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建成,王 岩,徐传霞
(1.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临港壮岗中心小学,山东 临沂 276615)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问题,并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等措施来促进青少年体质的发展。然而,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频发不仅给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带来了障碍,也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刘长江、严春辉的调查结果显示安全问题是影响阳光运动开展的一个瓶颈[1]。学校体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挑战性和潜在的危险性是在所难免的,所以我们必须很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门有危险性的学科。但是,其自身的价值是毫无疑问的,并且不能仅仅因其危险性而避免参加体育运动。如果为了保护学生暂时的安全,为了避免学校的责任,而将学校体育形式化,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质如何改善?整个国民的体质如何提高?中国梦、民族梦又如何实现?可见,安全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学校体育难以正常、健康地开展,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也得不到根治,国民体质健康的提高化为空谈。因此,调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诱发原因等,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预防和控制、决策和立法的依据。为了研究的需要,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定义为学生在校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或体育比赛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的意愿的迫使个人或集体的体育活动暂时停止或永久停止的事件[2]。
鉴于研究的需要,在课堂观察和前期访谈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针对中学体育教师和学生分别设计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流行现状调查问卷》,以用于调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流行现状。
2.1.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采用专家效度法对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了检验。专家组成员由一线体育教师(11名),和学校体育研究领域的专家(4名)构成。对两份问卷的检验结果是:5名专家(33%)认为教师问卷的内容设计非常合适,10名专家认为比较合适(67%);6名专家认为学生问卷的内容设计非常合适(40%),9名(60%)专家认为比较合适的。
问卷的信度检验的方法为重测信度法。测验间隔为两周,检验结果表明两份问卷的重测信度能满足研究的需要,见表1。
表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流行现状调查问卷》的重测信度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比较理想,能保障数据收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1.2 调查对象的抽取与样本构成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三步抽取样本:一、根据我国经济带的划分,抽取东部、中部和西部七个省市、自治区;二,每个省、自治区分别选取一个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作为调查点;三,每个城市抽选一所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各一所;三,每个学校随机整群抽取四个班级发放问卷(对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进行调查,初三和高三学习时间紧,不便于发放问卷,没有调查)。问卷委托当地调查员采用集体测试的方法,共发放学生问卷1365份,回收1265份,有效问卷1242份,有效回收率为91%。样本的基本构成如表所示。
表2 学生样本的基本情况(n=1242)
采用相同的方法对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共收回有效教师样本526份,有效回收率为84.3%。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2至42岁之间,学历以本科居多。根据分析的需要,将体育教师的年龄分为5个阶段:25岁及以下(15.6%),26-30岁(21.8%),31-35岁(17.9%),36-40岁(23.0%),41岁以上(21.6%),详见表3。
表3 教师样本的基本情况(n=526)
根据研究目的以及调查数据的特征所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多重响应分析、一般对数线性模型和分层对数线性模型。
3.1.1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率
如图1所示,在被调查的1242名学生中,学生报告有过伤害事故的人数总比例超过50%。同时也有超过50%的体育教师报告其所教的班级在上一学年中发生过体育伤害事故。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运动伤害事故现象比较常见。
图1 学生体育伤害的发生率
3.1.2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性别、年级和地区特征
采用一般对数线性模型对性别、年级、地区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率的关系进行检验。在进行一般线性模型验证前,使用分层对数线性模型对模型进行了简化。检验的零假设为:模型能很好的拟合原始数据。采用向后消除法对地区、年级、性别与学生体育伤害发生率的模型进行探索性的分析(杜强,2009)[3]。
经过2步、3步依次删除了交互效应不显著的参数,至第4步时保留了所有交互效应显著的参数,并得到了最优模型,见表4。
表4 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交互效应显著的参数
拟合优度检验给出的似然比(p=0.781)和Pearson卡方检验(p=0.779)的结果显示不能否定零假设(p>0.05),认为模型拟合效果不错。上述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受伤次数和地区*年级*受伤次数的交互效应显著。但不能得到简约模型的参数估计,因此采用一般对数线性模型计算具体的参数估计和检验结果,结果见下表。
表5 拟合优度检验(a,b)
表5“拟合优度检验”给出了似然比检验和Pearson卡方检验的结果。从结果看,这两个检验的显著性p<0.05,否定零假设,认为地区*年级与受伤次数以及性别与受伤次数是有一定的相关,也验证了地区*年级*受伤次数以及性别*受伤次数的交互效应。
一般线性模型统计结果表明,Z检验的p<0.05,可推断相应的系数都不为0,也即性别、地区、年级不同,体育伤害事故率不同。进而分析可知,性别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相关性显著,男生比女生更高,显示男生比女生更易受伤;东部和中部地区初中与体育伤害事故率的相关性高于高中,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容易发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可见,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既存在性别差异也存在地区和年级差异。对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与高年级相比,低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报告学生伤害发生的年级特征
