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4-09-18 14:58邢九冬魏礼梅梅远伦刘春孙其涛
右江医学 2014年4期

邢九冬+魏礼梅+梅远伦+刘春+孙其涛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Epley手法复位和手法联合药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2例PS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Epley手法复位组(治疗组,n=50)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n=52),后者除行Epley手法复位外同时给予氟桂利嗪5 mg qn、倍他司汀氯化钠500 ml 静脉滴注qd治疗,7天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同时随访1个月。结果治疗7天后,两组疗效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成功后均随访1个月,两组治疗疗效起效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7天内未愈患者均在3周内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 PSCBPPV行单纯Epley复位法临床效果好,理论上疗效等同于添加氟桂利嗪、倍他司汀药物辅助治疗。

【关键词】位置性眩晕;半规管;Epley手法复位法

中图分类号:R44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4.009

眩晕综合征是神经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其范畴内独立疾病之一,是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BPPV占眩晕患者的20%~50%,80%~85%为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1],BPPV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目前手法复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现将以Epley手法复位为主治疗的102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1年3月~2013年6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102例PS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Epley手法复位组(治疗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8.3±12.5)岁,病程1小时~5周,左侧24例,右侧26例。联合治疗组(对照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7.4±12.1)岁,病程4小时~2周,左侧23例,右侧28例,双侧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主诉起、卧、低头、仰头体位变换时出现短暂性眩晕,发作时表现为视物旋转、倾倒,70.6%(72/102)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出汗,17.6%(18/102) 的患者间歇期有轻度头昏、不稳感。所有患者DixHallpike激发试验检查结果阳性即明确诱发出眩晕伴有水平和/或旋转性眼震,经相关检查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1.3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07年发布的BPPV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在病史采集后拟诊为BPPV,均行DixHallpike激发试验和Roll text检查。PSCBPPV确诊标准:①因头位改变而诱发短暂的发作性眩晕;②发作期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③间歇期无头晕,或可伴有轻度头昏、不稳感;④无与本次发病相关的耳鸣、听力下降、耳部闷塞感;⑤间歇期未见共济失调,步态障碍;⑥CT和/或MR排除相应的责任病灶;⑦Roll text(-)、DixHallpike激发试验(+),且可诱发眩晕和眼震,眼震潜伏期在1~5秒,持续时间≤60秒,且有疲劳性。除外有手法复位禁忌证的患者。

1.4治疗方法单纯Epley手法复位组(治疗组):仅单纯手法复位,治疗方式:每天1次,每次连续做2个循环;联合治疗组(对照组):Epley手法复位步骤、方式同治疗组,同时口服氟桂利嗪5 mg qn、倍他司汀氯化钠500 ml静脉滴注qd,疗程至复位成功即个体眩晕症状消失、DixHallpike激发试验(-)。

1.5复位方法复位各步骤均要求患者睁眼配合以利观察眼震情况:①患者端坐于检查床,头部向患侧转45°;②检查者双手固定患者头颈部使之保持45°并快速向后仰,使头悬于床外并下垂且与水平面呈30°。有眼震时待眼震消失后1分钟、 无眼震时姿位保持2分钟;③再缓慢将患者头向健侧转90°。有眼震时待眼震消失后1分钟、无眼震时姿位保持2分钟;④头颈保持左转45°固定,身体再向健侧转90°。成侧卧位,有眼震时待眼震消失后1分钟、无眼震时姿位保持2分钟;⑤双腿下垂于床缘,快速扶起患者,使头前倾20°取端坐位并保持2分钟。双侧PSCBPPV,左右侧复位间隔20分钟。

1.6疗效评定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发布的BPPV疗效评估标准:Ⅰ级:眩晕完全消失;Ⅱ级: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Ⅲ级:眩晕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疗效评估周期为7天,所有患者复位成功前均每日随访,复位成功后均随访1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7天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Epley手法复位和手法联合药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2例PS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Epley手法复位组(治疗组,n=50)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n=52),后者除行Epley手法复位外同时给予氟桂利嗪5 mg qn、倍他司汀氯化钠500 ml 静脉滴注qd治疗,7天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同时随访1个月。结果治疗7天后,两组疗效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成功后均随访1个月,两组治疗疗效起效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7天内未愈患者均在3周内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 PSCBPPV行单纯Epley复位法临床效果好,理论上疗效等同于添加氟桂利嗪、倍他司汀药物辅助治疗。

【关键词】位置性眩晕;半规管;Epley手法复位法

中图分类号:R44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4.009

眩晕综合征是神经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其范畴内独立疾病之一,是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BPPV占眩晕患者的20%~50%,80%~85%为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1],BPPV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目前手法复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现将以Epley手法复位为主治疗的102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1年3月~2013年6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102例PS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Epley手法复位组(治疗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8.3±12.5)岁,病程1小时~5周,左侧24例,右侧26例。联合治疗组(对照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7.4±12.1)岁,病程4小时~2周,左侧23例,右侧28例,双侧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主诉起、卧、低头、仰头体位变换时出现短暂性眩晕,发作时表现为视物旋转、倾倒,70.6%(72/102)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出汗,17.6%(18/102) 的患者间歇期有轻度头昏、不稳感。所有患者DixHallpike激发试验检查结果阳性即明确诱发出眩晕伴有水平和/或旋转性眼震,经相关检查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1.3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07年发布的BPPV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在病史采集后拟诊为BPPV,均行DixHallpike激发试验和Roll text检查。PSCBPPV确诊标准:①因头位改变而诱发短暂的发作性眩晕;②发作期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③间歇期无头晕,或可伴有轻度头昏、不稳感;④无与本次发病相关的耳鸣、听力下降、耳部闷塞感;⑤间歇期未见共济失调,步态障碍;⑥CT和/或MR排除相应的责任病灶;⑦Roll text(-)、DixHallpike激发试验(+),且可诱发眩晕和眼震,眼震潜伏期在1~5秒,持续时间≤60秒,且有疲劳性。除外有手法复位禁忌证的患者。

