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周福红
摘要: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明光市积极宣传《农业技术推广法》,依法推广农业技术,健全服务体系,规范管理,开拓创新,提高推广服务效率,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增强科技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法》;执法;明光市
中图分类号 S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3-04-03
明光市辖17个乡镇(街道),139个行政村;65.2万人,乡村人口53.5万人。南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北部为平原。农业资源丰富,国土面积2 335km2,耕地56 700hm2,山场33 300hm2,水面26 700hm2,是国家商品粮、小杂粮、明绿基地县。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决定》。明光市积极宣传新法,依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产百强县、测土配方先进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合作奖1次,贡献奖1人。2013年粮食总产达到524 000t,水产品产量74 500t,肉类总产50 000t,禽蛋总产21 100t。
1 开展专题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2012年10月以来,明光市制定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宣传贯彻方案,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宣传活动。所有农技人员在自己学习贯彻推广法的同时,还积极向广大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涉农企业人员宣传。创办了“明光市农民田间学校”,结合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组织学习班158场次,培训指导农户1.6万人次。组织154名专家包村联户,每名专家联系1个企业(协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1个村、10名示范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座谈,宣传法律法规,现场指导依法开展农业生产。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514个,家庭农场203个,农资经营企业346个,创建高产试验示范基地17个。为了让法规深入人心,出动了宣传车48次,空间课堂广播8次,各级电视报道18次,《农技推广简报》74期,手机短信13.6万条,横幅300条,科技赶集28次,印发明白纸等宣传资料4.5万份,各大网络多次报道。通过多种形式,大造舆论声势,让广大群众了解法律的内容,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全市形成了知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2 落实机构设置,安排人员经费
2.1 机构设置 明光市农技推广机构主要包括明光市畜牧兽医局、农技推广中心、农广校、土肥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植保站、种子管理站、农科所、17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兽医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
2.2 管理体制 各农技推广机构人权、财权、物权和事权等“四权”归市农委管理。各乡镇农技站和兽医站所有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由市农委统一安排,并充分听取所有服务区域的乡镇(街道)的意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效能考评制》等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层层签订农技推广合同,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责任到人,做到质量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3 人员编制 市农委事业总编制189人,在编在岗136人,缺编53人。一是种植业编制120人,在编在岗95人,缺编25人。现有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29人,有农技指导能力80人。种植业包括农技推广中心、农广校、土肥站、植保站、种子管理站5个农委二级机构,17个乡镇农技站。二级机构共有编制36人,在岗在编39人。17个乡镇农技站,共有编制84人,在编在岗56人,缺编28人。农科所已改制为企业。二是畜牧业编制69人,在编在岗41人,有农技指导能力38人,缺编27人。现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2人,有农技指导能力38人。市畜牧兽医局共有编制25人,在编在岗14人,缺编9人。17个乡镇兽医站编制44人,在编在岗27人,缺编17人。
2.4 经费保障 确保工资,并从有限的县财政中挤出工作经费,争取国家、省、市项目,保障农技推广工作正常运转。明光市畜牧兽医局、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广校、土肥站、植保站、种子管理站、17个乡镇农技推广服务站(兽医站)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农技人员工资有保障。财政安排农技推广事业办公经费,每人每年2 000元。获得国家2012-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补贴资金206万元,改善了基层办公设施和办公条件。
