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松
习惯是后天不断重复和练习养成和巩固下来的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学前制订计划的习惯、勤于动脑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系统小结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一
进入高中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以下不良现象:
1.被动学习。学生还像在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为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教学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出“门道”。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会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和难点,突出思想方法。有的学生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学生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样做就完了,而不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
中学阶段是学生进一步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注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督促他们及时地制订切实可行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安排时间,稳扎稳打地学习。因为目标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能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努力的方向,形成最基本的学习模式。
2.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有钥匙。“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而且将终生受益。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对学生来说意义深远。
我在教学时分三步指导:(1)在分析问题时,明确指出哪些内容要重点记。从概念、公式的特点,综合题的分析,到讲评练习的一个选择题,都明确指出该记下的内容。如有的题就让学生记一个字——“图”,说明此题的思路是数形结合。(2)在第一步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听课水平,进行评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不但要肯定答案的正确性,还要评判听课能力,指出这是学习的方向,使学生的听课目的更明确。(3)由学生自己分析概念的要点、解题的思路,要求用语言准确、简明地表达出来。
3.指导学生质疑。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提出问题。”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包含了许多对学生来说有“疑问”的东西,“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就是对“疑问”的追寻探索和实践创新的结果。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就是希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产生自主探索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问题,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方法。如学习公式“lg(ab)=lg a+lg b”,教师问学生:lg(a+b)=lg a+lg b成立否?有学生回答:“不成立。”教师便不再深究。其实老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成立?是否有可能成立?在什么条件下成立?当分析发现条件为“a>0,b>0且a=■”时,问此条件完不完善?应该如何修改?当改b>0为b>1时,又会发现a与b平等地位,同样应将a>0改为a>1,所以成立条件应是:a>1,b>1且a=■或b=■。这样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提出问题,使问题步步深入,在质疑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培养。
如果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教师能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使之尝到学习的甜头,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习惯,学习兴趣也得到培养。
4.指导学生养成学后反思的习惯。高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上课听懂是不够的,还需要课后进行仔细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例如在学习基本不等式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序列,问题:已知x>0,求函数y=x+■的最小值。
解法1:运用基本不等式:
x+■≥2x·■=2(当x=1时,取“=”号),故y的最小值为2。
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等。”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
反思2:启发学生探讨其他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
解法2:由于函数单调性,函数y=x+■在(0,1]上是减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因此当x=1时,y取最小值2.
解法3:换元法,令x=tanφ(0<φ<■),则
y=tanφ+■=■■,∵0<2φ<π,∴0 ∴sin2φ=1,即φ=■时,y取最小值2。 反思3:变题,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运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5.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格式。意解题格式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所以,教学中要强化对计算态度和计算规范的训练,使学生做到书写规范化、计算条理化、算法有依据。作业要求做到整齐、简明、整洁、条理,养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可以克服计算中的盲目、忙乱、出错,避免无效的重复劳动,提高思维的敏捷性,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养成用理论思想指导计算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善思、勤想、好问、深钻的良好习惯,以及以不断探索的精神为目的,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为主“旋律”。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稳定的学习习惯,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一生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