1.4治疗方法单纯Epley手法复位组(治疗组):仅单纯手法复位,治疗方式:每天1次,每次连续做2个循环;联合治疗组(对照组):Epley手法复位步骤、方式同治疗组,同时口服氟桂利嗪5 mg qn、倍他司汀氯化钠500 ml静脉滴注qd,疗程至复位成功即个体眩晕症状消失、DixHallpike激发试验(-)。

1.5复位方法复位各步骤均要求患者睁眼配合以利观察眼震情况:①患者端坐于检查床,头部向患侧转45°;②检查者双手固定患者头颈部使之保持45°并快速向后仰,使头悬于床外并下垂且与水平面呈30°。有眼震时待眼震消失后1分钟、 无眼震时姿位保持2分钟;③再缓慢将患者头向健侧转90°。有眼震时待眼震消失后1分钟、无眼震时姿位保持2分钟;④头颈保持左转45°固定,身体再向健侧转90°。成侧卧位,有眼震时待眼震消失后1分钟、无眼震时姿位保持2分钟;⑤双腿下垂于床缘,快速扶起患者,使头前倾20°取端坐位并保持2分钟。双侧PSCBPPV,左右侧复位间隔20分钟。

1.6疗效评定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发布的BPPV疗效评估标准:Ⅰ级:眩晕完全消失;Ⅱ级: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Ⅲ级:眩晕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疗效评估周期为7天,所有患者复位成功前均每日随访,复位成功后均随访1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7天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摘要】目的探讨单纯Epley手法复位和手法联合药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2例PS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Epley手法复位组(治疗组,n=50)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n=52),后者除行Epley手法复位外同时给予氟桂利嗪5 mg qn、倍他司汀氯化钠500 ml 静脉滴注qd治疗,7天后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同时随访1个月。结果治疗7天后,两组疗效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成功后均随访1个月,两组治疗疗效起效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例7天内未愈患者均在3周内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 PSCBPPV行单纯Epley复位法临床效果好,理论上疗效等同于添加氟桂利嗪、倍他司汀药物辅助治疗。

【关键词】位置性眩晕;半规管;Epley手法复位法

中图分类号:R44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4.009

眩晕综合征是神经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其范畴内独立疾病之一,是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BPPV占眩晕患者的20%~50%,80%~85%为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1],BPPV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目前手法复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现将以Epley手法复位为主治疗的102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1年3月~2013年6月门诊和住院收治的102例PSC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Epley手法复位组(治疗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8.3±12.5)岁,病程1小时~5周,左侧24例,右侧26例。联合治疗组(对照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47.4±12.1)岁,病程4小时~2周,左侧23例,右侧28例,双侧1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主诉起、卧、低头、仰头体位变换时出现短暂性眩晕,发作时表现为视物旋转、倾倒,70.6%(72/102)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出汗,17.6%(18/102) 的患者间歇期有轻度头昏、不稳感。所有患者DixHallpike激发试验检查结果阳性即明确诱发出眩晕伴有水平和/或旋转性眼震,经相关检查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

1.3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07年发布的BPPV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在病史采集后拟诊为BPPV,均行DixHallpike激发试验和Roll text检查。PSCBPPV确诊标准:①因头位改变而诱发短暂的发作性眩晕;②发作期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③间歇期无头晕,或可伴有轻度头昏、不稳感;④无与本次发病相关的耳鸣、听力下降、耳部闷塞感;⑤间歇期未见共济失调,步态障碍;⑥CT和/或MR排除相应的责任病灶;⑦Roll text(-)、DixHallpike激发试验(+),且可诱发眩晕和眼震,眼震潜伏期在1~5秒,持续时间≤60秒,且有疲劳性。除外有手法复位禁忌证的患者。

1.4治疗方法单纯Epley手法复位组(治疗组):仅单纯手法复位,治疗方式:每天1次,每次连续做2个循环;联合治疗组(对照组):Epley手法复位步骤、方式同治疗组,同时口服氟桂利嗪5 mg qn、倍他司汀氯化钠500 ml静脉滴注qd,疗程至复位成功即个体眩晕症状消失、DixHallpike激发试验(-)。

1.5复位方法复位各步骤均要求患者睁眼配合以利观察眼震情况:①患者端坐于检查床,头部向患侧转45°;②检查者双手固定患者头颈部使之保持45°并快速向后仰,使头悬于床外并下垂且与水平面呈30°。有眼震时待眼震消失后1分钟、 无眼震时姿位保持2分钟;③再缓慢将患者头向健侧转90°。有眼震时待眼震消失后1分钟、无眼震时姿位保持2分钟;④头颈保持左转45°固定,身体再向健侧转90°。成侧卧位,有眼震时待眼震消失后1分钟、无眼震时姿位保持2分钟;⑤双腿下垂于床缘,快速扶起患者,使头前倾20°取端坐位并保持2分钟。双侧PSCBPPV,左右侧复位间隔20分钟。

1.6疗效评定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发布的BPPV疗效评估标准:Ⅰ级:眩晕完全消失;Ⅱ级: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Ⅲ级:眩晕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疗效评估周期为7天,所有患者复位成功前均每日随访,复位成功后均随访1个月,观察复发情况。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治疗7天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