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亚+何盈涛+杨延红+倪美芳
职业农民培训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是提高现有职业农民队伍素质的必要手段,更是孕育、催生新的职业农民有效的方法。为扎实推进陕西省铜川市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铜川市农广校深入农户、园区和合作社进行职业农民现状调查,剖析培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形成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农村劳动力及职业农民现状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处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关中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3个区、1个县,34个乡镇,543个行政村。总面积38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4万,其中农业人口11.8万户43.9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2%,农村劳动力约28.6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5.2%。农业从业人员约18.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3.8%,其中,男性占63.4%,女性占36.6%。年龄结构:16~35岁之间的占33.3%,36~55岁之间的占47.5%,56岁以上的占19.2%。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5.1%,高中占21.3%,初中占56.3%,小学占17.3%。
职业农民3.0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人数的10.8%,占农业从业人员16.9%。其中,男性占84.1%,女性占15.9%。年龄结构:16~35岁之间的占11.9%,36~55岁之间的占71.2%,56岁以上的占16.9%。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占1.9%,高中占14.6%,初中占77.6%,小学占5.9%。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占84.3%,农村发展带头人占7.8%,技能服务人才占7.9%。收入水平:10000元以下的占7.8%,10000~15000元的占15.9%,15000元以上的占76.3%。
职业农民所占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较低,约占16.9%。职业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到职业农民总数的83.5%。职业农民年龄结构偏高,35岁以上的职业农民占总数的88.1%。职业农民中农业生产经营大户所占比例较高,占总数的84.3%。“两低”现象完全印证了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两高”现象则为农广校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结合行业、社会普遍认知,以工作范围在农业、工作目的为获利、劳动时间为专职、劳动生产率较高4个方面作为职业农民的基本标准。
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培训普及率高,培训成效明显。
近年来,全市以农业科技促进年为契机,及时启动了农业科技大培训活动,市、县纵向一体、部门间横向联动,形成了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农技推广机构、现代农业实训基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工作机制。积极组织专家教授、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下乡进村,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宣传大培训行动,营造农民培训气氛,激发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全市每年培训农民10多万人次,占农业从业人员的54%以上。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速度,病虫害新技术应用率达到60%,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了全覆盖,畜禽规范化、标准化饲养量达到70%以上,高于全省52%的平均水平。
(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还很不规范。
2012年,在全市范围开展职业农民调查,并确定了在耀州区率先开展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采取“农民夜校”与“生产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将培训活动与农民需求、农时季节相结合,采用田间授课、实践指导、参观学习、总结交流等学习方式,为职业农民培育摸索路子,积累经验。2013年,全市将依托职业农民塑造工程项目,围绕粮食、畜牧业、果业、中药材,按照产业分类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青壮年农民,开展综合素质系统培训,坚持政府主导、完善政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实行以县政府牵头、农业局组织、培训机构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开展职业农民塑造工程,每个区县确定1~2个农业专业,并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机手和青壮年农民等100人作为培育对象,按照“理论授课、基地实训、论坛讲评、异地交流、技能鉴定、跟踪问效”的标准,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完善教学设备,改善实训条件。市农业局在新区耀州塬农业园区开展职业农民示范,紧扣苹果生产季节管理,打破传统培训模式,以生产实践指导培训为主,配合学习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知识,提高园区苹果种植大户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探索园区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全市在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开展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但是相应的扶持政策、配套制度不能及时跟进,致使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能全面深入规范地开展。
(三)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不足,体系还不健全、发展不平衡。
职业农民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障,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而省、市没有安排专项资金扶持职业农民培训,仅靠依托其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项目,很难保障全面深入地开展工作。加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渠道——农广校存在着体系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教育培训条件不配套,基本建设长期欠账,存在培训缺场所、教学缺设施、下乡缺工具、实习缺基地等问题,迫切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耀州区和宜君县分校为全国A级校,印台区分校为B级校,还存在一人一校的问题,王益区和新区没有学校。同时全市农民的农业技术主要来源于农业部门,而农业部门现有的教育培训体系还有待完善,有些地方还缺少农民培训的基层组织,缺少真正深入农村驻扎农村宣传农业政策、讲解农业技术的农民培训师资队伍,部分农民参加培训的愿望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三、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不是仅仅依靠教育培训机构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完善的制度和社会环境,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掌握全市职业农民总体状况。
要以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作为职业农民收入的主要参考依据,根据不同产业、作物的常年亩纯收入,计算出职业农民从事该产业需要达到的规模,得出职业农民的遴选标准。然后根据当地产业的总体规模,计算得出从事该产业所需职业农民的规模,掌握当前情况下,既要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需要职业农民的数量,还要保证职业农民能够安心做好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必要收益。为做好全市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二)广泛调研,选好试点,继续探索全市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制定完备的职业农民调研方案,在全市5区县开展职业农民大调查大摸底工作,掌握了全市现有职业农民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了解制约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确定培训对象、界定标准、培训需求等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奠定基础。在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各区县农业产业规模,农村劳动力发展及职业农民基本状况,充分论证,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按照自主自愿原则,在农业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基础较好,具备一定职业农民培育条件的地方,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先行试点工作,按照“理论授课、基地实训、论坛讲评、异地交流、技能鉴定、跟踪问效”培育模式,通过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制定办法,出台政策,不断充实熟化,探索全市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可以优先选择容易实行企业化运作的产业,如养殖业、蔬菜业,探索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三)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加快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
职业农民应该是从事大规模生产的具有专业化分工、专业技能的农业从业人员,由于农业收入水平低、风险大,愿意以农业为职业的人才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国家出台必要的政策,就职业农民的能力和水平进行等级评定,每年给予农民技术人才一定的补助,引导并鼓励高素质的农民向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职业的收入水平赶上或达到各行业平均水平,留住人才。把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与各种相关法律法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职业农民培训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才能让经过培训的职业农民长期从事农业。要逐步形成职业培训“市场化”的良性运作机制,使职业培训既适应产业部门的需要,又满足农民个人要求,使职业培训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培训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在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单纯对农民的培训向农村干部、农业专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产品加工、流通、生产经营等龙头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延伸。给这些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优秀人才更高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
(四)健全体系,整合资源,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专业机构。
首先进一步巩固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主体地位,改善公益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条件,使其更好地履行农民教育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技术传播和科学普及等公共服务职能,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供基础依托。二是聚合优势资源,形成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三是探索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团和绩效考核激励制度,吸引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技推广机构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项目推动,扩张园区,加快催生新的职业农民。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阳光工程、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等,重点围绕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培训,培养经营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特长的生产能手、农村经纪人、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培养造就职业农民队伍,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将职业农民培育和中专、中专后学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广校在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职业农民培训由阳光工程短期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长期系统学习的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探索职业农民培训新方法,促进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农业园区的迅速扩张,将催生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铜川市分校
宋新亚 何盈涛 杨延红 倪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