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模糊思维视野下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

2014-09-17 23:20蔡丰
艺术科技 2014年7期

蔡丰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感觉形象和客观对象进行语义联想,来探讨模糊思维视野下的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

关键词:模糊思维;模糊语言;词类活用;联想方式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的词类活用。其中名词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动词和名词活用作状语。形容词的词类活用包括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但是古代汉语里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出现灵活性的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像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1]由于本文是以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为载体,并从模糊思维的角度来分析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那么我们了解一下模糊语言学的相关定义是很有必要的。黎千驹先生在他的《模糊修辞学导论》中提到:“模糊修辞的心理机制是联想,而联想的思维机制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模糊思维。”[2]由此可知,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模糊思维的核心内容。那么模糊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客观对象中那些具体、鲜明、生动、可感的形象来进行语义联想并产生联想义。“从模糊思维的角度看人们对模糊语言进行联想的方式,主要有:或由视觉形象进行语义联想,或由听觉形象进行语义联想,……或由民族文化心理进行语义联想。”[2]那么什么是模糊语言呢?“模糊语言可以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3]“广义的模糊语言不仅包括了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词语,还包括了具有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语音和语法方面的现象,即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3]本文中提到的模糊语言属于狭义的模糊语言,即模糊词语。我们知道,在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中,活用后的词语的语义往往具有模糊性。这和人们以模糊性的思维对活用前的词语进行语义联想有关。本文主要通过对感觉形象和客观对象进行语义联想,来探讨模糊思维视野下的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

1 对感觉形象进行语义联想

本部分主要以对感觉形象进行语义联想为基点,来探讨模糊思维角度下的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感觉形象包括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听觉形象和味觉形象等

(1)通过视觉形象对活用前的词语进行语义联想,以体会活用后的词语的模糊性。例如,《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雪”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下雪”。又如《左传·僖公三年》:“夏六月,雨。”“雨”在句中活用为动词,意为“下雨”。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形象对自然界中雨和雪的形象进行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活用后“下雪”和“下雨”这两个动词的模糊性。(2)通过触觉形象对活用前的词语进行语义联想,以体会活用后词语的模糊性。例如,《梦溪笔谈·活板》:“再火令药熔。”“火”在句中活用作动词。由对“火”的温度高、炙热等触觉形象进行联想,可以联想到烧火至药熔这一模糊动作的过程。又如,《与陈伯书》:“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句中“燕”、“鱼”在句中活用作状语,以为“像鱼一样”、“像燕子一样”,且“沸鼎”之“沸”让我们有一种触觉上的联想,而通过这些联想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活用后词语的模糊语义。(3)通过听觉形象对活用前的词语进行语义联想,以体会活用后词语的模糊性。如《论语·泰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鸣”本为动词,意为“鸟类啼叫”。在句中活用作名词,意指“哀鸣”。这是由对活用前的动词“鸣”进行听觉形象方面的语义联想而产生了活用后“哀鸣”这一模糊语义。又如《史记·循吏列传》:“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儿”本为名词,那么主谓短语“儿啼”本义为“小孩哭”。在这句话中,“儿”名词活用为状语,那么主谓短语意义就变为“像小孩一样哭”。这也是由对活用前的词语进行听觉形象方面的语义联想而产生了活用后“像小孩一样哭”这一模糊语义。(4)通过听觉形象对活用前的词语进行语义联想,以体会活用后词语的模糊性。例如,《论贵粟疏》:“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甘旨”本为形容词,指食物的味道鲜美。而在句中活用作名词,意指“美味的食物”。这是由对“甘旨”这一形容词进行味觉方面的联想,产生了活用后“美味的食物”这一模糊语义。又如《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我们也可以从味觉方面对“甘”这一形容词的味觉形象进行联想,更好地理解句中“甘”活用后的模糊语义。综上所述,人们可以通过对感觉形象进行语义联想,以体会模糊思维视野下的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

2 对客观对象进行语义联想

客观对象包括客观对象的状态特征和客观对象的属性两方面。(1)通过对客观对象的状态特征进行语义联想,来体会活用后词语的模糊性。《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状态指的是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那么状态特征就是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即表象的特征。例如,《中山狼传》:“蝟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蝟(猬)”、“蠖”、“蛇”、“龟”本是名词,在句中活用作状语,意为“像刺猬一样蜷缩着”、“像蛾蛹一样屈身”、“像蛇一样盘曲”、“像龟一样屏息”。我们可以从刺猬、蛾蛹、蛇以及龟所具有的状态特征进行语义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词语活用后所包含的模糊语义。又如《小石潭记》:“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句中“蛇”本为名词,作者抓住了蛇行走时的状态特征,把本为名词的“蛇”活用为状语,意为“像蛇一样”,写出了溪流曲折、弯曲的特点。(2)通过对客观对象的属性进行语义联想,来体会活用后词语的模糊性。《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属性是指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如运动是物质的属性。”由此可知,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的内在特质有关。例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谗谄”、“邪曲”本为形容词,而在句中活用作名词,代指小人。“方正”本为形容词,而在句中活用作名词,代指君子。作者抓住了小人和君子的属性特点,把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又如,《史记·屈原列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本为形容词,意为“明辨,清楚,洁净的样子”。“汶汶”本也为形容词,意为“不明貌”。在句中活用为名词,分别指“洁白的自身”、“污秽的外物”。我们可以联想楚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屈原不随波逐流的性格等客观对象的属性,从而进一步理解由于词类活用而产生的模糊语义。综上所述,人们可以对客观对象进行语义联想,以体会模糊思维视角下的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

本文以形成模糊语言的几种不同的联想方式为“经”,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为“纬”,对模糊思维视野下的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进行了探讨。由此也揭示了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和模糊语言的联想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 黎千驹.古汉语知识二百题[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

[2] 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 黎千驹.实用模糊语言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