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记忆之团结抗战(下)

2014-09-18 08:45李忠诚
黄埔 2014年5期
关键词:军长黄埔八路军

李忠诚

武汉会战

徐焕升

1938年5月19日,由军委会政治部三厅与航空委员会筹备的反战宣传品,由中国空军从汉口远征日本成功散发。图为胜利归来的第十四中队中队长徐焕升(黄埔六期生)。

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与部属研究作战计划

1938年6月至10月,在皖、豫、赣、鄂四省数千里战线上爆发了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中日双方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图为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在与部属研究作战计划。

第七十一军军长宋希濂

1938年9月,日军进攻史河以西的制高点——富金山,第七十一军长宋希濂(黄埔一期生)率部反击,歼敌二万余人,七十一军由此威名大震。

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

1938年10月,负责指挥万家岭战斗中最关键一战——张古山争夺战的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黄埔三期生)。

第三○五团团长张灵甫

在张古山争夺战中,第七十四军第一五三旅第三○五团团长张灵甫(黄埔四期生)与敌人作殊死争斗,身负重伤,为此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关麟徵和张耀明

武汉、广州失守后,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位于武汉与广州之间的长沙,成为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阻止日本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最前沿堡垒。图为第十五集团军代总司令关麟徵(左)和第五十二军军长张耀明(黄埔一期生)在湘北前线。

草鞋岭激战

中国军队在草鞋岭对日军发动猛烈攻击。

第一九五师师长覃异之与田汉

指挥草鞋岭歼灭战的第一九五师师长覃异之(右,黄埔二期生)与在前线采访的著名剧作家田汉合影。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

1939年秋,日军为封锁中国后方,阻止中国取道越南运送物资,发动桂南战役。12月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为夺取战略要地,中国军队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作为主力部队鏖战昆仑关。图为出征时的第五军军长杜聿明(黄埔一期生)。

戴安澜

在攻占昆仑关的战役中,戴安澜指挥的第二○○师表现突出,后因此役战功卓著,全师受到了国民政府的集体嘉奖。图为第二○○师师长戴安澜(黄埔三期生)率部向昆仑关进军途中在广西全州的留影。

邱清泉

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邱清泉(黄埔二期生)率军成功截断日军的后路,让日军暴露在第五军的炮火之下。

中国军队向昆仑关冲锋

1940年年初,中国军队经过浴血奋战,重新夺回了昆仑关。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杜聿明

1942年2月至1945年3月,中国军队在中国战区统帅部的指挥下赴缅支持盟国作战,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下辖3个军6个师。杜聿明(黄埔一期生)被任命为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之职、第五军军长。

刘放吾

1942年4月17日,英军在仁安羌被日军包围,中国远征军星夜驰援,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数千人,取得了仁安羌大捷。图为率部支持英军的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黄埔六期生)。

戴安澜·懋绩勋章

戴安澜(黄埔三期生)率领的第二○○师是一支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勋的机械化装备部队,它作为第五军入缅的先头部队开赴缅甸协同英军作战。1942年5月,戴安澜在缅北战斗中牺牲,因其战功卓著,被美国授予懋绩勋章。图为第二○○师师长戴安澜及美国政府授予他的懋绩勋章。

郑洞国

第一次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郑洞国(黄埔一期生)被任命为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兼新一军军长。

李鸿

1943年12月,新一军新三十八师师长李鸿(黄埔五期生)在检视孟阳河战役缴获的战利品。

中国远征军攻占打洛

1944年1月,中国远征军攻占打洛,吹响了缅甸战争全面反攻的号角。图为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密林中向日军发起攻击。

史迪威与廖耀湘、孙立人

1944年3月,在进军密支那机场的行程中,史迪威(中)与中国驻印军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左)及新编第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右,黄埔六期生)共商反攻缅北的战略战术。

霍揆彰率部横渡怒江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横渡怒江,揭开了滇西战役的序幕。图为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前排左三,黄埔一期生)率部横渡怒江。

第一九八师师长叶佩高

叶佩高,海南文昌人,黄埔军校第四期军事教官。1944年5月11日,指挥第一九八师参加滇西反攻作战。在桥头、马面关成功奇袭日军,打开了远征军全局胜利的契机。后因战功被国民政府授予陆海空最高集体勋赏——虎旗。图为第一九八师师长叶佩高在指挥作战。

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黄杰

1944年9月,黄杰(黄埔一期生)升任第十一集团军代总司令,向驻守龙陵、芒市、遮放、畹町等地日军发起猛攻,相继收复这些城镇。

龙陵之战

1944年10月,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划,中国远征军第十一、第二十集团军重新战斗编组,向龙陵发动总攻击,经过五个昼夜的激战,于11月3日收复龙陵。

常德之战、衡阳之战、湘西会战

第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

1943年10月底,为消灭第六战区主力,威胁重庆政权,日军纠集十万余人直扑常德,驻守常德的是第七十四军第五十七师。图为第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黄埔三期生)在常德前线。

常德会战

常德会战,激烈异常。从11月8日双方开始交战到22日,日军进攻部队已达1万人,在空军配合下日夜不停轮番进攻。图为交战情形。

彭士量与儿子

彭士量,湖南浏阳人,黄埔四期生,第七十三军暂编第五师师长。11月6日率部固守石门镇阵地,与日军相持八个昼夜。后在南岩门口附近遭遇日军飞机的轰炸,壮烈牺牲。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图为彭士量与儿子的合影。

第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

余程万,广东台山人,黄埔一期生,第五十七师师长,率部拼死驻守常德,取得常德大捷。

第十军军长方先觉

方先觉,黄埔三期生。因驰援常德友军有功,于1943年12月正式接任第十军军长。图为方先觉在劳军大会上讲话。

葛先才·勋章证书

1944年7月,任第十军预备第十师师长的葛先才(黄埔四期生)因在衡阳会战中的突出表现,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

