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的内在张力

2014-09-17 23:43张毅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张力

张毅

前不久又有网传说“朱自清《背影》因写父亲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引起一片哗然,后来虽被证实为误传,但也反映出许多人对《背影》的误读。《背影》并非单纯赞颂父爱,在文章中朱自清对父亲违反公德的行为当时其实也是颇尴尬颇无奈颇不满的,这是我们教学这篇经典时不能视而不见的。《背影》中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所以教学时可以引入对文本“内在张力”的感知。

在文学研究中,文本张力是指文本内部各种矛盾对立的文学元素相互作用而使文本保持动态平衡的那种力量。优秀的叙事散文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是多样异质要素组合而成的动态平衡体。1300多字的《背影》能成为中华散文经典,正是因为文中盛与衰、隐与显、老与少、新与旧、南与北、爱与怨、聪明与鲁钝、想与做、过去与后来、应然与实然、在与不在、正面与背面、世态炎凉与亲情温馨等多种不同质素形成的内在张力,使得文本拥有了不同于一般散文“浅易的美” 的“坚奥的美”。《背影》中充满张力感的父亲的背影虽似弯弓待发,却早已穿透了读者的心灵。

一、爱与怨 胜与败

《背影》表现的是亲子主题,更具体地说是父子主题。心理学家发现:在10岁之前,孩子对父母充满崇拜,10岁到20岁则进入对父母的轻视期,20-30岁开始理解父母,30之后对父母的了解和爱逐渐加深。青春期是亲子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这种亲子冲突的程度受不同类型亲子关系的影响,其中专制型家庭亲子冲突更为激烈。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旧时家庭基本上都属于专制型家庭。如果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由于文化变迁是非常缓慢的,亲子关系还比较稳定的话,那么,上世纪初接受了狂飙突进的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社会已发生了急遽变化,这也使得当时的亲子之间的冲突异常激烈。亲子对立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当然,对这种冲突的表现也被纳入到反封建的宏大叙事中,父亲形象往往被妖魔化,被当作专制文化的赋形加以批判。与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的是,朱自清在《背影》中表现的这种亲子之间的冲突更加真实和平和。

朱自清与其父的关系并不融洽,不同的教育背景加大了彼此间的代沟。文化专家米德指出:“通常,当父母为子女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教育和新的职业目标后,随着接受教育,子女首先会导致与父母的作风的决裂。”①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朱自清自然接受了民主和自由的思想。1923年他在《父母的责任》不无感伤地说:“在目下的社会里──特别注重中国的社会里,几乎没有负责任的父母有哪个真能‘自遂其生的!”“在中国传统的君权、父权统治社会,做子女的是没有一点权利可言。”②这种“没有一点权利可言”在《背影》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1917年已经20岁的朱自清要返北京上学,父亲完全没有必要去送,可又不得不接受父亲的好意;与搬运行李的脚夫谈价钱本是朱自清自己的事,而父亲却不由分说非要代子谈价;买橘子时,“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父亲显然没有尊重到儿子已经成人且已经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事实,种种举动虽然本意上是“好”的,但在实质上却剥夺了儿子独立交际的权利。对于父亲的专制作风导致的自己不能“自遂其生”,朱自清虽心里懊恼但又无可奈何。

有人将父子关系描述成战争与和平,认为父子互为对手,这种关系在专制作风浓厚的家庭更是如此。父亲成为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假想敌,儿子只有战胜了这个假想敌,才能真正成长为一个男人。在《背影》中,父亲智力和机体上的退化让儿子看到了专制的父亲已经正在变为一个失败者。当父亲肥胖的身躯费力地爬过月台的时候,“我”掉泪时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有尴尬,有不满,有感动,有无奈,有埋怨,有忏悔,有悲悯,也有伤感……攀越交通围栏显然是违反公德的行为,这种行为本身是应该受到批评的,但父亲因了“父爱”的名义,朱自清当时的又急又痛又感动的复杂心情可想而知——“那曾经看上去不可一世的光芒正慢慢变得黯淡、柔和、温暖……就是这种矛盾,使得否定他权威的行为变成一场压抑的对抗,充满了悲伤。”③

朱自清写作《背影》的一个动机就是希望通过写作来宣泄情感,让自己能够摆脱父亲的阴影而实现心理自我的成长。父亲的背影曾让朱自清深受感动,但这背影也给作者的心理留下了阴影。在与父亲的战争中,“(儿子)倘若是战败,即便获得了世俗所认同的成功,却也很难走出自幼时即笼罩于其中的父亲巨大身躯所投射下来的阴影,去闯出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④朱自清写“我”的4次落泪是感动,也是有意的示弱,通过示弱,让父亲在被感动的同时也成为被爱征服的对象。《背影》的写作是成功的,作者最后达到了当初的写作目的,《背影》发表以后,“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⑤朱自清以爱的表达实现了父子俩的双赢。

