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群芳
华北石油局、分公司工作区域横跨5省16个县市,94%的员工在郑州以外的地区工作生活,一线员工中76%以上是劳务用工,且男女职工比例悬殊,达12:1,青年员工、未婚员工比例高。针对以上人员结构特点,近年来,华北局党委高度关注一线员工队伍建设,通过重点解决一线员工关注的“四盼”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升队伍士气,增强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
由于长年在野外工作,与家人聚少离多,一线员工特别希望能正常轮休,与家人享受天伦之乐,工作与生活兼顾。但近年来,企业快速发展,人力资源配置比较紧张,导致一线员工特别是关键岗位人员正常轮休难以落实。对此,华北局一方面争取总部政策支持,结合产能建设规划,适当增加用工计划,把用工增量放在重点操作岗位,组织招聘一批骨干,有效缓解一线用工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鄂南工区一些相对分散的采油气井场,推进数字化无人值守井场建设,减少用工数量。一些二级单位结合实际,推出弹性轮休试点。
为帮助一线员工照顾好家庭,局处两级团组织在各主要基地组建青年自愿者服务队,设置救助热线、建立值班制度和台账,组织青年志愿者和机关工作人员,为一线员工家属解决诸如看病就医、搬运重物、房屋装修等困难,使一线员工能安心在野外工作。
华北分公司所属油气田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和陕蒙交界沙地,远离大中城市,由于长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从事单调、机械的工作,缺少必要的文化生活调剂,加上长时间与家人分离,职工普遍受到“精神煎熬”,部分员工不同程度地存在孤独、焦虑、灰心等心理问题。对此,华北局党委采取多种应对措施。
一是加大野外一线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近年来,公司先后投资上千万元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并经常开展小型多样化文体比赛活动。位于新疆的西部工程公司投资20多万元建设了60多平方米的职工书屋,藏书8000余册。同时,加强机关与一线的文化互动,第一采气厂、镇泾采油厂组织有文艺特长的机关后勤职工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每月到各采油气井场巡回演出,取得良好效果。
二是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带班值班制度和基层干部与员工“六必谈”等谈话制度。每逢重要节日,各单位处级领导与一线员工共度佳节,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制度。各基层厂处建立了处、科、班组长和员工的多层级谈话模式,使员工存在的思想和心理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
三是运用新媒体开展交流沟通和心理疏导。公司创办了覆盖全体员工的《手机报》,各单位组建QQ群,利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组织一线员工及时交流工作和思想,定期发布企业内部重要信息,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今年,局党委还组织开展EAP员工帮助计划,请心理辅导专家到基层一线进行辅导讲座。
一线大学毕业生群体非常关注个人的职业晋升通道问题。华北局坚持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招聘等方面适当向长期在野外一线工作的员工倾斜,改变一个大学毕业生分到一个基层野外单位“定终身”的现状。
一是建立机关、两院与一线生产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双向流动的机制,如在野外一线工作一定年限的技术骨干,可以与机关、两院等相关岗位的人员进行轮岗交流和交叉任职。二是在局处两级机关补充人员时,面向基层特别是一线实施公开竞聘。三是为一线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和技术人员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近几年,大量劳务工群体对落实同工同酬政策的呼声很高,一些技术骨干觉得自己的工资收入与劳动付出有差距,一部分劳务工选择了辞职。对此,华北局积极落实同工同酬政策,提高薪酬制度竞争力。一是打通劳务工晋升通道,近两年先后对117名优秀劳务工,按照集团公司政策转为正式工。二是完善出台有利于劳务工成长的政策,建立健全员工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完善技能评级和首席技师聘任办法,实现技能操作人员薪酬体系与职业技能等级挂钩。
□ “你看,这是我们未来的家。”华北石油局红河油田的张雷和潘阳旭业余时间一起在电脑上设计自己未来的家。胡庆明 摄
由于长年生活在野外,与社会接触机会少,一线员工在子女教育、择偶婚恋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对此,华北局党委发动党政工团组织,帮助解决一线职工子女教育和青年择偶问题。各级工、团组织专门建立“华北鹊桥”青工婚介平台,利用冬季调休等时机,组织单身员工与学校、医院等女性集中的单位进行交流、联谊。人事部门在新员工招聘时适当考虑男女比例问题,针对一些边远采油、气站,招聘一线员工配偶,建立“夫妻井站”等。为解决一线员工子女教育入学和就医问题,公司联系确定郑大一附院为驻郑单位大病医疗定点医院,与伏牛路小学、七十三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员工生活创造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