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公犊全混饲料育肥试验研究报告

2014-09-18 19:44金睿于秋鹏宋大刘付祥
吉林农业 2014年9期

金睿 于秋鹏 宋大 刘付祥

摘要: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选择刚出生、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黑白花奶公犊40头,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头。用全混饲料进行快速育肥研究,并与传统的精粗分饲,先粗后精的饲喂方法对照。结果显示:18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531.7公斤, 对照组513.公斤,差异不显著。肥育期180天,平均每头总增重试验组263.2公斤,对照组252.2公斤,全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0.923公斤,对照组0.890公斤,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1.462公斤,对照组1.401公斤,差异也都不显著。说明应用全混饲料饲养奶公犊具有一定的优势,替代传统的饲喂方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我省目前肉牛养殖规模还比较小的现实情况下,人工按比例拌和为简单的全混料饲养奶公犊,可以收到用全混饲料饲喂差别不大的效果,待到肉牛养殖规模化时再筹办全混饲料厂。

关键词:关键词:奶公犊;早期断奶;全混饲料;快速育肥

中图分类号:S8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22-2

近些年来,全混饲料养牛技术在国外发展迅猛。目前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养牛发达国家己普遍采用。我国的全混饲料养牛技术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且仅局限在奶牛饲养中,肉牛育肥饲养中尚未真正涉足。本课题的目标是直接采用全混饲料对奶公犊进行育肥研究,将不被重视的奶公犊育肥为优质的商品肉牛,以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这些年,国外流行“向奶牛要肉”,尤其是向奶公犊要优质牛肉。我国利用奶公犊生产优质牛肉的技术还处在研究阶段。我省资源、技术等条件下的本项研究尚未开展。本课题旨在应用全混饲料对奶公犊进行育肥饲养试验,以期形成可行的奶公犊育肥技术, 以提升奶公犊的经济价值,改变奶公犊不受重视的现状。

1 试验目的

采用全混饲料对奶公犊进行育肥研究,将不被重视的奶公犊快速育肥为优质的商品肉牛,以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形成较先进的奶公犊育肥技术,为建立我省标准化的肉牛生产找到一个突破口,促进我国奶公犊的利用出现一个飞跃发展。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

选择刚出生、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黒白花奶公犊40头,逐头过秤,戴好耳号,根据体重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头。

2.2 饲养管理

对试验牛统一刷洗,驱虫,自由饮水。试验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按照营养需要配制日粮。试验组采用全混饲料喂饲,对照组按照牛场传统的精粗分饲, 先粗后精的方法饲喂。饲养管理相同。

2.3 育肥分期

育肥分为三个阶段,即犊牛期(0~6月龄)、育成期(7~12月龄)、肥育期(13~18月龄)。

犊牛期采用低奶量、早期断奶的方法。犊牛l~7日龄,每头每日饲喂初乳5~6 公斤,从8日龄开始饲喂常乳或代乳,并训练采食干草和犊牛料,1月龄左右犊牛能够正常吃草料,40日龄断奶。断奶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饲养管理方法相同。 断奶后对照组采用牛场传统的精粗分饲的饲喂方式饲喂。犊牛料每千克干物质含可消化蛋白质18.26%,可消化代谢能12.78 MJ/公斤,饲喂方法见表1。

育成期。育成期采取舍饲育肥方法,粗饲料以黑麦草、青贮玉米、秸秆或杂草等为主,少量补给精料。育成期精料配方是:玉米58%,麸皮28%,熟豆粕11%,磷酸氢钙1%,食盐1%,预混料1%。预混料中含有徽量元素、复合多维和复合酶制剂。饲喂方法:采取控制饲料给量,试验组用机械制成全混料投喂,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先粗后精,先料后水的饲养方法饲喂。饲喂方式:每天饲喂两次,上午8~9点,下午6~7点,自由饮水。

肥育期肌肉的发育是影响屠宰牛等级和肉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肥育阶段肌肉的生长占主要的地位,该阶段仍然采取舍饲育肥方法,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比例加强,提高精饲料比例。肥育期精料配方是:玉米54%,麸皮25%,熟豆粕18%,磷酸氢钙1%,食盐1%,预混料1%。

2.4 肥育性能测定

分别测量犊牛初生、断奶、6月龄、育成期开始、结束、育肥期开始、结束时的体尺和体重。

6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127.6公斤,对照组121.3公斤。12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268.5公斤, 对照组261.4公斤, 18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531.7公斤, 对照组513.6公斤。肥育期180天,平均每头总增重试验组263.2公斤, 对照组252.2公斤, 全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0.923公斤, 对照组0.890公斤, 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1.462公斤, 对照组1.401公斤,差异也都不显著。

