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棱刻画在沈家铺油田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2014-09-20 08:13:44孙建季岭王庆魁何娇娇吕中锋
断块油气田 2014年5期
关键词:断块断点刻画

孙建,季岭,王庆魁,何娇娇,吕中锋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河北 沧州 061035)

我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新生代以来主要发育断陷型盆地,在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下,发育了不同级别的张性断层,形成了大量复杂断块油气藏[1]。大断层的位置和形态控制了油藏的规模及储量,小断层则控制了断块内部的油层发育及油、气、水关系。因此,断层在目的层段的断棱形态精细刻画对油藏开发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油藏开发中后期,在断块内部进行加密调整,或在断层附近挖潜剩余油时,更需要对目的层断棱形态进行精细刻画,以确保钻遇更多的油层,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2]。沈家铺油田经过多年的开发,各断块均表现为高含水率及高采出程度。受沉积构造及注水开发的影响,剩余油主要集中于断层附近及井网不完善区域,呈条带状分布。由于其断裂系统复杂,大断层断棱形态刻画精度低,小断层识别难度大,油水分布规律研究不透彻,阻碍了断块的开发调整。

1 地质概况

沈家铺油田位于黄骅坳陷孔南地区,北邻风化店油田,南接王官屯油田,是被断层控制的复杂断块构造油藏。该油田是一个被北东向和北西向2组断层复杂化的背斜构造。北东向断层是主控断层,主要有二级断层孔西断层、三级断层官128断层及官101断层等,这些断层延伸距离远、断距大,对构造、沉积格局和油气运移、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而北西向断层断距小、分布少,使构造更加破碎(见图1)。

图1 沈家铺油田区域构造

沈家铺油田钻井揭示的地层自上而下为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古近系东营组(零星分布)、沙河街组、孔店组和中生界。孔店组自上而下又划分为孔一段、孔二段和孔三段,孔一段内部自上而下分为6个油组(枣0—枣5),枣4、枣5油组为主力含油层位,为扇三角洲—冲积扇扇中辫状河道砂体。在该油田的油藏描述中,将断棱刻画作为工作重点,进行了精细研究。

2 影响断棱刻画的主要因素

2.1 复杂的断裂系统

断裂活动是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构造活动的主要特征,不同尺度、级别、性质、时期的断层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断裂系统。尤其是在大断层的控制下,派生了较多低级序断层,这些断层将目的层切割得错综复杂,使断块内含油井段长、油层多、油水关系复杂。复杂的断裂系统影响了地震资料的品质,使地震反射同相轴杂乱无章,增加了断棱刻画的难度。

2.2 沉积作用的影响

沈家铺油田只有孔一段顶部枣0油组石膏层、枣5油组底部泥岩可作为区域对比标志层。储层内部为扇三角洲—冲积扇扇中辫状河道沉积,发育400~600 m的砂泥岩互层,测井曲线无明显标志性特征,在地层对比和地震反射上均不易区分。

2.3 特殊地质体的影响

研究区在中生界、孔一段、孔二段各油组地层中,均穿插发育多套火成岩、膏盐层、油页岩和碳质泥岩等特殊岩性的地层。这些地质体使地震反射特征及速度发生异常,对储层上下的地震反射有较大影响,造成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普遍较低,给小断层的识别和描述增加了难度。

3 断棱刻画的步骤与方法

3.1 地震资料分析及优选

研究区面积约70 km2,近20年来有3次三维地震采集,每次采集均有多次处理的数据体,不同地震数据体的主频、频宽、振幅、同相轴的连续性、断点清晰程度均有所不同。对多个地震数据体进行综合分析后,优选了2个进行应用,分别是2004年采集、2008年处理的WGT叠前偏移和2009年采集、2010年处理的XXP叠前偏移数据体。其中,WGT数据体主频(24~32 Hz)和频宽(8~65 Hz)较高,利于识别小断层及地层追踪;而XXP 数据体主频(18~22 Hz)和频宽(10~40 Hz)较低,大断层的断点干脆,适用于解释较大断层(见图2)。

图2 XXP与WGT数据体地震剖面对比

3.2 地层划分及断点确定

针对研究区的地层沉积特征,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地震、测井、钻井、录井、动态等资料,依据“标准层控制、沉积旋回对比”的原则,全面考虑构造、沉积旋回、沉积相以及油水关系等多种因素,进行精细地层对比,并以生产动态资料验证分层的正确性,最终实现全区统层。主要流程如下:

