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镜头中传递的政治正能量:《原乡》评析

2014-09-19 09:21张祖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电影评介 2014年7期
关键词:原乡老兵大陆

□文/张祖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修教授

电视剧《原乡》海报

一、《原乡》中“台湾老兵”的时代符号

老兵的特殊婚姻、“终身禄”、“授田证”、38年的“戒严”、和平纪念公园等构成电视剧《原乡》特有的时代符号。

三种老兵:大陆,台湾,香港各有一群国共内战期间的老兵,他们日夜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这样的老兵分为三种情况:1.在大陆的老兵系参军前为台湾人或香港人,参加解放军,后流落大陆,与台湾、香港亲人分离,如《原乡》中林水泉。2.1950年将近二万四千人以上的国民党各种部队番号逃兵,从四面八方涌进香港,迫聚在香港摩星岭一带。这一大批逃窜的国民党官兵,由港英政府以整顿市容为名,用船从摩星岭等地,分批运送到当时的荒山野岭之地调景岭集中安置。他们梦想着回大陆(极少部分籍贯是台湾省)和亲人团聚。也有一部分是1978年前后偷渡到香港的第一种情况大陆老兵,他们梦想着以香港为跳板,和台湾的亲人团聚,如《原乡》中帮助林水泉的香港贫民窟老兵。3.1949年蒋介石带去台湾的200万部队,绝大多数是大陆兵员,因为政治隔阂形成40年的骨肉分离悲剧,如《原乡》中洪根生、杜守正、八百黑等老兵,这是全剧的老兵主体。

(一)老兵婚姻:去台湾的大陆老兵的婚姻状况可分为以下五大类:1.在大陆、台湾均没有结过婚的老荣民。大约5万荣民去台湾前是单身,在台湾期间也一直过着单身生活(如《原乡》中的八百黑、小傅);2.妻子在大陆、自己在台湾一直单身度日的老兵(如《原乡》中的岳知春将军);3.极少数在大陆结过婚、有妻儿,在台湾又重新成家的。这类老兵是在台湾孤单过了一二十年后才成家(如《原乡》中的洪根生);4.在大陆没有成家,在台湾成家的老兵。这一类又分两种情况:1950-1970年代,台湾“戒严”期间,这些士兵正处于青年中年,与台湾本地姑娘、大陆去的少女、离开大陆丈夫的少妇重新成家(如《原乡》中的路长功、杜守正、朱晋);1980年代后期台湾“解严”以来,老荣民掀起了迎娶大陆新娘的婚姻潮流。台湾目前约有1.2万名70多岁的“荣民”,其中有7939人娶了大陆新娘,而大陆新娘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高达一半以上,形成特殊的“老夫少妻型”婚配模式;5.极少数从大陆去台湾的女兵,原本在大陆有丈夫或情人,到台湾后被迫再嫁(如《原乡》中的余夫人)。

(二)“终身禄”:1987年底台湾当局统计表明:1949年从大陆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人为582086人,其中573060人已退伍,除去亡故者,485719人仍然在世。在败退台湾的这些军人中,下级官兵约有32万余人,占总数的60%以上。1961年6月30日以后13万退伍军人享受到台湾当局制定“终身禄”待遇。其中,有1万余人在从大陆败退时就提任团长以上职务;有2万余人属于蒋经国人事圈的“太子系”,到台湾后陆续提任团长以上的职务,其他大多是这些中级以上官佐的随从“亲兵”(如《原乡》中的路长功、岳知春、余夫人)。至少有27万余人没有得到“终身禄”待遇,成为“自谋生活荣民”(如《原乡》中生活在眷村的大多数老兵,还有离开眷村的朱晋)。[1]今天台北等大城市“荣民总医院”就是一个最具体的例证,而安置单身老兵的“荣民之家”更是遍布全台各地。

(三)“授田证”:蒋介石退守台湾后,一直没有放弃“反攻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宣扬。为了奖励“反共抗俄”的战士,稳定军心及鼓舞部队士气,同时照顾家属生活,国民党立法院于1950年10月通过《反共抗俄战士授田条例》,此条例规定凡是参加两年以上“反共抗俄”战争的退役三军战士,均发给战士授田凭据,在“光复大陆”后都可获得每年出产净稻谷两千市斤的一片土地。几十年过去了,“反攻大陆”早已成为一句空话,“授田证”也成为一纸空文[2],但是每个去台的老兵心中对大陆的梦想却没有破灭。洪根生、杜守正为“授田证”不惜得罪“山猪”,向岳将军借钱,搞的妻离子散,为的就是留住梦回大陆这个念头。

