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福建 厦门 361000
个体化护理对45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
王月贵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福建 厦门 361000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应用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行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体化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膝关节屈曲度和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应用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个体化护理;膝关节置换;功能康复
骨性关节炎属于临床上慢性关节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年上升,国内研究显示60岁以上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发病率高达50%。患者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等不适感,严重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随着人工关节材料、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已成为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主要目的是解除膝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但是,术后由于护理措施不当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延迟。笔者对膝关节置换患者采取了个体化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行膝关节置换手术。观察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51~88岁,平均年龄(65.21±4.54)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98±1.03)年;对照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53~89岁,平均年龄(65.73±4.49)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87±1.1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引流管护理、出院指导等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给予患者个体化护理措施,具体包括:①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部分患者由于对手术不了解,易产生焦虑、恐惧以及对医生护士的不信任感,护士要通过聊天等方式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向患者介绍成功病例以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②加强基础护理,术后指导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将患肢抬高30°,部分患者出现疼痛时,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患者疼痛的情况,同时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以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休息。③开展个体化康复训练,护士对患者术后情况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主要包括直腿抬高练习:患者平卧,伸直膝关节,腿抬高,臀部不离床,直腿同床面成30°夹角,维持20s,放下肢体,放松肌肉,10次一组,每天练习3~5组;术后24h采用CPM训练器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患者仰卧或坐在床边,膝关节伸直,踝关节保持功能位,绷紧大腿肌肉,每个动作维持收缩状态5s左右,放松5s,每20次为1组,每天3组。所有训练依据患者身体状况由护士进行个体化定制,循序渐进,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度。
1.3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临床通用量角器测量患者膝关节屈曲度,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2],主要包含疼痛、关节活动范围、主动伸展受限、内外翻畸形、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6个维度;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越好。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粘连、肿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度和膝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仅肿胀1例,并发症发生率2.22%。而对照组膝关节粘连3例,肿胀4例,并发症发生率15.5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对比[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是骨科较常见的手术方式,通过手术可以纠正患者膝关节的畸形,保持并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是解决膝关节疼痛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由于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构造最复杂且附着最多的一个关节,在接受置换手术后要求关节可以正常的负重并屈伸,而且应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因此,术后康复护理及功能锻炼不得当,会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3]。
个体化护理提倡一对一全程、规范的临床护理服务。传统护理模式忽视了患者的个体性差异,无法保证患者护理质量。本院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士应积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与其心理状况,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加上疼痛的折磨易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使得患者依从性变差。护士可以通过聊天、座谈等方式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临床治疗[4]。其次加强基础护理措施,根据患者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开展功能锻炼,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力量,防止术后出现关节囊粘连与萎缩,并可以软化瘢痕[5]。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有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陈琼,王文,王丽,等.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8):70.
[2]鲍瑞林.膝关节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活动评分比较[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2):1410-1413.
[3]徐丽鸿,凌华英.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8):20.
[4]梁士叶,武新莉,任转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3,42(3):348.
[5]于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病人的护理[J].内蒙古医药,2013,32(2):163.
A
1007-8517(2014)24-0124-02
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