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氏评论报》中的张謇

2014-09-18 07:15
档案与建设 2014年5期
关键词:张謇南通

朱 江

(南通市档案馆,江苏南通,226018)

《密勒氏评论报》(The China Weekly Review,初 名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是美侨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周刊。1917年由密勒(Thomas F.Millard)创办。两年后由约翰·鲍威尔(John Benjamin Powell,1886—947) 接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刊,由其子威廉·鲍威尔(William Powell)主编。1950年起改为月刊。曾因披露美国在朝鲜进行“细菌战”,被美国政府禁止入境。1953年停刊。《密勒氏评论报》是美国人在沪出版的资格最老的英文刊物,见证了中国近代风云。办报者坚持比较公正的立场,给新闻史留下了一段佳话。[1]它是欧美各国了解中国和远东的发展变化,中国乃至远东各国了解欧美各国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也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近代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提供了珍贵资料。[2]

《密勒氏评论报》曾长期关注张謇,关注张謇主导下的南通的发展,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美国人乃至西方人对张謇的评价提供了原始的素材。由于《密勒氏评论报》的影响远及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该报对张謇的报道客观上扩大了他在西方的影响。由南洋兄弟公司选派留学哈佛大学的陈其鹿在《游美随笔》里就提及:“南通州为江苏六十县模范自治区域,模范县Model City之名,已啧啧于美人之口。大概美人之知东亚状况者,自此间发行之《亚细亚日报》及上海发行之《密勒评论报》得之者为多。”[3]本文拟介绍《密勒氏评论报》自创刊到1926年张謇去世为止,对张謇的相关报道。

一、《密勒氏评论报》对张謇的最初印象

《密勒氏评论报》对张謇最早的报道,是刊登在1919年8月9日“中国名人录”栏目(Who’s Who in China)里对张謇的介绍。该文采用了张謇着西装像,并标注为“中国杰出的实业领袖张謇阁下”。文章是这样介绍张謇的:

张謇被中外人士公认为中国最为杰出的实业领袖。他今年67岁,出生于江苏通州。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他已经成功地将他破落的故乡转变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镇,在那儿,乞丐无处可寻,人们安居乐业。

张謇是一名著名的翰林院士,为了全身心地促进工商业的发展,除了1904年担任商部头等顾问官外,清朝时期,他没有担任任何实职。张之洞任两江总督之时,曾任命张謇组建纱厂,其资本达到一百万两。张謇成功地完成了这一使命。此后,他又兴建了复生面粉厂、广生油厂、资生铁厂、阜生丝厂以及大达轮船公司。

张之洞委派张謇的下一个任务,是在武昌兴建四家工厂,即一家织布厂、一家纱厂、一所麻纺厂及一个丝厂。这一任务同样获得了成功。张謇发起的其他工业项目还包括推动移民开发满洲,淮河治理以及中美工业企业的联合。

1908年,张謇被推选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1年10月,当第一次革命在武昌爆发时,他被选为江苏行政长官。同时,已故总统,时任总理大臣的袁世凯任命他为江苏宣慰使。不久后,这位通州的实业领袖又被任命为农工商大臣。

南京临时政府甫一成立,张謇成为首任实业总长,同时受命掌控盐业。在国家统一后,他与章炳麟、程德全和唐文治组建了统一党。

1913年3 月,张謇被任命为全国导淮水利督办,在试图实行他的计划时受到反对而离职。同年9月,当熊希龄组建“第一流人才内阁”时,张謇被授予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的职位。他接受了任命。在他辞去这一职位后,他又被任命为全国水利局的总裁,这一职位他一直做到1915年。此后,他被任命为参政院的参政,也被他辞却。

已故总统袁世凯在称帝后封张謇为“嵩山四友”之一。张謇在文化界,以及中国现代工商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密勒氏评论报》“中国名人录”涉及中国各界名流。1919年的张謇,除去他的清末状元身份以及他在清末民初政坛上的影响力,他在南通所作的现代化的探索已经使他声誉日隆,因此被收入该栏目进行介绍似乎也是正常的事情。尽管上文有一些细节上的错误,但还是基本反映了张謇的情况。不清楚该文的资料来源,但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此时的《密勒氏评论报》对于张謇的评价主要还是在于他在实业上的贡献。