(四)三十八年的“戒严”:1949年,国民政府自大陆撤退到台湾,为了巩固政权,实行严厉的高压统治。从1949年5月20日到1987年7月15日,台湾地区实施长达38年的“戒严”,后人称之为“白色恐怖”时期。在1949年5月颁布戒严令后,凡是犯有内乱罪、外患罪、妨害秩序罪等罪名的军人、普通民众都交由军法审判。已知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戒严”期间(1949-1987)有29407件非现役军人的刑事案件,大约有十四万人受难。许多人虽没受审判,却是政治受难者,涌现出逃亡(吕赫若、施濡珍)、软禁(龚德柏、殷海光)、失踪(许一君、施至成)、发疯受刑而死(许席图、吴炳灵)、暗杀(陈文成案、林义雄宅血案、江南案)、填海(澎湖案)、驱逐出境(Milo Thornberry牧师、渡田正弘)、列入黑名单(为数近千)等典型冤案惨案。[3]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当时台湾压制老兵的白色恐怖。并且对在职公职人员和退休的特殊部门军警人员无论怎么申请回大陆探亲也不会批准,未经批准就回的还要严厉追究。只有到1980年代早期,普通老兵悄悄潜回大陆省亲的洪流势不可挡,台湾当局才睁只眼闭只眼,最后被迫“解禁”。例如一位1990年代初回到大陆遵义探亲的老兵讲到:他本人为抗战期间流亡西迁贵州遵义的浙大数学系毕业,从军抗战,并在军中电讯部门工作。逃台后,一直在从事电信管理研究工作,其坦言自嘲为“特务”:“我1970年代末以上校军阶退役。因有部队保密机关工作背景,一直未被批准回贵州探亲。蒋经国比起蒋介石还是好的,比其父宽容、仁慈得多,在蒋经国时代才有所松动。”(访谈对象,ZX,2014年3月)《原乡》中董家强因在“戒严”期间回大陆探亲被“警总”审讯,最后引发心脏病被吓死。路长功一心想钓出另外3个老兵回大陆的“大鱼”,而岳知春铁心帮助老兵,明暗相斗两条线索展开剧情,最后这个漩涡牵扯到台湾政坛各色人物。

(五)和平纪念公园:因国民党与民进党漠视历代牺牲于台湾的英灵,一个名叫许昭荣的老兵在台湾无名战士纪念碑前的一辆汽车内浇汽油引火自焚身亡。他在遗书中表示,他一再诉求应该为台籍老兵设立纪念碑,如今好不容易设碑在“旗津风车公园”,政府竟然要迁走台籍战士纪念碑,因此他被迫用激烈手段抗议。2005年11月10日,高雄市政府终于在“旗津风车公园”为台湾无名战士纪念碑揭幕。2005年12月13日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与高雄市政府在旗津兴建的“战争与和平纪念公园”正式落成启用。2008年高雄市议员提案将“战争与和平纪念公园”更名为“和平纪念公园”。[4]

电视剧《原乡》剧照

二、《原乡》中“台湾老兵”的镜头特写

在整个国家命运被撕裂的时候,谁能掌握自己浮萍般的命运?谁知道自己会被甩到哪里?又有谁知道,自己在冥冥之中所听到的,是来自何方的召唤?《原乡》中的“台湾老兵”从大陆到台湾的流亡历时半个多世纪,这一流亡历程已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位置的单向变化,更是心灵的无处寄托从而成为精神永久的漂泊。老兵们从大陆到台湾的流浪历程构成了一部中国人的精神流浪史,书写老兵的逆时光之旅,逐渐开启了老兵们“寻找心灵家园”的艰难旅程。[5]

(一)镜头特写

镜头1:想老娘的举手

《原乡》电视剧的第一个镜头:“想回那边(指大陆)看老娘的举手。”这一句话就感人,就亲切,张国立老师演的很投入,投入了真感情,真好真感人。“真为老兵们回到家心里热乎乎,为高雄县永安乡表爷爷至今还健在、多次回到了山西长治县南宋村团聚高兴。”(访谈对象,山西长治县观众魏利杰,2014年4月2日)自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老兵回家探亲以来,老兵们一边为生计奔波,一边如潮水般涌向大陆,往返于台湾大陆之间。20多年过去了,活着的老兵们更少了,而这些老兵有活着的老娘就更少了。有观众看到傅友诚就想哭,“他冲着空机器说话,要妈妈替他请假。老兵们谈母亲的年纪,他说他妈妈最年轻才43岁。他跑到杜家要看阿爸阿妈,拍摄给家里人的带子被洗了,他就跑到田边等阿爸阿妈,甚至连他伪装起来监视台生和小梅的那种搞笑情节,我看了都想哭……”(访谈对象,ZQ,2014年3月)。老兵的亲人也在隔海翘望,日夜期盼着亲人的回来。台湾的老兵回乡的心情极为迫切,如八百黑所说的那样:从年轻时候开始望穿海峡,但是大陆的老娘、老爹可是七十、八十、九十了,他们不能等啊!这是何等的政治闹剧、人间悲剧啊!《原乡》实际上把尘封在心底的台湾老兵惨痛而真实的故事展现在今天这一代人眼前。《原乡》所启迪的乡愁只是外表之名义,实际上是探究二十世纪整整一代人的漂泊时运和两代人的人伦悲剧。两岸尽管目前还存在政治隔阂,但是在老兵主题上却达成默契与和谐,因为两岸的中国人都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