1)通过井震结合在地震工区中寻找距离断层远、地层发育全的探井或评价井作为标准井,建立区域地层对比格架,确定区域地层标准层,并在全区开展地层对比工作。

2)依据密井网测、录井资料,建立单砂体沉积模式,研究各级标志层的特征,明确沉积旋回和隔夹层发育状况。总结各测井曲线的标志性特征,熟悉测井相反映的沉积相,明确含油层段、小层及含油砂体的识别特征,最终优选出用于地层对比的测井曲线。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在研究区应用SP,GR,RT和AC等曲线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其中,SP和RT在划分含油层段内部单砂体的效果较好;AC在枣4和枣5之间变化剧烈,在油页岩地层中特征明显;GR在火成岩识别、砂泥岩划分对比时可起到一定作用。

3)通过应用井震结合、测井曲线对比、油水关系特征等技术在岩相段内进行小层和单砂层划分,并确定断点位置。由于研究区为复杂断块油藏,一些过断层的井的厚油层可能为断点位置,在相邻井油水关系不统一时也可能有断层存在;而内部小断层断点的确定,则要依靠精细的井间地层对比来识别。在局部范围内,同一沉积期形成的单砂体,岩性与厚度都具相似性,因此,对比过程中应重视沉积旋回及岩性发育厚度等特征,发现地层变化时应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分析砂体变化是相变还是断失。

在上述地层对比原则的控制下,由粗到细,由大尺度到小尺度,逐级进行地层分层,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完成了全区单砂体级别的地层划分和对比。

3.3 断层解释

3.3.1 断裂系统识别

为了落实断层的空间展布情况,避免断层剖面解释和平面组合的多解性,对工区地震资料进行了相干体技术分析[3-4]。对相干数据体做水平切片,揭示出断层、不整合等地质现象,对于指导断裂的平面组合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断层的精细刻画提供了有利证据。利用相干体技术在研究区识别出5组主要断裂系统,断裂展布方向以近北东向为主,还发育一些与主断裂方向一致或相交的小断层。

3.3.2 小断层识别刻画

随着地震解释技术的发展,小断层的识别手段较多,除相干体技术之外,还有谱分解调谐体技术、沿层振幅属性、沿层倾角及反射能量属性等检测技术[5-8]。在对断层进行多属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井震联合精细解释小断层,可取得较好的地质效果。在地震解释过程中,应用多种剖面显示(如波形、变密度、波形加变面积及垂直放大等)来进行小断层断点的识别,将2种或3种剖面结合起来确定断点。由于开发区密井网中斜井较多,因此要抽取主测线、联络测线、过井轨迹线及其他方向多条测线进行断点识别,经过反复对比分析,最终完善小断层的拾取。在解释工作中加大剖面解释密度,并对各断层的断开层位、断距大小及两盘地层产状等特征进行认真分析。

3.3.3 动态资料分析法验证小断层可靠性

油田开发动态资料可用于分析油层分布范围、边界距离及其类型、渗流特征等油藏特征,是油藏工程和油田开发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9-10]。常用的动态资料分析方法有井组动态验证、示踪剂法、干扰试井、压力梯度法等。通过井组生产动态资料分析,对相邻井的分层正确性进行验证,如射开相邻的、同层位的油水井,注水见效情况好则一般连通性较好,不见效则有断层存在的可能,在排除沉积因素影响后,可结合钻井及地震确定断点位置。研究区开发断块内部地震反射杂乱,小断层的多解性强,在油藏描述过程中,通过动态资料分析注水见效情况,去掉了3条断块内部小断层。

3.4 断棱精细刻画

3.4.1 建立三维可视化断层模型

通过大港油田油藏协同研究一体化平台,将井位数据及地震解释的断层和层位通过Openworks和Epos底层数据库相连,直接输入到建模软件中,快速建立起遵循构造解释的高精度三维断层模型。由于地震解释是在时间域进行的,在转换成深度域的过程中,受速度场精度等因素影响,地震解释与井断点不能完全匹配,因此在建模时,形态上以地震解释的形态为准,并利用井上断点的位置对断面进行校正,建立断层模型。使用这种方式既能保证断面在空间的形态符合实际情况,又能确定断层的具体位置,精细刻画出断层在空间的展布特征[11-13](见图 3)。

