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四光精神对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2014-09-18 20:33王新茹,刘金秋,王思理,王为中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37期
关键词:李四光讲师团北京大学

王新茹,刘金秋,王思理,王为中

摘要:地学前辈李四光的精神是所有地学工作者值得学习与倡导的,文章深入挖掘李四光精神对当代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以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为载体,认为宣传地球科学前辈的大师精神,不仅可以丰富地学文化,促进地学人才的培养,也是提升地学形象与地位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李四光;地学文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19-03

地球科学是一门经典科学,有着光荣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文化积淀,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支撑国家经济建设,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急需地球科学领域的人才,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地学科学家,如李四光、王烈、丁文江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新学科的出现和地位的上升,使地球科学的传统地位受到了挑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大众形象相对降低,潜在的危机已经显现。如何提升地球科学的形象与感染力,逐渐引起地学工作者的重视。2014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在北京与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座谈会上强调,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精神,大力弘扬李四光精神,坚持改革创新,推动地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1]地学大师的优秀品质——勤奋好学、完美的科学精神和献身精神,曾经激励了大批的青年学子选择地球科学专业。因此深入挖掘地球科学前辈的大师精神,丰富地学文化,不仅是促进地学人才培养的好方法,也是提升地学形象与地位的有效措施。李四光中队讲师团的成立正是该种方法的实践与探索。

一、李四光精神的核心价值

1989年在纪念李四光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曾对李四光先生的精神进行了全面、准确的阐述,指出他的精神代表了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光荣传统,是地质事业的后来者们值得学习和传承的。结合李四光中队讲师团的发展目标以及对讲师素质的要求,笔者在这里重点阐述三点。

1.始终不渝地热爱祖国、心系祖国建设事业的忠诚之心。留学期间,李四光就非常关心祖国的局势变化,1949年在收到周恩来签署的邀请其回国的信函后,他再也按耐不住,突破重重障碍辗转归国。李四光坚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至今很多人依然无法忘记他那质朴的话:“人民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一直到我不能做的时候为止。”肩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为祖国的事业忘我的奋斗终身,这是李四光一生的追求。

2.谦虚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求索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延续和发展的必备素质。李四光勤奋严谨,勇于创新,正如他谈到对待科学的态度时所说的:“我们看待世界上的事物或讲到学术问题,往往抱有一种人云亦云的态度,在这里,但凡遇着新境像、新学说,我们都要分析它,看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2]在有些外国学者专家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时,李四光却提出“让事实说话”。他带领学生先后在太行山、九华山、天目山、庐山等地考察,发现了大量第四纪冰川遗迹,用事实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

3.奋斗不息、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在日本和英国留学期间,李四光的生活非常清苦。他甚至为了谋生,利用假期到矿山工作赚取生活费。但是无论如何艰难,也没有让李四光产生放弃的念头。回国开创地质事业之时,经费短缺、战乱频发,这些都没有把李四光吓倒。正如李四光所说:“地质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极其艰苦而又充满传奇和诗意的事业,我愿为寻找和探明国土资源这一神圣职责而任劳任怨地工作。”[3]

二、李四光中队讲师团建立的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大。党的十八大更是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纳入国家整体规划纲要之中。一个富强、稳定、幸福、美丽、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已经化为全体中国人的梦想。在实现“美丽中国梦”的过程中,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将成为今后发展道路上亟需解决的主要矛盾。发展的动力在于教育。然而,大学生国土资源教育问题依然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为了探索该问题的解决途径,2013年1月国土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共同发起并组建了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该项目致力于引领当代青年开展全国性地球科学知识义务宣讲活动,着力培养领导型创新型的国土资源建设人才。通过打造国土资源教育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群体在公众教育体系中的职能定位,这将有利于高校青年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塑造,符合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内在要求。

三、李四光中队讲师团的组织结构

根据讲师团的工作职能分类,整个团队共分为讲师组、顾问组、工作组三个部分。讲师组:讲师团人员组织结构以突出讲师核心地位为重点。讲师组角色采取轮换制,以授课讲师为主,其余成员担任助教,共同负责主讲教师的课程准备、模拟教学、现场授课等工作。顾问组:其主要功能是确保授课内容的前瞻性、准确性及授课方式的合理性、趣味性。在授课内容方面,讲师团邀请北京大学地学、环境学、资源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及优秀的高年级博士研究生担任课程顾问;在授课方式方面,讲师团邀请相关合作单位的中小学教师,在语言、风格、时长、进度、技能等方面予以相关指导及培训。工作组:其主要工作内容是确保讲师团相关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负责讲师团日常事务管理、教学联系、信息传递、媒体报道等各项事宜。