二、生与死 在与不在

《背影》中写了“我”的四次落泪:第一处是写想起祖母的离世,“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第二处是写看到父亲已有衰老迹象的背影时落泪,第三处是写看到父亲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茫茫人群中而落泪,第四次是写看到父亲信中写的“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语句而落泪。这四次落泪都与“我”对生命易逝的感伤有关——父亲正在走在衰老而最终死亡的路上;这背影曾给予自己爱的庇护,但终将远去,“再也找不着了”。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无奈:亲人相聚(在)的时候,往往会因生活的琐事磕磕绊绊,想到的往往是对方的“不好”;分别(不在)的时日,却又记起对方的“好”来。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时空形成的距离让朱父对儿子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可以想见当年朱自清在得知父亲的身体每况日下的情况下,也把父亲的诸多“不好”早已抛在脑后,心中充满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隐忧。贾平凹说:“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⑥朱自清显然也从父亲的背影中看到了未来自己的影子,不禁生出对于生与死的感慨。亲人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然而生者在伤痛之后又必须向前看,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因为就像朱父说的那样:“好在天无绝人之路。”endprint

生死是天地的头等大事,思索死亡,再由死观生,现实生活的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显得多么狭隘和不值一提,许多郁积在胸的纠结和恩怨都将得到化解,更何况是亲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这不禁让我们想到香港电台主持人梁继璋给儿子信中的几句话:“人生福祸无常,谁也不知可以活多久。”“亲人只有一次的缘份,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珍惜亲情。

令人遗憾的是,子女对父母,尤其是儿子对父爱的感知是后知后觉的。往往当自己也娶妻生子做了父亲之后,才会在父亲远去的背影中不断地读出什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实然与应然 虚假与真实

《背影》一文充满了忏悔之情。1924年,朱自清在小说《笑的历史》中通过一少妇之口影射过当年父亲在经济上对自己的专制:“你有了事以后,虽统共只拿了70块钱一月,他们却指望你很大。他们恨不得你将这70块钱全给家里!”⑦小说发表后,父亲反应强烈,父子矛盾升级。而在父亲的生命背影即将远去的时候,作者为了向父亲表达忏悔,安慰父亲,唯有采用与“笑”相反的“哭”的策略。

对于文中“我”的4次落泪。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认为:“《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20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⑧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但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实然和应然的问题。

心理学里有一个虚假记忆(pseudo memory)概念,每个人都会有记忆失真的情况。我们对于过去某事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像用久了的毛毯一样总会布满大大小小的漏洞。但大脑记忆的信息之间会在现时的某种情感背景会自动组合从而部分地改变事实的真相。世界著名电影《罗生门》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回忆讲述呈现出的巨大反差很好地揭示了虚假记忆的普遍存在。《背影》中“我”当时是否4次流泪?实然的情况或并非如此,在那个不谙世事的年纪,或许“我”内心会有某种感动,但4次流泪当属于作者在深深忏悔时出现的虚假记忆。回忆中的“我”显然是一个比真实的“我”更加懂事的“我”,是一个部分带有应然色彩的“我”。朱自清在文中希望通过反复写自己的“流泪”来为曾经的“笑”和不懂事而忏悔,以寻求父亲的宽恕。所以,“我”的4次流泪当属艺术的真实,而非生活的真实。虚实在这里再次形成张力。

综上,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并不是一个高大全形象,父亲的身上有着旧时代男人的种种陋习。毋庸讳言,违反交规无论怎么说都是有违公德的事情,我们也无需为尊者讳。在思想情感方面,应把25岁的朱自清写的《背影》作为对15岁的青少年进行亲子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个文本,帮助因刚刚进入青春期而与父母冲突渐多的他们能从自身诸多的“小我”的“小”中跳脱出来,摆脱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去认识到那个曾经“山一样伟大”的父亲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的有缺陷的人(像朱父的“迂”、“说话不漂亮”以及“违反交规”等),虽然缺点多多,但骨肉相连,那个生我们养我们的“父亲”毕竟是世界上最关心我们的人。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着缺陷的亲人的身上去体悟浓浓的亲情——发现亲人身上的诸多的“好”, 进而感悟伟大与平凡,感悟生命的意义。在这里也可以引入龙应台的《目送》,让学生认识到当我们后知后觉地注视父亲的背影时,我们的背景其实一直是在父母的视野中的。当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父亲的儿子,作为新生的一代人因为已经看到了父辈的种种缺陷,感动于父亲的背影之时也完全应该走出父亲的背影而实现对父亲的超越。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一、理解细节描写在叙事散文的重要性,二、借助于初二物理课所学力学知识,将“张力”引入文本理解,学会初步地分析优秀散文内在张力的成因。

注释

①M.米德:《代沟》,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②朱自清:《父母的责任》,新民意报·星火副刊,1923-2-3.

③汪元:《两个男人的战争与和平》,中学生天地:A版,2006年第6期。

④洛良:《每一个男孩,都必须将父亲打败》,《视野》,2012年第8期。

⑤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人民政协报》,1998年10月25日。

⑥贾平凹:《关于父子》,《上海采风》,2004年第8期。

⑦朱自清:《笑的历史》,《朱自清全集》,第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⑧余光中:《余光中选集·语文及翻译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作者通联:山西大同大学师范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朱自清背影张力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两个背影
背影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背影
论张力
张力
张力2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