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戎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浅析“混搭概念在字体设计中的应用”
叶子戎 (南京艺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我们熟知的混搭词义最早被使用在了时尚设计圈,随后混搭概念也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字体设计所应用,当设计了全新的字体之后,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的混搭方式帮助我们完成新了字体设计,使之可以简单质朴的帮助我们往后的设计工作,同时也使我们的整合设计思路更加清晰。
混搭;字体设计;设计方法
在混搭概念尚未引入字体设计之前,混搭这一设计方式就已经大量出现在各个领域之中。在中国晚晴时期的建筑设计中就不乏成功案例,海口的骑楼就是其中之一,后来的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的设计也采用了混搭的概念。在语言方面,大量的舶来语就是非常成功的混搭后的产物,比如沙发,拷贝以及民国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水门汀等音译词语,在英文中 long time no see 这样的中文语法与英文词语的表述方式也是一种有趣的混搭方式。“混搭”(mix & match)一词虽然源于时尚圈。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大量产业的融合词义本身也在不断的扩展,并蕴含了很多新的含义。近年来随着设计的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进步,现代文字形态的发展大量运用深入了混搭这一概念。
早期字体设计的动因大多是其书写或传播方式的改变。在西方从打字机时代的有衬线字体到打印机时代的无衬线字体,从洛可可时期装饰性极强的字体到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霍夫曼制作的Helvetica。今天字体设计已经摆脱了书写或传播方式的束缚,将大量流行元素融入了设计之中,混搭的设计概念也在字体设计中扮演起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字体是一个蕴含大量文化内涵以及非常广泛的拓展空间的设计主体。在单一的文字中,多样的视觉语言已经成为了字体中非常重要的设计要点。在汉字的设计中,汉字的形态、笔画、造字逻辑以及中文本身的文化气息构成了现代汉字设计思维的新重点。如今在汉字设计过程中,根据字义、字形、字音等设计意象对不同元素进行筛选、解构从而达到汉字的再设计。这种设计方式几乎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汉字设计仅针对笔画再设计的局限。将汉字自身的图形化优势再加利用已成为汉字设计的新重点。
图1 魁星踢斗
合体字是一种极具中国传统特色同时又包含混搭概念的字体设计形式。这种民俗字体一般没有明确的读音,但是其独特的装饰性和趣味性使其能够广为流传。合体字将字义与字形作为其设计的重点。通过将一个词语中的文字混合、搭配在一个特定的符合词义的字形之中的方式进行字体设计。济南民居上“魁星踢斗”的浮雕正是合体字设计的一个典型代表。作品将“魁星踢斗”四个字重新组合成神话中文昌君一手执笔,一手捧斗,一只脚向后翘起状如踢斗的形象,来表达状元及第的美好祝愿。即使不识或者不懂汉字的百姓见了也很容易联想到“魁星踢斗”。
如今依然有大量的设计师愿意通过同样的方式进行新的创作,而汉字自身图形化的特点也再此类设计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
图2 菩提本无树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字设计已经脱离了单一的审美趣味。西方设计浪潮带来的全新视觉传达效果和设计理念派生出了一种新的汉字设计方式:几何化的汉字设计。设计师们放下了中国汉字的笔画特点。在几何化的汉字设计中,汉字设计既打破了书法技法下得比例、均衡、韵律、节奏等书写原则。同时也放弃了宋体字中横细竖粗末端衬线的设计传统。设计师们通过简单的几何形来概括汉字的笔画,或者直接跳过笔画直接通过几何形态来概括的描摹汉字的字形。右图中来自Nod Young的汉字设计“菩提本无树”正是一个西方几何抽象元素与汉字混搭后产生的设计作品。
将可以代表不同文化的元素单独提炼出来与文字结合并加以设计。将具有文化特色的元素图形化并于汉字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汉字设计方式。设计师通过文化元素的运用与汉字进行结合形成新的设计作品。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并没有遵从传统汉字设计中横细竖粗的设计方式。而是将我们常见的文化元素,例如印章,兰草等作为整套字体设计的核心。
拉丁字母的演变与汉语一样有着漫长的过程。从公元八世纪加特林小写体的出现到后来逐渐演变出得哥特体。以及往后意大利的斜体等字体的分化。拉丁字母与中文一样在早期字体的演变中不断的根据书写的特点发生着演化。但是在现在的字体设计中,哥特体、罗马字体中对于衬线精益求精的设计已然放缓。无衬线字体设计也在Helvetica的出现后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各种新颖的字体大量的涌现。西方的设计师们也已经完全跳出了衬线等传统设计的局限。将大量不同元素和跨学科的设计理念融入了新的字体设计之中。
英文字体的特点与汉字不同,英文少有象形,一个单词中字母的组合,这样就给英文字体设计提供了更加自由和想象的空间。在英文字体设计中,设计师可以对字母进行更为复杂的变形而不影响其阅读性,将图形与图案等元素与字母的基本型混合,从而设计出新的具有视觉趣味的字体。同时,现代的字体设计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印刷阅读等普通用途。字体设计被更为广泛的应用在了企业形象等大规模应用的设计之中。而其中对于字体设计的创意要求也进一步的提高;不同元素与字母的混搭也为绞尽脑汁的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多新的解决方案。
拉丁字母具有的几何性质让设计师可以将三维的视觉特点与字母混搭,通过跨学科的方式从设计新的作品,在具有良好识别性的同时三维的结构更能给人带来视觉上得冲击。利用三维软件来制作新的字体已经成为时下常见的设计方式,如图3,设计师通过将三维的设计元素与二维的字母混搭形成了全新的字体设计。
图3 几何英文字体
混搭概念不仅在单一语言的字体设计中可以运用。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共存的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混搭。而为了更好的让不同文字结合,如何区分这个混搭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区分设计的目的来对他们进行解构,将两者在混合的情况下尽量搭配。
英文与中文同时出现时,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在保持不同的阅读功能下使两者的元素共存。正如北京奥运会的标志“BEIJING 2008”正是用书法的元素书写的英文内容。虽然使用了中文书法的元素但并未存在具备汉语字义的字型出现。
在商标设计中,我们通常可以见到中英文两种文字的结合,当中文文字与英文文字同时出现在商标中时,我们常见的设计方式是中文作为主图形,英文则依然保持原有的阅读功能并置于中文下方,或者两者之间构成共同笔画形成关联。在商标的设计中,准确的处理好中英文混搭的关系可以各区所长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
在文章中,我们考虑中文必须考虑到两个方面。一是中文的方块字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中文的书写方式。正因为中文的方块特点,所以中文原本的编排方式是由上至下的顺序。英文在这方面则于中文相反,是由左至右的横排。而在编排文字是,中英文同时出现则会给编排上带来一些问题。因为中文具备横书的编排方式而英文并不具备直书的功能,所以当两者混搭是,避免直书是保证阅读性的首要要领。
字体设计经过了字形的确立以及字体的演变,中西字体都已经基本结束了对于笔画上的修整,更多的设计师已经将精力放在了如何将跨学科跨地域的视觉表达方式与字体设计这一历史悠久的设计主体进行融合。文字将成为一种更加新颖、有趣、时尚并超越国界的设计视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