镜头2:游子祭黄陵

1988年1月,台湾“立委”王拓率领的何文德等25人组成的“台湾老兵返乡探亲团”,在踏上故乡大陆这一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后,还来不及回各自家乡探望,便顶着凛凛寒风,从西安乘车向着黄帝陵疾驰而去。他们身穿特制的汉服,胸前一律书写“想家”两个大字,后背则根据个人不同的经历,印着“西望乡关何处是,梦里家园路迢迢”、“百战留余生,方知老来苦”、“四十多年了,放我回家吧”、“孤苦无依汉,夜夜梦神州”等字句。他们人手一面桔红色的小团旗,印有完整的“中国地图”(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争传客从台湾来”的诗句。中午时分,他们在黄帝陵前供奉上特意从台湾带来的一瓶日月潭水,两包阿里山泥土,以及碧叶包裹的槟榔和凤梨;他们又插上一面小团旗,点燃从台湾带来的蜡烛、香表,庄严祭告轩辕黄帝的在天之灵:台湾的中华儿女终于回来了!作为主祭人的何文德举起一束点燃的香火,带领全体人员向中华民族的始祖献花献果,三拜九叩,全体祭者跪在陵前,由何文德恭读《祭黄帝文》:一九四九,国土分裂,海峡天堑,骨肉离散……今遂夙愿,探亲返乡,鬓毛虽衰,乡音未改……当祭文响起,老兵早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空气中弥漫着哭声一片。祭祖完毕,老兵在黄帝陵前依依不舍,拜了又拜,虔诚至极。何文德提议大家手拉手,背靠着“世界柏树之父”——“黄帝手植柏”围成一圈,了却自己孤守台湾而今叶落归根的心愿。何文德还特意在轩辕庙院内拣了两块用桥山之土烧制的瓦当,“要把它带回台湾,作为永久的纪念”,他要让更多的乡亲知道轩辕黄帝是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的祖先。[6]

镜头3:母子不相认

《台湾老兵》(于秀著,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一个女兵张玉凤女士随丈夫撤退时,出生才60天的儿子正在出疹子,不敢见风,她被迫将孩子托付给他人。40年后,70岁的张玉凤回乡找到吃了许多苦的儿子,为儿子家添了不少东西,但儿子始终不肯与之相认。这究竟是母子双方谁的过错?一言难以尽述。[7]故事套着故事,情在大陆;悲歌连着悲歌,错当属谁?历史的悲情在母子的隔阂中永远挥之不去。

镜头4:“一勺土”吞服

长篇小说《回家》中记载了一个“一勺土”的故事。一个叫高秉涵的老兵回大陆探亲,并带回了各个战友家乡的泥土,为同乡老兵们一人一汤勺地分发,一位80岁的老兵因出门时的一阵风将他还没来得及包裹好的泥土刮跑,他跪地像个孩子似的失声痛哭,直至又得到老乡们匀出来的一勺泥土才被劝住。高秉涵将自己的一勺土分成两份,其中半勺放进地下室保险柜里用钥匙锁好,另外半勺用开水冲了慢慢喝下。这,就是家乡的味道,此时的他早已老泪纵横。[8]

镜头5:何时魂归故里

还是这个台湾老兵高秉涵,他退伍后从事律师行业,收入微薄,从1987年开始将山东荷泽老乡乃至到各地的100多位台湾老兵骨灰带回大陆故土。他因这一善行,被誉为老兵“骨灰使者”,荣获中央电视台2012感动人物大奖。200万孤魂与100人的魂归故里,揭开了在乡愁掩盖之下那道政治悲情流过的脓血伤疤和我们这个民族最底层的伤痕。分割在海峡对岸的孤魂,你何时回归故里啊?

