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对无聊状态的影响

2014-09-18 09:39宋金凤桥本公雄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显著性动机体育锻炼

任 波,高 健,宋金凤,桥本公雄

(1.天津大学 体育部,天津 300072;2.天津中医药大学 人文管理学院,天津 300073;3.天津青年职业学院滨海校区,天津 300274;4.日本熊本学园大学 社会福祉学部,日本熊本县熊本市)

高校课外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于校内外进行的以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丰富暇余文化生活等为目标的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活动[1]。大量研究表明, 适宜强度的规律性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即降低消极反应(如焦虑、抑郁和无聊感),增强积极反应(如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和愉快体验等)[2-4]。

无聊状态是指一个人长时间显示出倦怠感、无聊、空虚和郁闷等心理特征,或在一定时间内表现出逃避现实、无精打采、对学习和工作漠不关心以及无法发现自己当前存在价值等症状[5-6]。在西方国家及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无聊状态已越发普及并呈恶性发展趋势。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这一现象虽未很严重[7-8],但大学生无聊情绪的滋生与蔓延不容忽视。学生如果长期处于无聊状态,会对学业成绩造成不良影响。此外,无聊感还与辍学、犯罪、酗酒或药物成瘾等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显著相关[9-11]。通过参加活动来减轻无聊状态和增加内部愉快体验的过程,被称为无聊应对[12]。无聊应对是一个积极的心理过程,它能帮助个体预防和调适无聊状态,而体育锻炼则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无聊应对策略之一[13]。

本研究旨在,通过设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调查问卷,统计被测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态度,动机,行为三项指标,基于改进型无聊状态量表评估被测大学生群体的无聊状态并使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体育锻炼态度、动机、行为在被测大学生群体内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无聊状态量表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和运动指数等因素,讨论课外体育锻炼态度,动机及行为对大学生无聊状态的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南开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等5所天津市普通高校大1~大3学生,共发放问卷560份,收回有效问卷528份(有效率94.3%);其中男生263人、女生265人;文科类140人、理工类212人、医药类176人;一年级167人、二年级171人、三年级190人;来自城镇的311人,来自农村的217人;独生子女243人,非独生子女285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富裕的60人、一般的389人、较贫困的7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1)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与行为调查问卷

该问卷由高健编制,内容包括:①个人基本情况(性别、年级及专业等6项),②课外体育锻炼态度(根据语义差别法组成10个形容词对,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记分,得分越高表明体育锻炼态度越积极),③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类别(增进健康型、休闲娱乐型和舒缓压力型等6个类型),④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锻炼的频率、时间及强度)。

(2)大学生无聊状态量表

该量表由高健参考国外相关问卷[14-15],根据初始版28个题项、890名大学生的测试结果编制而成。经过项目分析、因素抽取和维度命名后,形成包括无故缺勤、无意欲、无气力和无感动(4个维度、25个题项的正式量表。采用Likert自评式4点记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记为1分~4分,得分越高,无聊状态越严重[4-10]。本研究量表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6~0.92;再测信度为0.58~0.72, 维度间相关系数为0.36~0.66,维度分与总分间相关系数为0.74~0.87。使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lf esteem Scale,SES)[16]进行效标关联效度的测量,各维度及总分与SES总分均呈显著性负相关(r= -0.31~-0.44,均为P<0.001)。此结果表明,大学生无聊状态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2 数理统计法

采用 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因子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1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的分析及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课外体育锻炼动机、态度及行为对大学生无聊状态这一负情绪体验的影响;因此,将课外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的编制重点放在体育锻炼态度中的情感体验,既可防止与同类量表的条目重叠,又可达到便捷性、趣味性的目的。基于该原则,选用情感类的条目组成问卷中的锻炼态度部分(表1)。

表1

2.2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动机总体状况

课外体育锻炼动机是大学生参与和维持锻炼行为的心理动力,与其认同因素的价值程度有关[17]。表2可见, 除去未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者,分别对天津市普通高校男生和女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进行排序,两次排序的结果相同,均把增进健康排在首位,休闲娱乐排在第2位,舒缓压力排在第3位。增进健康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此结果与先行研究结论较为一致[17-18]。增进健康和休闲娱乐之差只有1个百分点,说明体育锻炼在休闲娱乐、舒缓压力等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时也说明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倾向于以休闲娱乐的方式来增进健康。