采食量每天记录喂奶、精料、粗料的投入量、剩余量,计算采食量。

2.5 屠宰性能测定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随机抽取1头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 结果如下:试验组牛宰前重528公斤,胴体重294.5公斤,净肉重231.2公斤,屠宰率55.8%,净肉率43.8%。对照组牛宰前重508公斤,胴体重275.6公斤,净肉重218.7公斤,屠宰率54.3%,净肉率43.1%。差异不显著(p>0.05)。

肌肉物理测试结果:肌肉嫩度:试验组牛肉吸水力:66.1%,熟肉率:54.9%,大理石花纹:二级. 对照组牛肉吸水力:66.4%,熟肉率:54.7%,大理石花纹:二级. 差异不显著(p>0.05)。

肌肉化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牛肉吸附水6.21% 、粗脂肪19.78% ,粗蛋白18.11%、粗灰分0.0061% 。对照组牛肉吸附水6.23% 、粗脂肪19.86% ,粗蛋白18.02%、粗灰分0.0062%,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用奶公犊在满足营养需要的条件下分阶段按照试验组采用全混饲料喂饲,对照组采用牛场传统的精粗分饲,先粗后精的方法饲喂,饲养管理相同。结果显示:18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531.7公斤,对照组513.6公斤,差异不显著。肥育期180天,平均每头总增重试验组263.2公斤,对照组252.2公斤,差异也都不显著。屠宰性能测定结果也显示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应用全混饲料饲养奶公犊具有一定的优势。它是在根据牛的营养需要的前堤下,把粗饲料铡切成适当长度并与精饲料和各种添加剂科学配制、充分混合之后制成的一种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它可以保证牛所吃下去的每一口饲料的营养都是均衡、全面而充足的。它能够改善饲料适口性、避免牛挑食与营养失衡现象的发生;可最大限度的提高牛干物质的采食量,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减少饲养的随意性,使得饲养管理更加精确;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原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并能够减少饲料浪费;应用全混饲料饲喂更有利于牛场的防疫,降低疾病发生率;便于机械饲喂,实现牛场的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提高牛的饲养科技含量,可控程度高,能有效避免药残;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牛肉品质和养牛经济效益。全混饲料适应了当前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全混饲料饲喂方法替代传统的饲喂方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省肉牛养殖规模还比较小,牛场自建全混饲料厂投资较大, 难以负担, 也不合算。 如果集中办厂,由于我省地处山区,粗饲料的集中和成品料的配送都会增加大量的人工和运费,得不偿失。

结论是目前在我省肉牛养殖规模还比较小,人工单班管理的牛数较少,青粗饲料基本自足的现实情况下, 利用小型铡切机械将青粗饲料切割成10厘米左右长短,人工按比例拌和为简单的全混料饲养奶公犊,可以收到用全混饲料饲喂差别不大的效果,待到肉牛养殖规模化时再筹办全混饲料厂。

作者简介:金睿,硕士学历,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养殖教学与科研。

摘要: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选择刚出生、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黑白花奶公犊40头,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头。用全混饲料进行快速育肥研究,并与传统的精粗分饲,先粗后精的饲喂方法对照。结果显示:18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531.7公斤, 对照组513.公斤,差异不显著。肥育期180天,平均每头总增重试验组263.2公斤,对照组252.2公斤,全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0.923公斤,对照组0.890公斤,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1.462公斤,对照组1.401公斤,差异也都不显著。说明应用全混饲料饲养奶公犊具有一定的优势,替代传统的饲喂方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我省目前肉牛养殖规模还比较小的现实情况下,人工按比例拌和为简单的全混料饲养奶公犊,可以收到用全混饲料饲喂差别不大的效果,待到肉牛养殖规模化时再筹办全混饲料厂。

关键词:关键词:奶公犊;早期断奶;全混饲料;快速育肥

中图分类号:S8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22-2

近些年来,全混饲料养牛技术在国外发展迅猛。目前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养牛发达国家己普遍采用。我国的全混饲料养牛技术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且仅局限在奶牛饲养中,肉牛育肥饲养中尚未真正涉足。本课题的目标是直接采用全混饲料对奶公犊进行育肥研究,将不被重视的奶公犊育肥为优质的商品肉牛,以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这些年,国外流行“向奶牛要肉”,尤其是向奶公犊要优质牛肉。我国利用奶公犊生产优质牛肉的技术还处在研究阶段。我省资源、技术等条件下的本项研究尚未开展。本课题旨在应用全混饲料对奶公犊进行育肥饲养试验,以期形成可行的奶公犊育肥技术, 以提升奶公犊的经济价值,改变奶公犊不受重视的现状。