(二)这几个镜头展现的历史场景

香港作家巴桐在报告文学《海峡探亲潮纪实》中所描写的一种场景:“多少高堂明镜悲白发,多少妻子长年守空帏,多少儿女不知父生死,多少异乡客夜夜梦神州。”台湾老兵虽身在台湾或海外,但他们的根在大陆,大陆故乡的文化传承深刻地影响着他们。“血浓于水”是台湾老兵与大陆人民血缘与亲情一脉相承的文化表达。[9][10]“少小离家老大回”,今天只要履行一定政治手续,“回家”虽已没有交通、人事的阻隔,但是他们的家到底在哪里?在台湾眷村吗?抑或是大陆的某个地方?剧烈的社会变迁对老兵个体的社会生活产生显著的影响,社会变迁中个体意义与社会意义的相互关联,上述几个台湾老兵回大陆寻亲的镜头成为两岸同胞血缘与亲情的最好诠释。个人、家族、国家三者从此紧密相连,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社会,但却能选择自己的命运。200万台湾老兵的一生[11],在本世纪前半叶就像是被风吹来吹去的树叶,随波逐流,苦苦地演绎着人生的沧桑。他们的悲剧在于他们无法选择所处的时代,而他们所选择的也是用一生作赌注和命运开了一个大玩笑。老兵在花甲、古稀之年得以回到大陆故乡,每次都是哭着来,哭着走,泪流不断,哭得就像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妈妈时那样酣畅。离家五十载的颠沛流离和日思夜盼,以及饱经战争的苦难和人生的磨难,全都凝结在了这心酸的泪水里。诚如台湾老兵江成堂语“我是幸运的,最终能在有生之年与妻女团聚并享受天伦之乐。不知有多少与我有同样遭遇的老兵,最后等到的是无望的结局。”[12]已知的台湾老兵中,叶增荣的自述“自己被抓壮丁-大陆妻子苦等-自己在台湾鳏居-回大陆探亲-和妻子儿女团圆-定居大陆。”[13]高庄文的自述“少年时期-参加抗日-撤退江西-辗转南京-东撤台湾-漂泊(智利,美国)生涯-回归故里”可能是例外,更多的相隔多年,踏入大陆时候双亲已是亡人。还有少部分老兵则是一生穷困潦倒,老死孤岛。

三、《原乡》传递的政治正能量

明清时代及早期发源、日据时期(1895-1945)产生文化认同和碰撞、光复后(1945-今)逐渐形成的“台湾意识”,在本质上是“中国意识”的一部分,是“中国意识”在台湾地方的一种具体表现。“台独意识”在今天台湾政治格局中产生侵蚀和异化。“台湾意识”不同于“台独意识”,两者在本质上是截然对立的。于大陆而言,我们应当改变过去那种一看到“台湾意识”就联想到台独的习惯性思维,尊重台湾人民的情感与意愿,并对“台湾意识”和以“台湾意识”为基础包装的“台独意识”有明确的认识和区分。[14]

身处大时代、大转折、大背景之下的台湾老兵,如同汪洋大海里的小鱼小虾,没有能力改变什么,只能在汹涌的波涛中艰辛求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吾生之多艰!《原乡》实际也在祝福我们今天生活的和平年代,不用再经受先辈们的骨肉分离、亲人生死不知、几十载望断海峡的煎熬。希望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不要再受战祸离乱之苦。《原乡》传递海峡两岸同文、同根、同种、同属中华民族的历史事实,传递同属一个中国的正能量,期昐早日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王玮.回不去大陆的老兵[J].现代经济信息,1994(7):30-31.

[2]陈肖英.“台湾老兵”的婚姻状况调查及原因分析——以浙江籍“台湾老兵”为个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70 -74.

[3]张家林,夏沛然,王渝.白色恐怖下的幸存者——一个台湾老兵的遭遇(上)[J].书城,2010(8):37 -49.

[4]张家林,夏沛然,王渝.白色恐怖下的幸存者——一个台湾老兵的遭遇(下)[J].书城,2010(9):53 -63.

[5]谢昕妤.于无尽的精神迷失中寻找“心灵的家园”——再论台湾当代文学中的“老兵形象”[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75 -77.

[6]孟红.百万台湾老兵返乡内幕[J].党史博采(纪实),2012(05):39-41.

[7]胡平.《台湾老兵》呼唤人性[N].中华读书报,2001-01-08(11).

[8]魏委.生命的源头,心灵的归宿——长篇小说《回家》读后[J].新湘评论,2010(21):58-59.

[9]罗小红.血浓于水:台湾老兵口述史个案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0-72.

[10]罗小红.落叶归根:台湾老兵口述史个案研究[D].中南大学,2010.

[11]马玉深.归去来兮魂系大陆——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J].税收与社会,1999(5):26-30.

[12]杨敬.为了一个没有完结的守望[J].两岸关系,2002(12):26-27.

[13]夏燕.那个人,正是我牵挂了几十年的云妹 台湾老兵叶增荣的自述[J].观察与思考,2008(13):24-25.

[14]吕晶华.“台湾意识”剖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

猜你喜欢
原乡老兵大陆
原乡人·漂泊者·白面具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老兵
生日一过,老兵就要走了
原乡神话的追逐者——《空山》新论
冰之大陆
白鬃马穿过甘南——论扎西才让的原乡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