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艳萍
摘 要: 班主任的语言对于一个班级,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班主任的一句话既可以拒学生于千里之外,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又可以似一股清泉滋润学生干枯的心田。班主任说话时要注意技巧,要讲究说话的艺术性。
关键词: 班主任 说话 艺术性
有次,我听到毕业生谈论中学的班主任。一位男生说起班主任语言恶俗对他的伤害。班主任当时对他说:“别的同学都勤奋,你却无所事事;当别人硕果累累时,你两手空空;当别人衣冠楚楚时,你看看,你只剩下一条裤衩了……”那位男生伤感地说:“没想到一个女教师会这样说话!我难过的是她肯定忘记自己说过的这些话,而她的话我却一辈子也忘不了。”
和常人一样,班主任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时常会受到波动。一时不冷静,也许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谈话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一个成功的班主任,是不能忽视说话的艺术的。下面,我谈谈班主任在说话方面的体会。
一、班主任要善于调适不良的情绪
班主任一旦情绪失去控制,与学生当众发生冲突,难免急火攻心。如果学生再反抗,就极容易口不择言,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无药可救了,朽木不可雕也!”“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遇上你这样的学生,我真是倒大霉了!”“我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坯子!”有时,教师一句伤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
马卡连柯曾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老师。”班主任有必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寻找更有效的处理不良情绪的方法与技巧。当不良情绪出现时,我们要用合理的方式处理,这样才能不被情绪控制。例如:当学生言行不当,班主任处于非常难堪的情景时,最好采用转移的方法控制情绪。暂时离开现场,冷静下来。我们不妨想一想:假如这位表现不好的学生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
二、班主任批评学生尽可能不当着第三人的面
某些班主任面对违反校规、班规的学生,不分场合,更不管有没有第三人在场,习惯于“暴风骤雨”式的批评,用极易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批评学生。这样批评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
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和乖巧懂事、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样,屡教不改、频频违规的学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而且他们往往会把自尊和面子排第一位,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理解和肯定,他们不愿意甚至十分害怕在他人面前丧失颜面。如果班主任当着其他老师或学生的面,批评犯错的学生,就会使挨批的学生觉得丢尽脸面,无地自容。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把学生逼向自己的对立面,迫使学生与班主任为敌,导致问题复杂化。尊重学生就从不当着第三人的面批评开始。
三、班主任教育学生需要换位思考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遇到学生犯错,特别是屡教不改的时候,班主任经常采取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结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班主任就会觉得“好心没好报”,心灰意冷。其实,原因大都在于班主任批评教育时没有进行换位思考,没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换位思考是指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先在心理上置于学生的位置上,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他们的感受,从中领悟怎样说话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例如班主任要批评教育违反纪律的学生时,先换位思考:假如我是这名违纪学生,此时我会是怎样的心情?班主任用什么方式批评教育我,我最易接受,甚至会被感动;班主任说哪些话,我最反感,最容易产生对立情绪,等等。再采取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耐心说服教育。这样,学生大多会乐意接受班主任的批评教育。因此,换位思考是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的重要艺术。
四、班主任教育学生要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
很多班主任给自己的定位是沉稳型的,是不怒自威的。他们与同事、朋友在一起时往往笑容可掬、幽默风趣,可一到学生面前,就立刻板起面孔,不苟言笑,目的是树立威严,使学生害怕自己而便于管理。这种“师道尊严”的教育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
前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锡德·弗莱施曼曾呼吁:“把幽默引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确,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被人接受;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的学习行为,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又达到了纠正的目的。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如果火冒三丈,板起面孔说教,强制学生听从,那么他们往往充耳不闻,无动于衷。遇到这种情况,聪明的办法就是用幽默化解。幽默的语言用于正面思想教育,胜于空洞直白的说教;幽默的语言用于批评教育,胜过粗暴的训斥。
总之,班主任的语言,对于一个班级,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影响很大。班主任的一句话既可以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又可以似一股清泉滋润学生干枯的心田。班主任说话时要注意技巧,要讲究说话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吴非.致青年教师.科学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