1 试验目的

采用全混饲料对奶公犊进行育肥研究,将不被重视的奶公犊快速育肥为优质的商品肉牛,以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形成较先进的奶公犊育肥技术,为建立我省标准化的肉牛生产找到一个突破口,促进我国奶公犊的利用出现一个飞跃发展。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

选择刚出生、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黒白花奶公犊40头,逐头过秤,戴好耳号,根据体重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头。

2.2 饲养管理

对试验牛统一刷洗,驱虫,自由饮水。试验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按照营养需要配制日粮。试验组采用全混饲料喂饲,对照组按照牛场传统的精粗分饲, 先粗后精的方法饲喂。饲养管理相同。

2.3 育肥分期

育肥分为三个阶段,即犊牛期(0~6月龄)、育成期(7~12月龄)、肥育期(13~18月龄)。

犊牛期采用低奶量、早期断奶的方法。犊牛l~7日龄,每头每日饲喂初乳5~6 公斤,从8日龄开始饲喂常乳或代乳,并训练采食干草和犊牛料,1月龄左右犊牛能够正常吃草料,40日龄断奶。断奶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饲养管理方法相同。 断奶后对照组采用牛场传统的精粗分饲的饲喂方式饲喂。犊牛料每千克干物质含可消化蛋白质18.26%,可消化代谢能12.78 MJ/公斤,饲喂方法见表1。

育成期。育成期采取舍饲育肥方法,粗饲料以黑麦草、青贮玉米、秸秆或杂草等为主,少量补给精料。育成期精料配方是:玉米58%,麸皮28%,熟豆粕11%,磷酸氢钙1%,食盐1%,预混料1%。预混料中含有徽量元素、复合多维和复合酶制剂。饲喂方法:采取控制饲料给量,试验组用机械制成全混料投喂,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先粗后精,先料后水的饲养方法饲喂。饲喂方式:每天饲喂两次,上午8~9点,下午6~7点,自由饮水。

肥育期肌肉的发育是影响屠宰牛等级和肉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肥育阶段肌肉的生长占主要的地位,该阶段仍然采取舍饲育肥方法,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比例加强,提高精饲料比例。肥育期精料配方是:玉米54%,麸皮25%,熟豆粕18%,磷酸氢钙1%,食盐1%,预混料1%。

2.4 肥育性能测定

分别测量犊牛初生、断奶、6月龄、育成期开始、结束、育肥期开始、结束时的体尺和体重。

6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127.6公斤,对照组121.3公斤。12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268.5公斤, 对照组261.4公斤, 18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531.7公斤, 对照组513.6公斤。肥育期180天,平均每头总增重试验组263.2公斤, 对照组252.2公斤, 全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0.923公斤, 对照组0.890公斤, 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1.462公斤, 对照组1.401公斤,差异也都不显著。

采食量每天记录喂奶、精料、粗料的投入量、剩余量,计算采食量。

2.5 屠宰性能测定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随机抽取1头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 结果如下:试验组牛宰前重528公斤,胴体重294.5公斤,净肉重231.2公斤,屠宰率55.8%,净肉率43.8%。对照组牛宰前重508公斤,胴体重275.6公斤,净肉重218.7公斤,屠宰率54.3%,净肉率43.1%。差异不显著(p>0.05)。

肌肉物理测试结果:肌肉嫩度:试验组牛肉吸水力:66.1%,熟肉率:54.9%,大理石花纹:二级. 对照组牛肉吸水力:66.4%,熟肉率:54.7%,大理石花纹:二级. 差异不显著(p>0.05)。

