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0)
当前,演讲与沟通能力已成为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之一。西方国家把“舌头、金钱、原子弹”列为三大武器。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所进行的全国性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发现,在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高职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其余四项能力分别为:积极学习、理解他人、积极聆听和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演讲与沟通技能的培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且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课程如何设计才能实现培养目标,才能达到较好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我院基础教学实际谈谈对该门课程的整体设计。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说有两个:高素质和高技能。高职人才培养有三个层次有:职业技能教育、科学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科学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成才,成为高技能人才;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成人,成为高素质的人。在这三个层次教育中素质教育是基石,我们学院所开设《演讲训练》以及它的前导和后继课程《应用写作》、《大学语文》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素质。通过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表达、沟通、交际等职业通用能力和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能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同时,为学好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奠定良好基础。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演讲训练》等课程定位为公共基础课。我们教授给学生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使他们既能胜任当前工作,又为其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课程性质定位为素质教育课。教学中融合多学科的交叉知识,引导学生对书籍阅读、对生活观察、对问题思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内在修养。
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演讲与沟通基本技能,并在实践中主动灵活运用,最终内化为稳定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成为拥有同他人共同生存能力的语言主体,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目标分为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1)了解演讲与沟通的重要作用;
(2)熟悉演讲与沟通的基本原则;
(3)掌握各阶段训练的理论知识要素;
(4)灵活运用各阶段训练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5)自觉拓展课堂理论认知,引导自我学习行为。
2.素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演讲与沟通既是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也是个人学习和修养的方式;
(2)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人格,积极乐观的审美情趣,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平衡能力;
(3)树立终身学习、终生教育观念,促使学生养成阅读、写作的好习惯;
(4)使学生树立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的道德规范,能够较容易地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和职业人。
3.能力目标:交流表达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提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
我们教学改革依据为“三对接”:对接导向——就业、对接客体——专业、对接主体——学生。具体改革思路为:
1.教学目标职业化:即“知识为体,职业为导”。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职业特点的知识和实训项目,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基本素养。
2.教学内容实训化:即“理论为体,实训为导”。通过讲练结合,边学边练,达到对学生技能培养的要求。
3.教学形式互动化:即“学生为体,教师为导”。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师生合作,实现教学相长。在课内,课堂实训是师生互动平台;在课外,师生通过QQ群、博客等网络手段实现互动有效延续。
每节课的课堂实训是我们主阵地;第二课堂是对学生能力的强化补充;校园训练是学生能力内化的过程;社会实践是学生习惯意识养成的重要途径。
我们按照“必需、实用、够用”的原则调整教材内容与结构,序化教学内容为:三个模块、八个情境、十五个任务。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三个模块为:演讲与沟通基本功训练、演讲与沟通基本技能训练、演讲与沟通综合训练。八个情境为:成功心理、态势语、语调训练、听说训练、叙事训练、解说训练、演讲训练、求职训练。如表一所示:
表一 循序渐进教学内容体系
在实训环节上,我们整个课程训练模式为阶梯性实训体系:基础训练、专题训练、综合训练、延伸训练。每个任务教学模式:典范案例启发学生敢说——通透知识引发学生能说——课堂实训激发学生会说。如表二所示:
表二 阶梯性实训教学体系
教师教学模式流程:任务导入——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总结、导入新课——课堂训练——任务完成。
学生学习模式流程:知识——技能——方法。在第一个环节里教师为主体,教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教研成果和教学理念。在第二个环节里学生为主体,他们通过课堂训练、课外强化、生活历练把知识内化为技能。在第三个环节里学生依然为主体,他们不但要学学习方法,还要学习处世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三化”:化静为动、化人为己、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即静的理论用动的实训表现出来,“化人为己”即要学生学习案例背后理论支撑。“化虚为实”指的是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本课程运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活动训练、仿真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自学指导、理论讲授等。如在进行求职口才的训练时,我采用仿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先设定有关求职场所和一些情节,学生进行角色模拟(求职者、面试者)和有关的口语表达。这样的实训既使学生体验临场气氛,也检验了他们语言表达效果。在教学中,我还通过创设一些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主动性,如校园里、公交车上、商场里、医院等场景,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亲人之间等多种人物关系,让他们进行口语表达。
《演讲训练》课程传统训练模式一般为学生上台演讲, 教师台下记录, 训练结束后进行点评。由于训练者训练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无法再现,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往往受到极大的限制而无法深入、细致。微格教学具有表达过程的反复可观察性和信息反馈的全面准确性。它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够将训练中一发即逝的有声语言和态势语录制下来, 随时随地回放、比较、点评。教师通过微格录像这面镜子,可以对学生每一个不足与失误, 认真分析, 客观总结。学生通过微格录像这面镜子,可以与优秀者或以前自己进行横向或纵向对比,直观地观察到自己的进步或差距,使自己的学习和训练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学科内容综合性:教学中综合了传统语文、普通话、心理学、社交礼仪、语言学、演讲学等学科知识,信息量大。
素质教育人文性:教学内容尽可能与实际生活衔接,借助实训平台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思考和感悟,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做人”与“做事”熏陶。
实践(训练、录像)——反馈(回放、点评)——再实践(改进、训练)
本课程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过程化,评价标准公开化”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评价主体有考核小组和教师。评价内容也采用采用形成性过程评价、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系统,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领域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唐树芝.口才与演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伯奎.口才与演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赵京立.演讲与沟通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