表2 课外体育锻炼参与动机的总体状况及性别分布差异

2.3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总体状况

本研究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为定义为大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和强度。Bosscher的研究表明,锻炼频率在每周2-4次或3-5次对降低抑郁具有重要作用[20]。但如表3所示,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程度并不乐观。15.2%的学生没有参加任何体育锻炼,41.5%的学生周锻炼次数在1次-2次之间。84.8%的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但10.2%的学生以月为循环周期,远未达到Bosscher的锻炼频率要求。62.3%的学生锻炼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但22.8%的学生锻炼持续时间长短不固定。中等锻炼强度虽然占42.6%,但13.4%的学生锻炼强度大小不固定。这一水平距离体育人口的标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 3 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 30 分钟以上,每次锻炼的运动强度中等及以上[21])还有一定差距。可以看出,本研究中的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频率间隔过长、时间和强度不足且不固定,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稳定性和坚持性。

表3 课外体育锻炼频率、强度和时间的总体状况及性别分布差异

2.4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总体状况及差异性检验

表4可见,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和总分及作为体育锻炼行为指标的运动指数(运动频率×9+运动强度×5+运动时间×3[22])的平均值显著高于理论中值,说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呈现较积极的倾向,反映出大多数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有一定的亲和力。大学生处于精力旺盛的时期,一方面有通过体育锻炼丰富暇余文化生活和展示自己的意愿,同时课余时间相对较多,对体育锻炼多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表4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差异性检验

2.5 大学生无聊状态的总体状况及差异性检验

表5可见,大学生无聊状态各维度和总分的平均值显著低于理论中值(P<0.001),表明大学生无聊状态大部分属于轻、中度而非重度,说明了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在无聊状态问题上总体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有无聊状态问题的群体。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无聊状态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在性别变量上,见到无聊状态总分的显著性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和专业变量上,见到无聊状态各维度和总分的显著性差异,均为男生、非独生子女、大一和大三、医学类和文科类专业得分低于女生、独生子女、二年级和理工类专业。结合表4的结果共同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人口统计学差异特征与无聊状态相同,女生、独生子女、大二和理工类专业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比男生、非独生子女、大一和大三、医学类和文科类专业学生消极;体育锻炼态度消极、锻炼行为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群体,其体验到的无聊感较高。研究指出,专业知识枯燥乏味易产生无聊感[10],本研究结果也显示,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无聊状态较医学类和文科类严重。

表5 大学生无聊状态的差异性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类型的锻炼态度、行为和无聊状态的比较

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类型反映的是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和原因。表6可见,不同锻炼动机类型的锻炼态度各维度和总分、运动指数及无聊状态各维度和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非参与型的锻炼态度和运动指数得分低于参与型,无聊状态得分相反。本研究结果及先行研究结果均表明,以明确的锻炼动机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情绪状态均较好。

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5个类型的被试间,本研究发现,不同动机来源的锻炼态度、运动指数和无聊状态存在显著性差异,外部动机的考试达标型(指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是为了学分、考勤和体育成绩)的锻炼态度和运动指数得分低于内部动机的增进健康型、休闲娱乐型、舒缓压力型和体育技能型(指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是为了使运动技能得以提高和完善);外部动机的无聊状态得分高于内部动机;而4个内部动机之间3个指标的得分相差不大。

Ryan等人的研究表明,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内部动机越强,越能坚持锻炼[28];王培菊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频率和锻炼习惯均不如持其他动机者[29]。本研究结果及先行研究结果均表明,体育锻炼动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和情绪体验有着心理定向作用,良好的锻炼动机能驱动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愉悦感和自我肯定感[4,28],进而降低无聊感。