参与被调查的1242名学生中,有624名学生回答了受伤的原因。多重响应分析(Mutiple Response)结果表明,学生受伤的主要原因是个人行为引起的。其中首要原因是粗心大意,其次是准备活动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动作错误、被他人所伤及疲劳状态下运动等,见表6。
表6 学生报告受伤的原因(n=624)
对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安全意识不足(31.5%)和缺少保护技能(15.2%)是学生受伤的主要原因。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与安全运动意识的培养,以降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受伤原因上还存在一定的性别特征:男生因冒险行为、动作错误、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自我保护技能、高难度动作上而受伤的比率高于平均比率;女生因准备活动不足、体育基础薄弱、身体素质差、畏惧心理上而受伤的比率高于平均比率。这与男女生的性格特点有一定的关系。男生天生好动、喜欢冒险,课堂学习注意力不太集中,而女生比较胆小,运动能力相对较弱,运动中容易出现畏惧心理。提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实施运动安全教育及保护措施。
学生受伤原因除存在性别特征外,也存在一定的年级特征。表现在:初一年级学生受伤的典型特质是畏惧心理、注意力不集中、体育基础差;初二年级学生受伤的特点是粗心大意、冒险行为、准备活动不足、动作错误;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准备活动不足和高难度动作;高二年级学生受伤的特点是身体疲劳、被他人所伤。针对学生受伤原因的年级特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采取相应的安全举措。
学生常见的伤害类型为擦伤(33.9%)、扭伤(25.1%)、拉伤(19.2%),其次为挫伤(9.5%)、骨折(5.6%),脱臼(3.6%)以及溺水(3.2%)的发生率较低。体育教师也反映擦伤(30.2%)、扭伤(29.5%)、拉伤(16.8%)是常见的伤害类型。此外,对体育教师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骨折发生的响应率为9.3%。该项调查结果提示体育工作和管理人员在实施教学和管理工作时要根据学生常见的伤害类型提前制定好预防策略,并主意预防严重性伤害事故骨折、溺水等事故的发生。
3.3.1 性别特征
表7 学生常见运动性伤害的性别特征(n=624)
对学生常见的伤害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即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男女生前三位的受伤类型均为擦伤、扭伤、拉伤,说明学生伤害类型具有共性。但是,在同一受伤类型中,男、女生中的比例差别比较大,男生在所有伤害类型中的比例都远远高于平均比率,说明男生在同一伤害类型上比率高于女生。
3.4.2 年级特征
初一年级学生的骨折、擦伤和溺水的比率高于平均值,溺水率尤为高;初二学生的骨折、拉伤和扭伤的比率高于平均值;高一学生的拉伤、扭伤、脱臼和挫伤率高于平均值;高二年级的骨折、拉伤、扭伤、擦伤率高于平均值,见表8。
表8 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年级特征(n=624)
表8的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还应根据伤害发生的年级特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7%的学生报告了受伤部位。学生受伤较高的部位为依次膝关节(18.0%)、踝关节(16.0%)、手指(14.0%)、小腿(12.0%)、大腿(10.6%)、手腕(10.1%)、肘关节(10.0%)和小臂(9.0%)。
3.4.1 性别特征
表9 学生受伤部位的性别特征(n=524)
表9的结果显示,男生常见的受伤部位为手指、手腕、踝关节、小臂、大腿部位;女生常见的受伤部位为膝关节、肘关节和小腿部位。原因可能与男、女生所经常参加的运动项目有关。男生因参加篮球项目受伤的人数比率远远高于女生,而女生因跑步受伤的比率高于男生。这可能事导致受伤部位的有别的原因之一。这提示体育教师根据所教授的运动项目特点加强学生易伤部位的保护措施,并适当加强膝、踝、手指、小腿部位的力量练习,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技能。
3.4.2 年级特征
表10 学生受伤部位的年级特征(n=524)
表10结果显示,初一年级学生在手臂、膝关节的受伤比率高于平均比率;初二年级学生在手指、手腕等部位的受伤比率高于平均比率;高一年级在手指、小臂等部位的比率高于平均比率;高二年级在手指和踝关节部位的受伤比率高于平均比率。提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受伤部位的年级特点加强安全保护措施。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较高,而且体现出男生高于女生,中东部地区初一、初二年级伤害事故发生率高于高一、高二年级的特点。粗心大意、准备活动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生源性原因是导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具有一定的年级和性别差异。男女生前三位的受伤类型都是擦伤、扭伤、拉伤,说明学生伤害类型具有普遍性。同一受伤类型中,男生在所有伤害类型中的比例都远远高于平均比率,说明男生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易发人群。此外,调查还显示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比其他年级更易发生骨折,初一年级溺水率高于其他年级。学生总体受伤较高的部位为膝关节(18.0%)、踝关节(16.0%)、手指(14.0%),男生常见的受伤部位为手指、手腕、踝关节、小臂、大腿部位,女生常见的受伤部位为膝关节、肘关节和小腿。在学生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环节上则表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受伤的比率高于在体育课上发生的比率。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现象比较普遍,也反映出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任务的艰巨性。因此,全面加强学校体育的安全管理工作,积极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极为重要。而且鉴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诱发原因、伤害类型、伤害部位以及伤害环节上等显示出来的地区、年级、性别差异,各地区、学校以及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在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决策和立法时应充分做到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有效预防,才能为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蓬勃发展,以及学生健康的促进、体质的提高而保驾护航。鉴于生源性原因是导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建议在预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时首先从加强学生的体育安全教育入手。
参考文献:
[1] 刘长江,严春辉,孙荣辉.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5):82.
[2] 王岩,姚蕾,李红娟.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结构质性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S学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100.
[3] 杜强.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415.
[4] 王冬菊.对郑州部分学校中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