四、李四光中队讲师团的主要活动内容

讲师团的活动分为内部活动和对外活动两大方面。内部活动主要包括讲师的招募、选拔、培训;外部活动主要包括社区科普知识宣讲、中小学生公开课、网络课堂等。根据授课对象认知程度的差异,讲师团的宣讲内容在深度、广度及专题制作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授课之余,讲师团成员积极配合当地教学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承担学校部分主体课程的助教或者教辅工作。此外,讲师团积极打造专属的在线讲师课堂,分享课件资源、讲课视频以及与社会公众进行在线互动,有效缓解科普活动进行时对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新媒体手段丰富了地球科学相关知识的传播途径。

五、李四光中队讲师团对地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地学问题的思考,提高对地学的学习兴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虽然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要在课堂中为其他人解惑,要求学生一定要对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地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备课的过程中,讲师们不断对问题进行论证,与已有的知识进行相互比较印证。这个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当发现问题的推理逻辑与已有知识不相符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以便解决问题,从而学习的主体(学生)与客体(知识)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这个过程由于是学生主动进行的,因此会伴随着愉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情绪体验,最终形成稳定的专业兴趣。就像讲师团的志愿者们感受到的:“曾经,仅仅是看过地理课本上那句简单的‘我国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开发难度大,而真正成为了一名地学人,才知道每一桶石油,每一块钢铁,都凝聚了多少血与汗;曾经,仅仅是听闻PM2.5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简单的概念,今天知道矿物成分之时才明白其来源和危害。”

2.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当今“80后”、“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和过度包容造成很多孩子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加之他们对某些社会环境负面事物的不正确理解,使得他们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我负责及对他人、对社会尽责的精神。李四光中队讲师团深入到我国教育的最基层,面对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对名校学生的“崇拜”和热情,讲师团们为自身价值的实现感到欣慰。一位讲师团成员语重心长地表达了这样的想法“看到媒体对于地震局的口诛笔伐,听闻地震学家被出租车司机拒载,网上对于公知的抨击,以及所谓民间科学的地震预报被一片叫好,孩子们对媒体报到所谓科学的认可的时候,才发现对于公众地学知识的普及是多么地刻不容缓”。另一方面讲师团的足迹既有发达地区,也有西部贫困地区,实际的考察与体验增进了讲师团们对中国国情的了解,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新和使命感,帮助他们形成高尚的品格,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了北大学子的志愿服务意识,并自愿为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3.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北京大学李四光讲师团作为一支青年志愿者队伍,通过走到西部,走进学校,去到最需要我们的地方,用知识服务需要帮助的群体,用爱心和信仰感召更多的学子。这种经历对于从事志愿服务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也是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首先,通过到不同的省市、与不同的群体进行接触,能让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当代大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找到未来的人生目标;其次,通过教学实践,将课堂上的知识学以致用,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再次,讲师团的组织与联络等协调工作均由学生骨干承担,他们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拓宽讲师团的影响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李四光中队讲师团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秉承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院训,发扬李四光先生爱国、奉献、创新、探索的精神,向全社会传播地球科学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地学文化的品牌价值、推广“美丽中国梦”的文化理念,进一步凝聚青年大学生的青春力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ldhd/2014-01/13/content_2565653.htm

[2]陈群,等.李四光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

[3]王玉如.建设时期游击队员风采录[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8:444.

作者简介:王新茹,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党团人事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指导教师、理学硕士、助理研究员;刘金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团委书记,北京大学李四光中队讲师团指导教师、理学硕士、讲师;王思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地空学院研究生团委宣传部成员;王为中,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物理系2013级硕士研究生、地空学院研究生团委宣传部成员。

猜你喜欢
李四光讲师团北京大学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地质学家李四光
荥阳市举行“家庭教育讲师团”启动仪式
河北省党委讲师团系统理论宣讲大赛决赛在邯郸举行
科学家公益宣传
——李四光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李四光的求学之路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La solitu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