表6 不同体育锻炼动机类型的锻炼态度、行为和无聊状态的比较

3.2 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类型、锻炼态度和行为与无聊状态的相关分析

表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与运动指数呈显著性正相关,体育锻炼态度和运动指数与无聊状态各维度呈显著性负相关。体育锻炼动机类型与体育锻炼态度和运动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即内部动机越良好,体育锻炼态度越积极,体育锻炼行为水平越高。体育锻炼动机类型与无聊状态呈显著性正相关,即短暂且不稳定外部动机(考试达标型),会形成低水平的体育锻炼行为和高水平的无聊状态。各变量的相关程度均为P<0.01。

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课外体育锻炼动机、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锻炼动机和锻炼态度均对锻炼行为具有激发和导向作用,锻炼行为在锻炼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体育态度,又反过来影响锻炼行为。因此,锻炼行为水平越高,锻炼态度就越积极、稳定,而积极、稳定的锻炼态度能够产生良好的锻炼行为,防止和调适无聊状态的产生。

表7 各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n=528)

3.3 人口统计学变量及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对无聊状态影响的分层回归分析

以无聊状态总分为因变量,以6个(性别,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来源地,家庭经济状况)人口统计学变量、体育锻炼意识(锻炼态度和锻炼动机类型)和行为(运动指数)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强迫进入法),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及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对无聊状态的影响。

首先第一步将转化成虚拟变量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控制变量)放入回归方程,考察其对无聊状态的预测作用(模型Ⅰ);第二步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作用的前提下,将运动指数(预测变量)放入回归方程,验证其对无聊状态的主效应(模型Ⅱ);第三步将锻炼态度和锻炼动机类型(调节变量)放入回归方程,验证其对无聊状态的主效应(模型Ⅲ);第四步将经中心化处理的预测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乘积(交互效应变量)放入回归方程,考察锻炼态度、锻炼动机在运动指数和无聊状态之间的调节作用(模型Ⅳ)。结果见表8。

在分层回归分析模型中,各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为1.01~1.94,容差为0.51~0.99,均属于多重共线性诊断的允许范围,表明数据没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模型Ⅰ显示, 性别(β=0.13,P<0.01)、年级(β=-0.10,P<0.01)、专业(β=-0.21,P<0.001) 和是否独生子女(β=-0.13,P<0.01)变量对无聊状态的预测作用均达到显著性,与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见到同样倾向。

模型Ⅱ显示,自变量加入运动指数后,显著地提高了对模型的解释量,△R2值从0.09提高到0.32;原达到显著性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无聊状态的预测作用,一部分变得不再显著,一部分有所下降;运动指数对无聊状态呈现显著性负向预测作用(β=-0.50,P<0.001;运动指数越高,无聊状态总分越低)。此结果提示,身体活动越多,大学生体验到的无聊感越少;运动指数对无聊状态的影响大于人口统计学变量。

模型Ⅲ显示,自变量加入锻炼态度和锻炼动机类型后,显著地提高了对模型的解释量,△R2值从0.32提高到0.49;原达到显著性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无聊状态的预测作用变得不再显著,而运动指数的预测主效应仍显著(β=-0.27,P<0.001),与锻炼态度(β=-0.13,P<0.01)、锻炼动机类型(β=0.44,P<0.001)共同对无聊状态呈现显著性预测作用(运动指数越高、锻炼态度越积极、锻炼内部动机越强、无聊状态总分越低)。

表8 各研究变量对无聊状态的分层回归分析(n=528)

模型Ⅳ显示, 自变量加入锻炼态度与运动指数的乘积及锻炼动机与运动指数的乘积后,运动指数和锻炼态度、锻炼动机对无聊状态的预测主效应仍显著;锻炼态度与运动指数的乘积显著影响着无聊状态,即锻炼态度是运动指数和无聊状态之间的调节变量。在锻炼态度的调节下,运动指数对无聊状态的预测作用有所增强(运动指数:β=-0.15,P<0.01;锻炼态度×运动指数:β=0.35,P<0.001)。锻炼动机与运动指数的乘积对无聊状态的影响不显著,即锻炼动机对运动指数和无聊状态之间的关系不存在调节作用。