二、苏社设立与鲍威尔来通

1920年5月12日,张謇为推广南通地方自治的经验,在南通发起成立苏社。1920年4月24日《申报》第11版《苏人发起苏社》一文,对苏社的缘起是这样讲的:“江苏地方人士,鉴于本省各项事业渐落他省之后,其故由于地方团体涣散不能自治所致,爰于四月一日,乘运河工程局开幕,多人会集之际,由张季直、韩紫石、黄伯雨、马隽卿、沈信卿、黄任之、朱德轩、张继高、鲍芹士、王叔相、钱强斋、陈颖孙、蔡陶模、张孝若、方惟一、奚九如、董冠吾、武霞峯等十八人,筹商分函各地同志,共同发起苏社。以谋发展江苏地方自治为宗旨,以实业、教育、水利、交通四者为应首谋发展之自治事业。”

《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与上海美国商会的代表受邀与会。1920年5月8日,《密勒氏评论报》头版的社论这样开篇:“上海所坐落的江苏省将成为另一个模范省?张謇,前任农商总长,中国实业的领头人之一,正组织苏社,期望借此成为构建模范省的重要一步。”社论在对苏社设立的宗旨与背景做了介绍以后,认为:“简而言之,这一团体的拥护者意图将本省建造成模范省,其他省市可仿效之。一般说来,除非人们自己推动改革措施,否则将一事无成。官员们总是懒惰且不负责任。有鉴于此,张謇发起了这一运动,推行自治。”

1920年6月12日南通广告

1921年3月26日《张謇:中国的城市建造师》

1923年3月17日的《中国实业之进步观——中国模范城南通州》

苏社成立会议的前后,南通方面招待与会代表参观了南通的名胜古迹、企业与社会机构。鲍威尔得以较为全面地实地观察了南通。具体的行程可以从《申报》当年的报道了解:“苏社成立会开会及游宴程序。五月十一日十二时,南通各界代表及乐队欢迎于天生港,乘汽车入城;下午二时,博物苑园游会;四时二十分茶会;五时散会;六时濠南别业晚餐;八时更俗剧场观剧(张退庵张啬庵张孝若作主)。十二日,分别参观市区各教育公共机关:医学专门学校、师范学校、甲种农业学校、甲种商业学校、女工传习所、图书馆、南通医院、养老院、五公园(以上南门)、女子师范学校、第七中学校、地方监狱工场(以上城内)、贫民工场(以上西门);十二时,中公园午餐(军政二界作主);下午二时,更俗剧场开成立大会;五时散会;六时城南别业晚餐(各法团作主)。十三日,上午八时,游五山名胜及参观公共机关(林溪精舍、观音院、残废院、盲哑学校、棉业试验场、西山邨庐、军山气象台、东奥山庄、五山苗圃及果园);十二时,望海楼枕山楼午餐(南通俱乐部部员作主);下午二时,往唐家闸参观各工厂及公共机关(大生纱厂、广生油厂、复新面厂、资生冶厂、铁厂、阜生绸厂、大生织物公司、通燧火柴厂、纺织专门学校、敬儒高等小学校、唐闸公园、育婴堂、第一幼儿园、实业警卫团);下午六时,大生纱厂晚餐(实业教育各界作主);八时,乘小轮往天生港大达轮埠,各界欢送。”[4]

以上的参观行程安排,实质上几乎囊括了南通城发展的各项成果。三天不到的时间,可以让一个外来人窥见南通晚清以来的成就。对于鲍威尔这样见多识广的新闻界人士,百闻不如一见。鲍威尔感慨道:“不可能以只言片语表述这一地区的生动图景,只有通过现实的造访与观察才能获得。”“从上海前往南通的旅程大约需8到10个小时,然而仍然值得亲自去看一下‘中国人间天堂’的实例。”[5]

1922年5月22日《密勒氏评论报》头版的社论,在简单地介绍苏社成立情况以后指出:“张謇,因为引领南通的发展而树立起的杰出样板示范作用,成为这一推动中国发展的新运动理所当然的领导者。如今,人们希望他的影响力能够逐渐延伸至中国的其他地方。”社论接着引用赛茨(F.R.Sites)在上年的纽约《亚洲杂志》的文章中关于张謇的一段评价,来表达对张謇的钦佩:“对中国和中国的实业家,有一些批评之声。这些实业家,因为与惯于欺诈的古董商打交道的经历,或者跟不择手段、类似美国北部伪劣商品制造商的那些商人做生意,而逐渐变质。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张謇却是例外。他不仅是杰出的实业推动者,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文人。然而,他却是直接生长于旧式学校的。他并非一名基督徒。一些其他与他有同样勇气与正义感,与他共同推动中国工业发展,改善人民福祉的中国商人也同样值得称道。这些人构成了中国的脊柱,他们的影响力将在国家事务中不断得以显现。他们的真诚与利他主义最终会冲抵那批上演闹剧的政客和军事领袖的自私自利。”