3 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健全农技推广网络
建立面向农民的市、乡、村三级推广服务网络,构建新型农技服务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良性运行机制。
3.1 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 以省农委、农业院校和农科院等为技术依托单位。明光市政府与安徽农业大学达成协议,共同打造“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东综合试验站”、“明光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和“明光市农业技术合作推广服务中心”3大平台,带动明光及皖东地区不同产业升级、壮大、发展,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教科推多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为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路径。
3.2 发挥涉农企业带动作用 全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滁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滁州市级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14个,家庭农场203个,农资经营企业346家。依托企业,带动基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训了涉农企业技术人员1 100人次,建立了良好的农产品生产和营销机制,使企业和协会成为一支重要的推广力量。
3.3 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 全市成立用水协会、种子协会、甜叶菊协会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了150名村级农技员,发放了农技指导员证书。技物结合,各乡镇共成立了86个植保服务队,925人,拥有机动喷雾器900台,自走式大型植保喷雾机6台,日作业能力达到140hm2,年统防统治34 500hm2。涧溪镇和古沛镇成立了抗旱服务队,共计56人。缓解了当地劳力不足和及时防治病虫害、及时抗旱的矛盾,效果明显。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技服务条件
4.1 办公场所建设情况 明光市畜牧兽医局、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农广校、土肥站(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植保站、种子管理站均有办公场所,能满足服务要求。17个乡镇农技站已建14个站,17个乡镇兽医站已建13个站。
4.2 配备仪器设备情况 17个乡镇农技站分别配套1台电脑,1套农残速测仪,3套办公桌椅,1套档案柜;病虫测报灯4台;为涧溪镇、石坝镇、明东街道、桥头镇、潘村镇等5乡镇配备了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为17个乡镇配备了土壤水分便捷式测定仪和农残速测仪,为农技人员配备农技服务摩托车22辆。
5 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推广效率
5.1 四轮驱动,五个结合促推广 我市各级政府、农业农机、企业和农民“四轮驱动”农技推广,部门配合,相互协作;技术创新,提高效率;项目互动,形成共振。实行“五个结合”,一是行政推动与技术推广相结合,领导支持,政府牵头,技术部门落实,协调工作,事半功倍。二是农艺农机相结合,农机应用带动农业技术普及。三是农技推广与企业服务相结合,肥料种子农药生产销售企业参与示范推广,缓解了农技部门的压力。四是打造粮仓与充实钱袋相结合,在开展农业3大行动等粮食生产的同时,还注重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五是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2 开展信息化服务 一是初步建成农业物联网。建立农业技术数据库,完善种植业、水产和畜禽精细化养殖应用和农作物“四情”监测等4个应用系统,建立了10个应用示范点。通过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农业标准、动物疫情、病虫草害、土壤、气象、水情、农民远程教育等数据的集中管理、分类存储和分级共享。二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服务,主动发送信息13.6万条短信,农户主动查询0.7万次。三是开发应用农业专家智能服务系统触摸屏。现在已配触摸屏21台。掌上专家系统,达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查询。四是开通农业技术网络查询系统。在农业物联网、明光市政府网站、农委网站设立农技查询专栏,实现成果为广大农民所共享。通过信息化服务取到了“贴身专家”的作用,有效缓解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五是应用二维码技术,通过智能手机服务。六是在14个农技站建立拇指服务室。
5.3 转变土地经营模式 各乡镇农技人员参与土地流转和托管,创建示范基地。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培育种粮能手,发展种粮大户。开展土地托管服务,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1 600hm2,土地托管面积4 330hm2。2012年3月1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3频道专题报道农技推广人员为种粮大户王光伟提供科技服务的事迹。2012年3月21日和5月,新型服务模式——“土地托管”,受到新华社专访。
6 依法推广农技,促进“三农”发展
