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宏
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陕甘宁革命老区转型跨越发展,于2012年提出了《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根据该规划平凉市制定了自身的发展方案,两年来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比于周边城市的发展,其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平凉未能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准确的制定出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结构。
平凉市的先天优势可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
平凉处“天时”
平凉隶属西部陕甘宁革命老区,在经济上,相对东部沿海城市差距较大。针对这一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口号,与之相关的扶植政策也纷纷颁布,可以说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平凉作为陕甘宁革命老区重点发展的八市之一,其自身具有很多的先决发展条件,特别是国家从重大项目安排的政策措施上给予的支持,能够从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将事关老区发展的一揽子项目规划纳入国家中兴期发展的战略,可谓占尽了天时。
平凉据“地利”
平凉,地处甘肃省东部,位于陕甘宁三省会(西安、兰州、银川)的中心地带,是连接西部七市的重要枢纽和中心城市。因此,平凉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加之,该地区自“古丝绸之路”之时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其境内齐家、仰韶等各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更是众多,近代亦是红色星火的源起及发扬之地,是西部的历史文化滥觞之重镇。此外,平凉地区拥有甘肃第一大煤田的华亭煤田,更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称,其相对发达的畜牧产业也居甘肃农区之首,可谓是物产丰盈,天府之地。
平凉享“人和”
平凉隶属于陕甘宁革命老区,老区人民在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枪林弹雨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老区人民更是凭着他们天生的踏实淳朴的性格紧紧地围绕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谱写着自己新的篇章。
古之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平凉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可谓三者皆得,但为何其发展速度依旧落后于周边的兄弟城市?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因素都是客观的外在条件,平凉市能否根据这些客观的外在有利条件制定出正确的适合自身的发展路线才是问题的关键!只有从这些客观的优势条件出发从主观上把握全局,并制定出正确的适合平凉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应的产业结构,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发挥平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天优势,才能促使平凉经济质的飞跃。
当今平凉市政策,尚未能凭借以上之优势条件为跳板,制定并发展自己特有的经济结构形式,从而与周边城市形成互补式发展,共赢式经济。突出表现为平凉市经济结构不合理。
其一,平凉将煤电化工作为主体产业结构。
平凉市效仿周边城市选择煤电化工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这样只会让西部各市的产业结构集中在一点,互相竞争,产生淘汰。虽然该地含有丰富的煤矿资源,但是基础设施薄弱,起点较低,而且仍然沿用着传统的煤电产业的发展路线,并没有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创新性的发展规划,因此并不能与周边城市形成竞争力,也不易形成经济效益。此外,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对于煤电项目也是有一定的控制的。可以说以煤电化工产业作为产业结构支柱的路子并不适合平凉,只会使平凉在煤电化工产业竞争中被淘汰。
其二,平凉未能立足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结构。单从平凉所处的“地利”而言就具有先天的优势。首先,平凉位于西部众多中心城市的中心位置,自古代丝绸之路起,就已经是西部各市交互发展的枢纽城市,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得天独厚的农产畜牧资源。平凉市应以此为契机,将产业结构向交通物流、文化旅游以及农业畜牧业方向调整,从而与周边的几个中心城市进行产业结构互补,达到共赢的局面。
反观现状
在基础交通设施建设上:平凉依旧缓慢,与周边其他城市相差甚远。这就无形的将平凉孤立于其他几个城市,而使其发展受阻,更无从谈起物流产业的发展。对此平凉市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2013年主要工作进行突破,其取得的成果并不突出,在众多需要建设的铁路和公路中,只有西平铁路以及一条二级公路运营和通车,大部分交通设施建设都处在筹划和审批过程,并未形成真正的交通运载力。
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平凉忽略了“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未能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念与自身发展进行有效合理的结合,而且在其他旅游文化区的发展改革上也并没有突出的成果。
在农业畜牧业上:平凉市与国际合作交流上有了良好的开端,如,“平凉金果、红牛”出口东南亚和欧盟等国家,年创汇近300多万美元,却忽略了与周围城市的相互合作,这也是平凉的交通设施不完善造成的。
以上对平凉市迷茫缓慢的发展的症结所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也正是因为这些症结,让我们看到了平凉发展的内在潜力,试想如果平凉能够依照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产业化调整,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其发展必定犹如开弓之箭一般势不可挡。新时代下,这颗西部之星必将光耀西部之寰宇,引领西部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