三、《密勒氏评论报》对张謇的评价

鲍威尔的南通之行,也是日后《密勒氏评论报》密切关注张謇与南通的滥觞。以此发轫,《密勒氏评论报》发表了一批有关张謇与南通动态的文章,其中不乏深度报道,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张謇对于南通的贡献。

鲍威尔的视角与众不同,他的南通考察报告题为《不受日本影响的南通天堂》。这篇发表于1920年5月22日《密勒氏评论报》的长文,讲述了他所看到的南通在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探讨了南通之所以成为模范城市的构成元素,指出了张謇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一地区的现代发展归功于张謇以及他的兄弟张詧,两位多年苦心经营,推动了这一长三角重点地区的进步。张謇,同时也是著名的翰林学者,1913年担任农商总长,因其建设性的成就,在东方享有盛誉,他甚至受到了美国杂志的关注。”[6]

在《不受日本影响的南通天堂》里,鲍威尔关注了张謇对日本的情感取向,可以从文章的开头两段体会出来:

从上海溯着扬子江往上100英里,在离江岸大约5英里处的村庄小道上,有一处遗址。该遗址大约20英尺高,用泥石筑成,顶部有一处刻字的碑。这处遗址的中文名叫做“倭子坟”。它竖立于距今约400年前的明朝,而历年都得到修缮。它纪念昔日中国兵勇战胜前来劫掠的日本倭寇,这些日本海盗沿着扬子江而上,杀死了许多居民后火烧了南通城。

自此旧事以后,中国与东方都已经历了沧海桑田。南通已经成为一座拥有15万居民的城市,这一地区人口已经超过150万,被普遍视为中国最具发展前景的地区。今日,日本元素已被排除在南通城之外。若干年前,一些日本人造访了倭子坟,并试图将它买下来,但是被温和而又坚决地护送回船只,同时被给予友好的道别。十年前,这一地区的一位著名士绅访问东京时,在一家博物馆发现许多刀剑、旗帜与战利品,所有这些都由日本占领者与侵略者不同时期在中国所缴获,如今日本人在日本首都骄傲地展示出来。当这位士绅返回故里时,据说他立刻雇佣劳力修缮倭子坟。[7]

在文中,当鲍威尔提及南通的纺织工业时,也涉及了张謇开办纱厂的一部分动机:“制造业中纺织厂最令人感兴趣。总共拥有6万纺锤,500台织布机以及4000名操作工。成人平均日工资40分,儿童学徒20分。纺机和榨油机都由英国制造。新机器的订单将使油厂产能翻倍。张謇如今在该地区计划新建七家纱厂,这一工厂的数量被视作在棉纱方面将不依赖于外国产品,或者说,日本产品。”[8]

裴德生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打量张謇。在他的眼里,“创造天才不分国界与种族,勿论背景与阶层,可以在任何地方展现才华。从上海沿扬子江往上100英里,创造天分体现在中国最伟大的工业领袖与资本家张謇身上。通过南通这个模范城市的建造,他为中国未来的工业化树立了里程碑。孤立于那些受外国影响的城市之外,没有铁路带来的便捷,也没有走商业发展的寻常路线。南通成为张謇与其同僚和亲属(包括其子张孝若与其兄张詧)行政才能、视野与组织能力的不朽作品。”

这是时任主编的裴德生,在1921年3月26日《密勒氏评论报》发表的题为《张謇:中国的城市建造师》一文的第一段。在这篇文章里,裴德生的着重点在于张謇与南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关系。在裴德生看来,“张謇所拥有的经验与远见,并非西方国家所赋予。没有哪所西方的技术学校,能够光荣宣称他为自己的校友。”但是,张謇却显示了迥异于中国传统文人的特质与雄心:“二十四年以前,张謇的梦想,是在南通古城墙外兴建一个工业城市,不仅作为工业中心,同时也是慈善事业与教育汇集之地。”随着各项实业取得迅速发展,“以实业为核心,张謇开始了他的梦想之城——南通模范城镇的建造。张謇为了使工人们满意,第一件工作就是在城市里修造了一座有着漂亮池塘的公共公园。此项目完成后,他将注意力转向可容纳1200坐席的现代剧院的建造。作为中国戏剧最杰出的学生与赞助人之一,张謇汇聚了全国诸多名角。在开展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同时,他开始发展事业。”