6.1 开展“四良”建设活动,落实农业“三大”行动 建设良田,推广良种、良法和良制。实施增粮规划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建设良田2 200hm2。重点推广小麦品种10个,水稻品种13个,玉米补贴品种9个,全市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0%以上。建立了17示范基地,建设7个水稻育秧工厂。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近1 000盏,绿色防控面积3 330hm2。农机农艺相结合,2013年推广小麦精少量播种22 670hm2,稻茬麦机开沟面积22 670hm2;推广玉米迟收技术8 670hm2。测土配方施肥、“一喷三防”技术全覆盖。北部地区种植结构推广麦玉模式,泊岗推广马铃薯大葱萝卜模式;中部冲田推广麦稻模式,岗地推广麦玉、麦杂模式;南部推广麦菊、麦薯、小麦花生模式。密切关注农情,做好苗情、墒情、病情、灾情、菜情和民情调查,在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中充分发挥作用。
6.2 推广农艺节水,应对气候变化 重点推广秸秆地膜覆盖、缓控释肥、硫肥技术和沼渣沼液应用、深耕深松、起垄栽培技术。2013年推广水稻采用“浅、湿、晒”用水模式4 370hm2;蔬菜、甜叶菊采取定时、定量或间歇性灌溉的措施16 390 hm2;花生、蔬菜、西瓜等地膜覆盖7 490 hm2,果树、玉米、马铃薯等行间秸秆覆盖1 730hm2;瓜套稻技术330hm2;深耕深松耕作保墒技术16 930hm2;棚室栽培1 670hm2;山芋玉米起垄栽培14 870hm2。
6.3 开展农业环保活动 用速测法年检测蔬菜农残样品800个,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4次120个样品。申报了17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81个无公害农产品和27个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有12 670hm2,居滁州市首位。开展重金属污染调查,采样231个,调查了野生植物情,发现野生莲、野生菱角、金荞麦等。
6.4 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乡镇名片” 开展多种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活动,“一乡一品”新格局初步形成。17个乡镇各有一个“名片”:泊岗“银杏之乡”、自来桥“山芋之乡”,古沛“西瓜之乡”、潘村“蔬菜之乡”、涧溪“绿豆之乡”“油桃之乡”、三界“花生之乡”、管店“甜叶菊之乡”、桥头“稻种之乡”、石坝“杂粮之乡”、张八岭“金银花之乡”、明南“草莓之乡”、女山湖“水产之乡”……。
6.5 严格管理农资市场,保证农民用上放心产品 明光市农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农民用上放心产品。对农作物补贴良种等物化补贴全部公开招标,带动新产品、新技术应用。
7 存在问题与建议
7.1 农技推广队伍问题 县级推广经费不足,特别是乡镇(街道)农技站办公经费太少,推广工作越来越难开展。农技人员待遇低,乡镇农技站“四权收回”以后,部分乡镇只安排干事不解决福利问题。乡镇农技人员不能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90%参与计划生育工作,主要精力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只有30%。农技人员总体老化,年龄偏大,能力强的年轻农技员想跳槽,人员流失严重,技术人员严重青黄不接。例如农技站2007年在职79人,2014年降至56人,7a减少23人,10a后将有9人退休;乡镇兽医站现有在编人员27人,10a后有20人退休,如不进人将仅剩7人。现有人员偏少,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技术人员不足,引进农业技术人才迫在眉捷。但基层农技人员工作任务重,条件差,薪酬低,奖励少,晋升难,社会地位低,愿意来应聘的人才不多。建议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社会地位,要适当提高农技人员的待遇,扩大基层中高级职称比例,鼓励农技人员参与土地托管和流转,并从中受益,调动其积极性,保障农业技术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干得长、干得好。
7.2 基层设施问题 基础条件薄弱,农技推广法需强化体系建设。明光市17个农技站多数房屋年久失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资金严重不足,改扩建站装修标准为7万元,新建站基建标准为12万元,设计标准太低,不能满足实际要求。而且项目后期管护存在隐患。项目中没有安排后期管护资金,完成后移交给农技站使用,但农技站没有管护资金,这是隐患。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强化体系建设。
7.3 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技术推广难度加大 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年轻的农民外出务工非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妇女和老人。农民科学种田技术、意愿不高,很多农民还存在一些不良种田习惯,农民培训工作任重道远。建议投入资金,加大培训力度。
7.4 对农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引导力度不大 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够强,有些农产品商品性差,市场需求小;有些农产品品质好,但规模小,知名度不高,销售渠道窄,规模效益不明显。农技人员需学市场,强引导。加强对市场经济的学习和研究,注意收集市场信息,加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引导力度。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