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直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免不了有病,而且为了治病还要花掉不少钱。因此,如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就成为百姓最直接最关切的一个重大问题。
近年来,我省卫生系统按照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大力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全民医保体系更加健全
辽宁是最早试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省份,多年来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健全,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全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人数已达到4327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14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政府补助标准比上年又提高40元,达到3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0%以上和75%左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基本一致。特别是通过实施城乡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给众多百姓带来了福音。
我省从2013年3月1日起正式启动了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具体办法是从新农合基金中提取每人不低于15元的大病保险资金,并实行市级统筹。参保农民经新农合补偿后,个人自付超过1万元的部分,还可享受大病保险报销50%的政策,且不设封顶线。农村居民大病保险现已覆盖所有县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覆盖,累计补偿患者4.7万人次,保险补偿支出2.05亿元,每人次平均获得补偿4355元。同时,通过实行新农合经办机构与保险部门合署办公、保险公司与定点医疗机构联网,简化了报销手续和审批流程,实现了新农合与大病保险“一站式”同步即时结算。我省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也于2014年1月全面实施,保险费用不向个人收取,全部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报销比例提高至60%至70%,且取消了最高支付限额。目前,各市已全部出台符合自身实际的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实施方案,参保人数达717.7万人,筹集大病保险基金1.36亿元。
为了方便城乡居民转诊异地就医,我省自2009年起启动了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建设,于2011年投入运行。全省13个市医保经办机构和21家大型综合医院,完成了与省级平台对接,共有8600人次异地转诊转院费用实现平台结算,费用总额2.1亿元,初步实现了异地转诊转院就医即时结算。新农合已有28个统筹县区实现了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出院即时结算,占统筹县区总数的31%。随着省卫生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硬件建设工作的全部完成,今年年底100%的市将与省级平台对接,50%以上统筹县区与市级新农合平台对接,逐步扩大覆盖面,进一步实现便民惠民。
探索分级诊疗模式取得成效
我省的医疗资源总量相对充足,每千人口床位数和执业医师数均位于全国前列,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比较突出。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医院总是门庭若市,人满为患;有的医院却是门庭冷落,患者屈指可数。全省三甲医院就诊人次每年都递增10%,床位使用率为101%至104%之间,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每年仅增长4%。由于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不高,本应由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由大医院承接,严重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的效率发挥,也增加了患者的费用负担。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我省卫生系统探索建立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新模式。
一是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积极探索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充分发挥一批核心医院的示范作用和管理、技术、人才优势,组建医院集团,加强上下联动,最大限度提高帮扶效能,迅速提升了基层医院水平。基层医院通过认真分析外转病人的结构,有针对性地提高当地外转病人较多的科室医疗水平,留住了一些患者。省卫生主管部门在医疗服务综合评价中,重点考核大型公立医院履行社会责任、帮扶基层方面的工作成效,并向社会公布排行榜,起到了引领医院发展的作用。为了促进卫生人力资源和高层次人才向基层合理流动,对职称晋升评审办法进行了改革,实行分类晋升、倾斜基层、注重实践、体现公平等措施,特别是全面落实城市大医院医务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半年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流动。
二是通过医保政策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新农合制度实施以来,筹资标准逐年提升,基金规模迅速扩大,但每年超过1/4的患者选择外转就医,40%的新农合资金用于外转患者补偿报销,导致新农合资金利用效率不高。为此,我省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设计,建立就医合理流向机制,实行了分级分段按比例报销政策,越到基层医院就诊报销比例越高,从而引导患者自主调整就医行为。目前,全省乡镇卫生院就诊报销比例确定为80%左右,县级医院为65%左右,市级医院为55%左右,省级医院为45%左右。农民根据自身病情轻重情况合理选择医疗机构,既降低了医疗费用,又提高了报销水平,促进了农民就诊首先选择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解决,疑难重症到大医院解决。去年,我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疗人次达到0.9亿,占总诊疗人次的51%。
三是打造群众信任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近些年来,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了投入,改善了条件,增添了设备,但是基层卫生人员水平不高、能力不足问题仍然存在。为此,我省坚持每年招录1500名农村基层卫生人员接受免费学历教育,现已为农村基层培养了万余名本、专科学历毕业生。为了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政策,明确了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职能。与此同时,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探索开展“5 + 3”模式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建立科主任导师制、骨干医师培训制,深化对口支援县医院人才帮扶各项措施,大型三甲医院已与44所县中心医院和32所县中医院形成了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帮扶协作机制。实施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工程,每年培训近10万人次,明确了强化基层、打造高峰、优化结构、全面发展的人才战略。通过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形成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模式,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普及应用新型居民健康卡
为了进一步提高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我省不断强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卫生信息标准体系,规划建设了三大数据库,开发了远程医疗、妇幼机构、干部保健等30余个应用系统,开展了全省统一网上预约挂号系统,促进了医疗健康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行了以新型居民健康卡逐步代替门诊就诊卡功能,实现了居民健康卡在医疗行业范围内通用。在发卡模式方面,实现医疗机构自助发卡、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批量发卡和金融机构发卡三种模式。自从2013年开始启动新型居民健康卡建设项目,现已与五大银行签订框架协议,在22家三甲医院实现自助发卡功能,累计发卡80多万张。通过加载金融功能和新农合功能,基本实现了新农合异地实时结算,推动了全省预约诊疗平台的建立。新型健康卡的普及和应用,对于方便群众就医和有效控制新农合资金风险的优势十分明显。我省由政府推动、社会联动、群众互动的新型居民健康卡发放和应用模式,初步实现了全省就诊“一卡通”,经验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