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涵养,人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如何提升?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元固本。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此我们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价值判断力。1988年,人类“智慧大脑”——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曾集会巴黎发出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人类共同的需求。
这也是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需要。道德是实践的哲学。当“扶不扶”成为一种尴尬的社会现象,我们更要抓好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从“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感受善的力量,通过美好的道德行为和重要的道德实践,培育助人为乐、团结友善的文明风尚;在现代社会家庭组织、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强化“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基因,成为公民面对的课题,以使中华孝道和敬老之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通过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才能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滋养,特别要强调读书、学习。关于这一点,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专门指出,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看来,对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和精神财富,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少儿读经”、“美丽中文”的阶段。而是以君子人格的示范、礼仪习俗的熏陶、天地人关系的处理、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等,化为今天中国社会的价值共识,化为维系世道人心的入世情怀。(执笔/顾海凇责任编辑/奚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