肌肉化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牛肉吸附水6.21% 、粗脂肪19.78% ,粗蛋白18.11%、粗灰分0.0061% 。对照组牛肉吸附水6.23% 、粗脂肪19.86% ,粗蛋白18.02%、粗灰分0.0062%,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用奶公犊在满足营养需要的条件下分阶段按照试验组采用全混饲料喂饲,对照组采用牛场传统的精粗分饲,先粗后精的方法饲喂,饲养管理相同。结果显示:18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531.7公斤,对照组513.6公斤,差异不显著。肥育期180天,平均每头总增重试验组263.2公斤,对照组252.2公斤,差异也都不显著。屠宰性能测定结果也显示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应用全混饲料饲养奶公犊具有一定的优势。它是在根据牛的营养需要的前堤下,把粗饲料铡切成适当长度并与精饲料和各种添加剂科学配制、充分混合之后制成的一种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它可以保证牛所吃下去的每一口饲料的营养都是均衡、全面而充足的。它能够改善饲料适口性、避免牛挑食与营养失衡现象的发生;可最大限度的提高牛干物质的采食量,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减少饲养的随意性,使得饲养管理更加精确;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原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并能够减少饲料浪费;应用全混饲料饲喂更有利于牛场的防疫,降低疾病发生率;便于机械饲喂,实现牛场的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提高牛的饲养科技含量,可控程度高,能有效避免药残;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牛肉品质和养牛经济效益。全混饲料适应了当前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全混饲料饲喂方法替代传统的饲喂方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省肉牛养殖规模还比较小,牛场自建全混饲料厂投资较大, 难以负担, 也不合算。 如果集中办厂,由于我省地处山区,粗饲料的集中和成品料的配送都会增加大量的人工和运费,得不偿失。

结论是目前在我省肉牛养殖规模还比较小,人工单班管理的牛数较少,青粗饲料基本自足的现实情况下, 利用小型铡切机械将青粗饲料切割成10厘米左右长短,人工按比例拌和为简单的全混料饲养奶公犊,可以收到用全混饲料饲喂差别不大的效果,待到肉牛养殖规模化时再筹办全混饲料厂。

作者简介:金睿,硕士学历,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养殖教学与科研。

摘要:在相同的管理条件下,选择刚出生、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黑白花奶公犊40头,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头。用全混饲料进行快速育肥研究,并与传统的精粗分饲,先粗后精的饲喂方法对照。结果显示:18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531.7公斤, 对照组513.公斤,差异不显著。肥育期180天,平均每头总增重试验组263.2公斤,对照组252.2公斤,全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0.923公斤,对照组0.890公斤,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1.462公斤,对照组1.401公斤,差异也都不显著。说明应用全混饲料饲养奶公犊具有一定的优势,替代传统的饲喂方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我省目前肉牛养殖规模还比较小的现实情况下,人工按比例拌和为简单的全混料饲养奶公犊,可以收到用全混饲料饲喂差别不大的效果,待到肉牛养殖规模化时再筹办全混饲料厂。

关键词:关键词:奶公犊;早期断奶;全混饲料;快速育肥

中图分类号:S8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7-22-2

近些年来,全混饲料养牛技术在国外发展迅猛。目前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养牛发达国家己普遍采用。我国的全混饲料养牛技术尚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且仅局限在奶牛饲养中,肉牛育肥饲养中尚未真正涉足。本课题的目标是直接采用全混饲料对奶公犊进行育肥研究,将不被重视的奶公犊育肥为优质的商品肉牛,以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这些年,国外流行“向奶牛要肉”,尤其是向奶公犊要优质牛肉。我国利用奶公犊生产优质牛肉的技术还处在研究阶段。我省资源、技术等条件下的本项研究尚未开展。本课题旨在应用全混饲料对奶公犊进行育肥饲养试验,以期形成可行的奶公犊育肥技术, 以提升奶公犊的经济价值,改变奶公犊不受重视的现状。

1 试验目的

采用全混饲料对奶公犊进行育肥研究,将不被重视的奶公犊快速育肥为优质的商品肉牛,以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形成较先进的奶公犊育肥技术,为建立我省标准化的肉牛生产找到一个突破口,促进我国奶公犊的利用出现一个飞跃发展。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动物

选择刚出生、体重相近、健康无病的黒白花奶公犊40头,逐头过秤,戴好耳号,根据体重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头。

2.2 饲养管理

对试验牛统一刷洗,驱虫,自由饮水。试验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按照营养需要配制日粮。试验组采用全混饲料喂饲,对照组按照牛场传统的精粗分饲, 先粗后精的方法饲喂。饲养管理相同。

2.3 育肥分期

育肥分为三个阶段,即犊牛期(0~6月龄)、育成期(7~12月龄)、肥育期(13~18月龄)。

犊牛期采用低奶量、早期断奶的方法。犊牛l~7日龄,每头每日饲喂初乳5~6 公斤,从8日龄开始饲喂常乳或代乳,并训练采食干草和犊牛料,1月龄左右犊牛能够正常吃草料,40日龄断奶。断奶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饲养管理方法相同。 断奶后对照组采用牛场传统的精粗分饲的饲喂方式饲喂。犊牛料每千克干物质含可消化蛋白质18.26%,可消化代谢能12.78 MJ/公斤,饲喂方法见表1。