3.4.2 全三维显示断棱刻画

在断层模型建立完成之后,将密井网资料输入建模软件中,建立构造层面模型。如果只利用井数据建立构造层面模型,在密井网区效果较好,但是在地层倾角较大和无井控制的边部会产生较大误差,直接影响模型的精度[14]。利用地震解释层面的相对趋势,采用协同地震解释层面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单纯井间数据插值造成的误差。依据密井网单砂层划分数据及油层顶底数据,在地震解释层面的约束下,生成微构造图。校正好各层边界在断层面的位置,从而精细刻画出目的层或单砂层断棱的形态。

图3 三维可视化断层模型

4 应用效果分析

在沈家铺油田油藏描述中,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地震解释成果、三维可视化建模软件快速建立油藏地下构造,准确高效地刻画断棱形态,提高了微构造的研究精度,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研究成果在该油田官128断块的开发调整中进行了应用。该断块西部原解释为1条断层,通过精细断棱刻画,重新认识后,确定为2条断层的交会处,成为了新的潜力点(见图 4)。

图4 沈家铺油田官128断块微构造

官128断块1997年投入开发,经过多次开发调整,至2013年5月,共有31口采油井和14口注水井,平均单井日产油3.54 t,综合含水率85.5%,累计产油103.47×104t,累计产水 249.6×104m3。 由于断块目的层断棱描述不清,油水井套损、套变导致井网不完善、剩余油局部富集。为了进一步挖掘断块潜力,应用油藏描述成果,对该断块进行了开发调整,共设计新井31口(包括更新井14口)。其中,9口新设计油井位于断层边部,目前已有6口井完钻投产,平均日产油达到10 t以上。在开发断块外围重新认识了断层的组合形态,预计新增地质储量192×104t,取得较好效果。

5 结论

1)复杂断块油气藏开发中后期,多资料结合进行精细地层对比工作是断棱刻画的基础,在工作中要做好密井网资料与优选地震资料的联合应用。

2)精细的井震联合构造解释及小断层识别是断棱刻画的重点。解释过程中应用相干体、多属性提取等技术进行断层识别刻画,并运用动态资料进行分析验证。

3)将地震解释数据直接输入建模软件快速建立三维可视化构造模型,利用单砂体划分数据,可快速高效地刻画微构造及断棱形态。

4)矿场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断棱刻画精度高,为断块的开发调整及潜力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1]李阳,刘建民.油藏开发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25-142.

[2]孙晓霞.复杂断块断棱刻画技术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3,20(1):59-62.

[3]冉建斌.油藏描述技术及在油田滚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勘探,2001,6(3):52-55.

[4]李军,张军华,韩双,等.复杂断块油藏地震精细描述技术研究:以胜利油田永 3 工区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3,20(5):580-584.

[5]甘利灯,戴晓峰,张昕,等.高含水油田地震油藏描述关键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3):365-377.

[6]冉怀江,梁兴,陈方鸿,等.复杂小断层精细解释方法在洋心次凹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46(2):299-303.

[7]韦红,朱仕军,谭勇,等.地震相干体技术在识别小断层和裂缝中的应用[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32(5):362-364.

[8]赵高攀.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油层识别方法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2,34(5):554-558.

[9]王学军,魏小东,王兆峰,等.油藏动态资料在小断层地震识别及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47(5):781-785.

[10]尚雅珍,冯阵东,刘光蕊,等.构造精细解释技术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3,20(6):727-729.

[11]谷团,张吉昌,程建平,等.油藏建模技术在老区挖潜中的应用:以红星地区为例[J].特种油气藏,2006,13(1):53-55.

[12]白雪.井震结合构造建模技术及在BSX区块开发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1):3064-3068.

[13]江艳平,芦凤明,李涛,等.复杂断块油藏地质建模难点及对策[J].断块油气田,2013,20(5):585-588.

[14]曲良超,卞昌蓉.井震结合断层建模技术在复杂断块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2,19(4):426-429.

猜你喜欢
断块断点刻画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物理模拟实验
港中油田南一断块高含水后期提高开发效果研究
一类无限可能问题的解法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主导电回路发生断点故障判断方法探讨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
Potent环的刻画
低渗透复杂断块油藏套损机理及数值计算
断块油气田(2012年6期)2012-03-25 09:54:02
TKScope仿真调试Cortex-M3内核的高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