因此,裴德生认为:

南通可以视作这位中国最伟大的城市建造者之一的自传。二十五年间,南通在长三角北翼平原迅速崛起,兴旺发达。它的影响力与发明创造在过去数年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带来了国际声誉。

通过南通,张謇成为了建造优良道路的先驱。

南通见证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张謇在其同僚的协助下,为年青一代的中国人提供了范例,如果薪火相传的话,将会使这个国家走向世界最伟大的工业国家的前列。每个年轻的中国人都有必要花费一些时间,在南通城吸取它的精神,学习它的内部建设,从而培养未来的城市与国家建造者。南通对于外国游客也是令人愉悦的体验,它的好客让人回想起美国南部地区传统的礼貌。

毕竟,南通令人最为印象深刻的特性,它极大的活力以及活泼进取的精神,在于这一切诞生于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张謇的脑海中。

从1920年《密勒氏评论报》开始介绍南通,到1926年张謇去世,其间该报发表了多篇有关南通经济发展的文章,一般是某个具体成就的报道。而1923年3月17日的《中国实业之进步观——中国模范城南通州》,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南通。作为“中国实业之进步观”系列文章的第四篇(该系列文章均配以中译文),首先阐述了关注南通的原因:

中国实业发展之动力,初以上海为起点,今已逐渐扩张而及扬子江口岸各城镇。其最显著者,为南通及无锡两处。南通为扬子江北岸之商埠,距上海七十哩,有轮船往来其间。此城为完全中国人所经营,无外人营业于此,而居留之外国人,仅限于传教士及教育家而已。以其为中国人所经营之商埠,故年来变化之速,革新之进步,实堪为吾人注意也,而有中国模范城之称。观此城,亦可表率中国人建造革新之能力。兹将此城进步情形于下文略述之。

文章随后从沿革、工业、公众便利事业、垦殖荒地、运输、商务与金融等六个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其沿革部分,表述了近代南通的崛起与张謇的关系:

廿五年前,南通情形与其他小城无异,而位置于膏腴之地。此城之居民中,有张君季直者脱颖而出,为此城改革之重要人物。张君生于小康之家,于前清科举时代得最高学位,为中国今日有名文学家。虽为文学家,而竟能注意于发展农业、建造工厂等事。其对于宦途颇漠视之,尝为农商总长,一次而已。至关于农实各业之机关,则不辞劳瘁竭力赞助。故于各官商合办机关,彼每位列首席,如淮海浚河局督办、全国农会会长、中央教育会监督等。张君之名望为全国所钦仰,然其精神,则多注意于南通毗邻区域,其经济方面之事业,则建设工厂、垦殖、筑路、浚河、建筑码头、创船公司等。故南通经其经营而成为新商埠,埠中路政宽坦,商业殷实,此沿革大略也。至于张君对于公众慈善事业之赞助擘画,亦大有可观,如各级学校以及师范、农业、商务、工艺、工程等学校。外,尚有女子职业学校、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等,皆为张君手创。其对于社会服务事业,昭然在人耳目,且历久不倦,虽年及古稀,不但孜孜于增进其旧有事业,且对于地方及全国各新事业仍进行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密勒氏评论报》于1920年10月7日举办“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Who Are The Twelve Greatest Living Chinese?)读者投票选举活动。在10月14日发布的中文公告中这样明确选举的目的:“论中国政事经济者,每谓中国乏强有力之领袖人物。盖国中出类拔萃之人才,昔已凋谢。而自共和创始以来,各方之领袖人物,尚未产出也。夫中国今日岂乏此项人才乎?为解决此问题起见,阅者之意,以中国何人具有此项资格,可选出十二人。”公告要求“投票者所举之人物,须于各方事业中,择其名望素著,堪为一业中之代表者。”投票截止期为1923年1月1日,每周在报纸上刊登选票。1923年1月6日,《密勒氏评论报》公布了投票结果:

1、孙中山 1315

2、冯玉祥 1217

3、顾维钧 1211

4、王宠惠 1117

5、吴佩孚 995

6、蔡元培 969

7、王正廷 925

8、张 謇 915

9、阎锡山 742

10、余日章703

11、黎元洪671

12、胡适 613

《密勒氏评论报》读者面有一定的局限,主要是在华的外国人以及中国的年轻知识分子。张謇在这次民意投票中名列前茅,至少表明在这部分人心目中的地位。《密勒氏评论报》对张謇的报道本身,应该也增加了张謇在该部分人中的好感。

四、张謇与《密勒氏评论报》的互动

对于那时的南通,基督会的传教士最精辟的评述是:南通是独一无二的,在于它是全中国唯一在英文报纸上给自己做广告的城市。[9]这份英文报纸就是在中国报业史上拥有一席之地的《密勒氏评论报》。在1920年6月12日第71页,出现了以“南通——中国模范城”(NANTUNGCHOW——The

Model City of China)为题的整版广告。广告首先介绍了南通的地理和人口情况:“南通地处长江北岸,距离上海100英里,位于富饶的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南通城区人口15万,全县人口150万。”接着枚举了如下11项南通的发展成就:

1——“通州棉”的出产中心,其质量冠绝华夏,年产超过1000000包。

2——拥有50多英里长的新式马路,大部分是石子路面。

3——多个棉、蚕种养实验基地和学校。

4——一所现代农业学校,126名学生在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指导下,从事实务操作。

5——散布的334所学校接纳20000余名学生。

6——2座现代化的棉纺厂,共有60000纱锭、500织布机和3000工人。

7——1个现代化的棉籽油加工企业,产能可供出口。

8——5家银行和8个钱庄。

9——火柴厂、面粉厂、缫丝厂、铸铁厂、电灯公司各一。水运线路直达上海等地。

10——在上海拥有一座现代办公楼,内设银行。

11——在纽约第五大街开设中国绣品商店。

随后又为人们描绘了南通的经济前景:“南通方兴未艾的事业包括:总投资超过300000元的数百英里筑路计划,新的发电厂,保障工业发展的煤矿开采;对长江泥沙淤积形成的成千上万英亩土地的开垦。”

广告的最后,向境内外的各界人士发出了邀请:“南通欢迎四方宾朋。这里有2家舒适的旅馆。境内5座圣山之一的狼山,风景美不胜收。数百座庙宇和一座宝塔构成了无双的东方胜景。需要了解更多南通情况的人士,可与南通商会联系。”

南通敢为天下先,勇于在英文报纸做广告展示自我,一方面是其多年社会发展后的自信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张謇希望其自治的成果能为更多人所接受,希望在更大的范围推广之努力。这个广告从6月12日到9月18日共刊载了15次。1921年元旦,在原来广告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大达轮船公司上海至南通的航行信息,并且陆续刊登到1922年4月15日。

1926年8月28日,《密勒氏评论报》刊登了《敬爱的张謇去世》,告诉读者:“张謇,前任农商总长,江苏省南通的实业领袖,中国最为杰出人物之一,因连续数月的流感所致,于8月24日周二中午病逝于家中。”考虑到《密勒氏评论报》作为周刊的出版周期,这是不算晚的报道。文章的配图还是1919年8月9日,最早介绍张謇时所用的张謇着西装像,倒是有点善始善终的意味。这篇类似讣告的文章,简要地回顾了张謇的功绩,指出:“他近年来最为卓著的事业,是对于所谓南通模范城市建设的推进,这是与南通老城区比邻的区域。尽管由于时局动荡而导致经济萧条,南通已经在海内外广为人知。”

《密勒氏评论报》是一张同情中国、反对列强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国、关注中国发展的英文报纸。对张謇的关注和较为全面的跟踪报道,反映了该报对中国社会不断进步赞许与勉励。

[1]朱少伟:《密勒氏评论报见证现代风云》,《新华月报》2009年9月号,第122-123页。原载7月19日《新民晚报》。

[2]陈其钦:《评<密勒氏评论报>》,《图书馆杂志》1991年第6期,第48-50页。

[3]《申报》1920年11月6日第14版。

[4]《苏社在南通开成立会之沪闻》,《申报》1920年5月11日第10版。

[5][6][7][8]J.B.P.No Japanese Influence In the Nantungchow Paradise,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May 22nd 1920.中译文可参见南通市档案局(馆)编:《西方人眼中的民国南通》第12-16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9]The Model City of China,World Call,April 1923.中译文可参见《西方人眼中的民国南通》第47-50页。

猜你喜欢
张謇南通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南通化肥综合进价继续上扬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南通一月份化肥价格维持平稳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