堕”,于是,阮巡抚与藩、臬二司协议,命贵阳知府董其役,选择新址修建祠和书院。规模较宏伟:“前为享堂,后为讲堂,俱六楹;前后为左右房各四楹,前为二门,又前为大门。树棹楔于通衢,扁曰‘阳明书院。”(阮文中《阳明书院碑记》)
清代康熙前期,杨雍建出任贵州巡抚,见历经兵火后的阳明书院破旧不堪,便鸠工庀材,修葺一新。他写有《重修阳明书院碑记》,记述修葺缘起。此后,田雯任贵州巡抚,再度修葺书院和祠宇,别建合一亭、传习轩五楹,写有《阳明书院碑记》。
雍正十一年(1733),贵州巡抚元展成奉旨发帑银一千两,增建校舍50间,增购图书千多卷。同时,把“阳明书院”改称“贵山书院”,成为全省最高学府。乾隆、嘉庆年间,分别拓建和修葺,规模更加宏伟壮丽。据道光《贵阳府志》载:书院“头门三间,左为书办房五间,右为监院所三间;门内之西神宫三间,内房五间,客房二间,厢房一间;二门三间,内讲堂三间,堂左五斋曰‘居敬、‘尊闻、‘赏奇、‘晰疑各十间,‘聚学五间;堂右五斋,曰‘立诚,‘行知各十间,‘问辨五间,‘集思、‘广益各六间。堂后山长内房三间,房东厨房一间,房西役房一间。左斋内尹公祠三间,阳明祠三间。缭之以垣”。
阳明书院实际存在199年,此后名字虽改而书院实体犹存。至1904年贵山书院改名“贵州大学堂”,被视为当今贵州大学的前身。(作者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陈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