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万宜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儿,可是却不会说一口标准的上海话。比如,“打电话”我会说成是“大电话”,“站站好”会说成“理理好”,“把东西放放好”会说成“把东西炕炕好”。这样的例子对我来说,真是举不胜举。
其实,我小时候上海话还是说得很流利的。可是到上了幼儿园和小学,老师教学用的都是普通话,加上很多同学都是跟着爸爸妈妈来到上海的“新上海人”,大家在一起交流都说普通话,慢慢地,我的上海话就越说越不标准了。只要一说上海话,我就要闹笑话,于是家里人都叫我“洋泾浜”。但我却根本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结果有一天,我终于出了个大洋相。
上个星期天,我的阿姨结婚。当我看到漂亮的白色婚车时,不禁大叫一声:“看,保姆!”周围的人听见了,先是愣了一下,随后都大笑起来。妈妈连忙跑过来,捂住我的嘴,小声地在我耳边说:“小笨蛋,那是宝马,不是保姆!”我的脸立刻红起来,恨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
“你看人家小朋友,还是新上海人呢,沪语说得都比你好!”妈妈指着为阿姨结婚做花童的小姑娘对我说。听了妈妈的话,我更难为情了。
这次出洋相终于让我明白了,上海人说不好上海话真是太不应该了。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我怎么能忘记自己的家乡话呢?我决心一定要把上海话练得棒棒的,以后有机会就可以教班里的“新上海人”同学了。他们学会了标准的上海话,就能更好地了解上海,更喜欢上海,做好上海的小主人。我一定要负起自己作为上海人的责任来。
[点评]
习作写得很有趣,让我们读了会忍不住地笑起来。只是,没有在上海生活过的同学,可能还不太明白这其中的可笑之处。比如,“马”在上海话中的发音是mo,与“姆”的读音很接近。如果上海话说得标准,是不会搞错的,不标准时就会把宝马说成是保姆了。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种语言如果消失了,那么与它相关联的思想、文化都会随之而消失,因此就不是出个洋相那么小的事情了。现在,上海的有关方面正通过学校等各种渠道和方式,在普及上海话教育。本文也算为此起一点小小的推动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