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雄万
写作教学一直被公认为是语文教学的瓶颈。作文是衡量一个学生的思想、知识和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很多语文老师都这样感叹:学生的作文水平“真是一届不如一届啊”。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无话可说,空话连篇,“薄情寡义”,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或者所用的材料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虽然可以向学生不断灌输写作方法,但无“米”,何谈“佳肴”?通过多年的语文写作研究,我发现积累课本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这些素材是作文这座宏伟大厦的“砖瓦”。
下面我谈谈自己积累课本素材的一些做法。
一、强化认识,使学生重视教材中的素材运用
叶圣陶有句名言:“课本是范例。”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学好课本和提高写作能力没有太大关系。教学中,我首先专门印了一些使用了课本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让学生认识到原来素材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并非没有积累,只是没留意,不会用;学生发现许多满分作文就是吸收课本养料打造的,课文中的深刻观点、精彩句子、经典事例、巧妙结构都可以成为考场作文的借鉴。这些优秀的高考作文正是成功地借鉴课本知识,将课本融会贯通,推陈出新,从而成为典范。课文内容蕴含的哲理与与此相关的道理,作者及其经历与此相似的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启示等,都值得学生归纳、整理,甚至思索、研究,通过归纳、整理、思索和研究,不仅提高了文化素养,而且为作文的备考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而翔实的素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把教材读薄,再把教材读厚,从每天所学的材料中深入挖掘,从更深的层次认识教材,认识到教科书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不必好高骛远,不必舍近求远,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在少量而优秀的课本材料中挖掘素材,学活、用活,做到信手拈来,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深刻领会,融会贯通,既能给自己的积累减少相对时间,又能克服无话可说的心理障碍。
二、激活学生发散思维,深入挖掘素材内涵
实际上,学生在教科书内找到素材并不是大问题,难的是怎么深入挖掘素材内涵。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实际写作中,大多数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除了对教材不熟悉外,还有就是学生不善于发散思维,灵活运用素材。因此,我们有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发散思维。要训练学生围绕一则材料展开全面联想,全方位地拓展思维空间,既要想到素材的正面,又要想到其侧面和反面,从而找出许多观点,再从许多观点中选出一个新颖而深刻的观点。如《项羽本纪》中的刘邦,我们就可以从以下角度提炼观点:机敏善断、能屈能伸、坚决果断、知人善任、爱民护民、胆略过人和虚心纳下等。从正面、侧面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再联系当年刘邦抛子弃父,就可以从反面进行分析。
有时面对众人熟知的素材,考生要避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现象,必须以独特眼光,寻求新的突破,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效果。如《烛之武退秦师》,分析的切入点不同,获得材料的中心印象也就不相同,它们分别可以用于诠释“爱国”、“胆识”、“责任”、“穷与达”、“利益”、“才能”、“态度”、“千里马与伯乐”等相关观点的作文,一些观点是学生通过认真研讨得出的,这就使学生在立意时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反过来,教材中不同的人物﹑事件可以引申出同一个角度、同一个话题。
如以“在逆境中成长”为话题,可将教材中司马迁《报任安书》、史铁生《我与地坛》、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苏武传》等身残志坚、深处困境而有所成就的优秀人物事迹、名言归类整理,并高于课本,对他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教材中,像苏轼、李白、司马迁、苏武、项羽等,都是学生在作文中喜欢运用的素材。
三、教会学生归纳、整理素材,并进行交流,营造良好氛围
当学生在课本中找到并分析了素材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归类积累,很快学生就会忘记,要想好好运用,就要进行归类。我要求学生自备笔记本,前面是话题的目录,后面每个话题预留两三页空间。每个话题下面的每个素材可以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好,并在后面标明出处、页数等,以便查阅。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素材记录得满满的,并且不满足于课本,碰上课外好的素材,就会习惯性地记录下来。如今,学生每当写作文的时候,不再满脸愁思,不再紧咬笔头,想不起来了,翻开厚厚的素材本,那里就有他们想要的。课外,兴趣小组还会专门组织素材交流会,把交流成果公布给大家学习,使同学共同进步,营造了良好的积累、学习氛围。
语文课本是写作素材的资料库。高中语文教材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历史、文化、社会,古今中外、名人事例、典故诗词,等等。每当学生冥思苦想没有东西写时,教师适时地让他们回到熟悉的课文中,把涉及的名人事例按朝代顺序搜寻,很可能就会有符合作文主题的素材,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自信心增强了,自然而然,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获得了真正的提升。这样,作文教学中的大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学会从课本素材入手,挖掘、积累和妙用其中的素材,灵活运用,使其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写作中,学生就能“惊退万人争战气”、“衔得锦标第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