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 风物长宜细参之

2014-09-19 12:10张勇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神灯迟子建灯火

张勇

《雪山的长夜》是著名作家迟子建在2003年春发表的文章,文章用一个短句“午夜失眠,索性起床望窗外的风景”开篇,而后描写“在不经意间领略到的冬夜的那种孤寂之美”。然而当亲人永诀之后,贪恋窗外好山好水的作者连看风景的勇气都没有了,当远处灯火泯灭后,雪山在星光下却显得格外光华,天上的星星成了作者心中永久的神灯,雪山成了作者灵魂依托的地方,最后作者获得了再次看风景的勇气。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莫衷一是。辨析该文主旨,不妨从以下步骤入手。

一、主要矛盾

作者对风景的态度由“没有勇气看风景”转变到“坦然看风景”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是雪山的长夜让作者再次领悟到了生命的美好,燃起了希望,看到了光明,又能坦然看风景了。有人说是“灯火”和“星光”给了作者以温暖,点亮了作者心中新的灯盏,让心凉如水的作者由黯然神伤而变得坚强。还有人认为写灯火、星光,是采用渲染烘托的方式,明写“灯火”“星光”,暗写“雪山”,因为标题是“雪山的长夜”,不是“灯火星星的长夜”。灯火星星等景致是为了衬托夜色下雪山的美好。不妨追问:故乡的雪山、灯火、星星为什么能赋予作者心灵的慰藉?因为雪山“神清气朗,英姿勃勃”“挺拔”“壮美”,雪山是“我的灵魂可依托的地方”,因为灯火“就像注视着挚爱的人的眼睛”,因为星星“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

二、修辞句中的情感

作者使用修辞之处,往往是其情感寄寓之处,读者宜细参之。我们可以根据修辞格的相似性、相关性、形象性,透过字面义,披文入情,还原出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层意蕴。

“它(雪山)看上去神清气朗,英姿勃勃。”一般写人用“英姿勃勃”,作者将雪山人格化。那么作者感觉雪山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十五年前(1986年)脑溢血去世的父亲,半年前车祸去世的爱人,还是故乡的一般人?接下来作者又说“一个人走在雪路上,是多么渴望雪山能够张开它宽阔的胸怀,拥我入怀啊”。可见,雪山当为作者的亲人或挚友。还有:“我想我在望雪山的时候,它也在望我。我望雪山,能感受到它非凡的气势和独特的美;而它望我的房屋,是否只是一头牛的影子?而我只是落在这牛身上的一只飞蝇?”雪山怎么会望“我”的房屋?显然,是将雪山人格化了,化作谁呢?那要看作者一直在窗前看谁了。

联系下文:“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望见爱人从小路上归家。他的身后是起伏的白雾,而他就像雾中的一棵柳树。那一瞬间,我有一股莫名的恐慌感,觉得这幻想一样的雾似乎把爱人也虚幻化了,他在雾中仿佛已不存在”。

三、文末点睛处

文末倒数第二节说:“现在想来,死亡就像上帝撒向人间的迷雾,它说来就来,说去就去。它能劫走爱人的身影,但它奈何不了这巍峨的雪山。有雪山在,我的目光仍然有可注视的地方,我的灵魂也依然有可依托的地方。”注意“依然”二字,以前爱人是自己注视的对象,是自己灵魂可依托的地方,现在则是雪山。如此,作者是将雪山当作爱人的精神化身,将雪山等自然之物当作爱人的化身。回看上节“仰望天上的星星,我觉得它们当中的哪一颗都可以做我身边的一盏永久的神灯。而先前还如花一样盛开的人间灯火,它们就像我爱人的那双眼睛一样,会在我为之无限陶醉时,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无疑,作者将熄灭的人间灯火比做逝去的爱人,他们都“不说告别,就抽身离去”,但爱人的精神却不会“说去就去”,它是“我”身边一直到永久的神灯。

由此可知:作者为什么能坦然看窗外风景?是因为回忆以往,感受到了爱人的精神仍在支撑着自己,能从雪山处看到爱人的精神存在,从星星看到爱人的眼神,所以坦然看风景,也坦然面对生与死。

四、作者相关作品

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可参阅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验证。在迟子建的诗歌《爱人》中可以找到明证:“爱人是永诀后,能用温馨回忆照亮你余生的人。爱人啊——就是彼此的天堂!”即便至2008年,迟子建获得茅盾文学奖,发表感言时仍说要感激爱人在她梦境中仍然送来亲切的嘱托,使她获得别样的温暖。

因此,本文当为逝去的爱人所作,主旨应是表达亡夫伤痛,对爱人的思念,内含一种爱情生死观:“爱人是永诀后,能用温馨回忆照亮你余生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中学(226019)

猜你喜欢
神灯迟子建灯火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天上掉下盏阿拉丁神灯
灯火有刺
远远近近的灯火(外二章)
试论迟子建新作《群山之巅》的诗性呼唤
旅人与神灯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灯火》
谦卑一笑
愿望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