育成期。育成期采取舍饲育肥方法,粗饲料以黑麦草、青贮玉米、秸秆或杂草等为主,少量补给精料。育成期精料配方是:玉米58%,麸皮28%,熟豆粕11%,磷酸氢钙1%,食盐1%,预混料1%。预混料中含有徽量元素、复合多维和复合酶制剂。饲喂方法:采取控制饲料给量,试验组用机械制成全混料投喂,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先粗后精,先料后水的饲养方法饲喂。饲喂方式:每天饲喂两次,上午8~9点,下午6~7点,自由饮水。

肥育期肌肉的发育是影响屠宰牛等级和肉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肥育阶段肌肉的生长占主要的地位,该阶段仍然采取舍饲育肥方法,蛋白质和维生素A的比例加强,提高精饲料比例。肥育期精料配方是:玉米54%,麸皮25%,熟豆粕18%,磷酸氢钙1%,食盐1%,预混料1%。

2.4 肥育性能测定

分别测量犊牛初生、断奶、6月龄、育成期开始、结束、育肥期开始、结束时的体尺和体重。

6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127.6公斤,对照组121.3公斤。12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268.5公斤, 对照组261.4公斤, 18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531.7公斤, 对照组513.6公斤。肥育期180天,平均每头总增重试验组263.2公斤, 对照组252.2公斤, 全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0.923公斤, 对照组0.890公斤, 育肥期平均日增重试验组1.462公斤, 对照组1.401公斤,差异也都不显著。

采食量每天记录喂奶、精料、粗料的投入量、剩余量,计算采食量。

2.5 屠宰性能测定

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随机抽取1头牛进行屠宰性能测定, 结果如下:试验组牛宰前重528公斤,胴体重294.5公斤,净肉重231.2公斤,屠宰率55.8%,净肉率43.8%。对照组牛宰前重508公斤,胴体重275.6公斤,净肉重218.7公斤,屠宰率54.3%,净肉率43.1%。差异不显著(p>0.05)。

肌肉物理测试结果:肌肉嫩度:试验组牛肉吸水力:66.1%,熟肉率:54.9%,大理石花纹:二级. 对照组牛肉吸水力:66.4%,熟肉率:54.7%,大理石花纹:二级. 差异不显著(p>0.05)。

肌肉化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牛肉吸附水6.21% 、粗脂肪19.78% ,粗蛋白18.11%、粗灰分0.0061% 。对照组牛肉吸附水6.23% 、粗脂肪19.86% ,粗蛋白18.02%、粗灰分0.0062%,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与结论

本试验用奶公犊在满足营养需要的条件下分阶段按照试验组采用全混饲料喂饲,对照组采用牛场传统的精粗分饲,先粗后精的方法饲喂,饲养管理相同。结果显示:18月龄平均体重试验组531.7公斤,对照组513.6公斤,差异不显著。肥育期180天,平均每头总增重试验组263.2公斤,对照组252.2公斤,差异也都不显著。屠宰性能测定结果也显示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应用全混饲料饲养奶公犊具有一定的优势。它是在根据牛的营养需要的前堤下,把粗饲料铡切成适当长度并与精饲料和各种添加剂科学配制、充分混合之后制成的一种营养平衡的全价饲料。它可以保证牛所吃下去的每一口饲料的营养都是均衡、全面而充足的。它能够改善饲料适口性、避免牛挑食与营养失衡现象的发生;可最大限度的提高牛干物质的采食量,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减少饲养的随意性,使得饲养管理更加精确;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原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并能够减少饲料浪费;应用全混饲料饲喂更有利于牛场的防疫,降低疾病发生率;便于机械饲喂,实现牛场的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提高牛的饲养科技含量,可控程度高,能有效避免药残;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牛肉品质和养牛经济效益。全混饲料适应了当前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反刍动物生产中,全混饲料饲喂方法替代传统的饲喂方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我省肉牛养殖规模还比较小,牛场自建全混饲料厂投资较大, 难以负担, 也不合算。 如果集中办厂,由于我省地处山区,粗饲料的集中和成品料的配送都会增加大量的人工和运费,得不偿失。

结论是目前在我省肉牛养殖规模还比较小,人工单班管理的牛数较少,青粗饲料基本自足的现实情况下, 利用小型铡切机械将青粗饲料切割成10厘米左右长短,人工按比例拌和为简单的全混料饲养奶公犊,可以收到用全混饲料饲喂差别不大的效果,待到肉牛养殖规模化时再筹办全混饲料厂。

作者简介:金睿,硕士学历,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养殖教学与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