胡琏

1945年5月,日军为打通湘黔要道,集中兵力分三路向湘西进攻。图为参加湘西会战的主力军第十八军军长胡琏(黄埔四期生)。湘西会战是正面战场上最后一次会战,歼敌六千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全面抗战之敌后战场

华北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领导人朱德、左权、任弼时、邓小平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9月,八路军主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图为朱德(用望远镜者)、左权(左一,黄埔一期生)、任弼时(左二)和邓小平(左四)在渡船上。

萧劲光、莫文骅、耿飚

八路军挺进抗日前线后,1937年8月留守陕北的部队组成八路军后方留守处,12月改称留守兵团。图为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萧劲光(右)、政治部主任莫文骅(中,黄埔军校南宁分校五期生)和第三八五旅副旅长耿飚(左)在延安。

聂荣臻(黄埔政治教官)在平山吊儿村召开百团大战主攻兵团首长会议

1940年8月,为粉碎华北日军的“囚笼”政策和“以战养战”的阴谋,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百团大战。图为部分主攻兵团首长合影(左起:舒同、聂荣臻、杨成武、聂鹤亭)。

罗荣桓与鲁南区党委书记兼八路军鲁南军区政委赵镈等合影留念

1941年,罗荣桓到山东后,与鲁南区党委书记兼八路军鲁南军区政委赵镈(黄埔六期生)等合影留念(左起:陈士榘、罗荣桓、黎玉、赵镈、朱瑞、肖华)。

左权

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黄埔一期生)在太行山区反扫荡战斗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在山西辽县麻田战斗中不幸牺牲。图为左权在山西前线,这是他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八路军胶东军区部队发动秋季攻势

1944年9月,八路军胶东军区部队在许世友、袁仲贤(黄埔一期生)的指挥下发动秋季攻势。

聂荣臻(黄埔政治教官)检阅和慰问作战部队

1939年11月,八路军第一二○师主力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北岳区部队相配合,在河北黄土岭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图为战斗胜利后,聂荣臻在杨成武的陪同下到第一军分区检阅和慰问作战部队。

在河北涞源县黄土岭战斗中缴获的武器

李运昌

1941年,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黄埔四期生,原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坚持敌后抗战。

神头岭之战

1938年3月初,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在山西潞城县神头岭伏击日军,部队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歼敌1000多人,取得了平型关大捷之后又一次重大胜利。陈赓(黄埔一期生)率领的第三八六旅的三个团作为右翼部队参加了此次战斗。图为部队进入伏击地区。

响堂铺战斗

1938年3月底,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主力在副师长徐向前(黄埔一期生)、参谋长倪志亮(黄埔四期生)的指挥下,自邯郸、长治公路的响堂铺伏击日军,歼敌400多人,击毁敌人汽车180辆。此次战斗钳制了向晋南、晋西以及黄河河防进犯的日军,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的徐州保卫战。图为第一二九师战士向日军射击。

宋时轮、邓华支队建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

1938年6月,宋时轮(黄埔五期生)、邓华支队约5000余人,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宋时轮任纵队司令员兼第十二支队司令员,纵队越过平绥线挺进冀东,建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

周士第与贺龙

1939年1月,八路军第一二○师奉命挺进冀中,开展平原游击战,半年内进行大小战役100余次,歼灭日伪军近5000人。图为第一二○师师参谋长周士第(左一、黄埔一期生)与师长贺龙在冀中前线。

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领导

1940年8月1日,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领导在召开庆祝米峪镇胜利大会后的合影。图中为旅长张宗逊(黄埔五期生),左为政委李井泉。

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

新四军的成立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1937年10月2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黄埔四期生),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图为新四军部分领导人的合影(右起:叶挺、粟裕、朱克靖、李一氓、袁国平、项英、陈毅)。

谭希林与谭友林

1939年5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谭希林(左,黄埔五期生)和第五支队副团长谭友林合影。

陶铸

1939年初,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代理政委陶铸(黄埔五期生,前排右一),在鄂西大洪山发动群众抗日。

陈毅与粟裕

1939年11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1940年7月改称苏北指挥部)。图为指挥陈毅(右二)、副指挥粟裕(右一)在行军途中。

黄桥战斗

1940年10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率部进行了著名的黄桥战斗,为苏北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图为部队向黄桥集结(前骑马者为陈毅,后骑马者为粟裕)。

抗战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大礼堂内举行,中国陆军总司令、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的何应钦在此接受了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代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上将的投降书。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残酷战争中,黄埔军校官生以无比的英勇和巨大的牺牲,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先锋和中坚。对于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国共两党的领袖都曾有过高度评价。毛泽东在对抗大学生讲话时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后来,蒋介石在台湾凤山军校的讲话中说:“我们是为着有了第一次黄埔精神的鼓荡,才有了北伐的成功;有了第二次黄埔精神的重振,才有抗战的胜利。”

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会场大门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举行。图为大书“和平永奠”的会场大门。

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会场

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举行的签字仪式的会场。图中左面大桌后为中方代表,后方桌后为日军代表,中央长桌后为盟国代表。中国代表从左至右为空军上将张廷孟(黄埔二期生)、海军上将陈绍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陆军二级上将顾祝同(黄埔军校战术教官)、中将萧毅肃。

日本呈递投降书

日本中国派遣军参谋长小林浅之郎向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呈递投降书。

猜你喜欢
军长黄埔八路军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子弹
子弹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浅析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八路军风采录
百变丐王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