图1是根据运动指数和无聊状态的分数所绘制的交互作用图。由图1可见,当锻炼态度较积极时,其运动指数的高低对无聊状态的影响不大;而当锻炼态度较消极时,运动指数对无聊状态的影响较为明显,运动指数越高,无聊状态程度越低,反之亦然。

图1 体育锻炼态度对运动指数与无聊状态关系的调节作用

4 结论

在先行研究中多注重将客观指标(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频率、运动强度等)作为自变量来考察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而忽视了主观指标(动机、态度、行为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22]。但是,相同的运动量对于不同个体所生产的心理效应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心理状态下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存在差异性;因此, 从主、客观指标评价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大量调查,获得实际数据,分析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态度和行为等主观因素,结合运动指数,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客观因素,使用多种统计方法获得了各个因素对大学生无聊状态的影响程度。本文研究成果对大学生无聊状态问题的改善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祥.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3-187.

[2] Penedo F. J., Dahn J. R. Exercise and well-being: a review of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benefit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J].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005,18(2):189-193.

[3] 曹晓东.浅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科技信息,2010,26:256.

[4] 令旗,高健.励志教育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无聊状态的影响[C].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5] 杨波,刘宣文,何伟强.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1):25-29.

[6] 大芦治,鎌原雅彦.無気力な青少年の心?無力感の心理?発達臨床心理学的考察[M].京都:北大路書房.2005,118-125.

[7] 杜岸政.大学生“无聊症候群”特征、成因及调适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5(4):7-9.

[8] 高健.大学生无聊状态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C].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

[9] Wegner L.,Flasher A. J.,Chekov P.et al. Leisure boredom and high school dropout in Cape Town, South Africa [J]. Journal of A dolescence,2008, 31(3):421-431.

[10] Newberry A. L., Duncan R. D. Roles of boredom and life goals in juvenile delinquency[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1,31(3):527-541.

[11] Eastwood J. D., Cavaliers C., Fuhrman S. A. A desire for desires: Boredom and its relation to alexithymia [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7,42(6):1035-1045.

[12] 高山草二.無気力と無力感-動機の期待×価値理論からの分析[J].島根大学教育学部纪要,2006,39:45-53.

[13] 清水和秋,三保紀裕.大学での学び?正課外活動と「社会人基礎力」との関連性[J].関西大学社会学部紀要,2013,44(2):53-73.

[14] 李相蘭.青年期無気力傾向に関する比較研究―日?韓の大学生を対象に―[J].東京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紀要,2000,40:139-150.

[15] 下坂剛.青年期の各段階における無気力感の検討[J].教育心理学研究,2001,49:305-313.

[1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9-320.

[17] Leary M. R., Wheeler D. S., Jenkins T. B. Aspects of identity and behavioral preference: Studies of occupational and recreational choice[J].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86,49:11-18.

[18] 朱菊芳,张天峰.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6(2):57-76.

[19] 陈宁建.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差异分析[J].文教资料,2006,4:31-32.

[20] Bosscher R. J. Run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ti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2):170-184.

[21] 肖焕禹,方立.体育人口的概念、分类及其统计标准[J].体育科研,2005,26(1):7-10.

[22] 橋本公雄.運動と精神的健康の関係-ライフステージの観点から-[J].健康科学,2005,1(27):27-32.

[23] 杜晓红,陈永发,赫忠慧.北京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1):70-72.

[24]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163-174.

[25] 刘一民,孙庆祝,孙月霞.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28-31,38.

[26] Iso-Ahola S. E., Crowley E. D.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and leisure boredom[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91,23(3):260-271.

[27] Chamberlain K., Zika S. The minor events approach to stress: Support for the use of daily hassles[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0,81(4):469-481.

[28] Ryan R. M., Frederick C. M., Lepes D. et al. Intrinsic motivations and exercise adherence[J]. Int J Sport Psychol,1997,28: 335-354.

[29] 王培菊.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4):41-42.

[30] 张果忠,高健.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自我肯定意识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2,2(9):91-93.

猜你喜欢
显著性动机体育锻炼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凶手的动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