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记者走基层五忌

2014-09-17 06:03:16王群欢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7期
关键词:湘潭日报社党报

□王群欢

(湘潭日报社,湖南 湘潭 411104)

地市党报记者走基层五忌

□王群欢

(湘潭日报社,湖南 湘潭 411104)

近几年,湘潭日报社非常重视“走基层”,特别是2013年,报社总编辑、副总编辑不仅带头、而且带队“走基层”。“走基层”走出了成效,“记者走基层”、“百名记者城乡大体验”等好栏目受到市委领导和读者的高度肯定。综观“走基层”活动,笔者认为,地市党报记者要走好基层,有以下“五忌”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忌:走马观花,不深入

因为“走基层”活动组织性比较强,很多记者是被县(市)区负责宣传的同志带着到下面去的。记者被领着这村走走,那村看看,因采访蜻蜓点水,不了解情况,记者回来后无从下笔,只好拿出材料来抄抄写写。事实证明,不经常深入基层,不了解不熟悉基层的情况,记者就无法真正体会和理解被采访对象,也写不出真正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好新闻来。

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市党报记者常年在基层活动,与老百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相对更近,“走基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只有真正深入群众,扎根基层,扎实采访,记者才能访出新意,写出深度。

早几年,我们到湘潭县采访一位带领群众致富的村支书邱志华。听到邱志华说,村里有位农民从广东回乡养鸵鸟,笔者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好题材,当要求去采访养鸵鸟的农民时,村支书说快要吃中午饭了,且交通不便,最好别去了。笔者执意步行上山采访,发现这个鸵鸟养殖基地是湖南省首个鸵鸟养殖基地,随即深入采访,采写的《非洲大鸟在彭总故里安家》获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二忌:麻木不仁,缺感情

走基层不仅脚要勤,而且心要“诚”。这个诚,是真诚之意,是用心用情投入地去采访。

记者走基层,要带着一颗赤诚的心,要真心关注基层老百姓,与他们交心交朋友。也只有真正将自己融入到被采访对象的生活和情感中,才能走进他们心里,了解到更多真实的情况。

但是,现在有的记者,对老百姓的疾苦无动于衷,他们因“见多识广”而麻木不仁。而优秀的记者,往往是心中有大爱的人。他们用一颗慈善心去对待每一位有困难的、处于弱势地位的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总是为采访对象着想,为遇困对象寻找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良策,寻求可能的外援。

2012年,湘潭日报社记者方芳到湘乡市中沙镇采访,了解到这里的留守儿童上学十分艰难。为了能帮助到这些孩子,她天还没亮就跟随留守女童杨映晨等去上学。“5点半,山中漆黑一片……记者好几次摔倒了,屁股一阵阵发痛。”经过亲身体验,方芳饱含感情地写出了长篇通讯《大山深处,他们这样求学》,笔者为其配发评论《给留守儿童一片阳光灿烂的天空》,《湘潭日报》以整版推出,图文并茂,产生了良好影响,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踊跃捐款,“希望工程”将杨映晨等留守儿童纳入了“一助一”范畴……留守儿童在湘潭引起高度关注。

三忌:摆足架子,远群众

在走基层过程中,有些记者认为自己是党报记者,喜欢摆“官记”架子。他们往住一到乡村,就要听村干部汇报,要拿材料,甚至提这样那样的要求。也有的记者,一天到晚泡会议,下基层也是跟在市领导的屁股后面跑,与群众长期脱离,关系疏远。殊不知,眼里没有群众的记者,群众也会对他避而远之。世上没有无源之水,脱离了群众,记者永远写不出好新闻来。

地市党报记者一定要时刻保持低调,越是到了基层,越是面对普通农民、基层群众,就越要谦虚有礼,真正让自己脚踩泥土,心接地气。只有融入广大群众中,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记者才能写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来。

在湘潭日报社“百名记者城乡大体验”活动中,笔者是最大的受益者。笔者深入到湘潭市社会福利院,扎扎实实体验了幼儿园阿姨的工作,不仅写出了令人感动的体验新闻《永远的“天使”妈妈》,还发现了一个重大典型——没有双腿的“板凳妈妈”许月华。后来,在报社整体策划和同仁们共同努力下,这个典型闻名全国。为什么许月华这个典型以前没有被发掘呢?福利院书记赵明是这样说的:“以前,记者们来去匆匆,很少与许月华等基层保幼员交谈过,更没有人像你们这样与阿姨们同吃同住,一起照顾孤儿们……”

四忌:挑肥拣瘦,怕吃苦

走基层是考验记者意志力、检测记者业务能力的试金石。有的记者因有畏难情绪,不愿到贫困乡镇去,更不愿到偏远山村去。他们挑肥拣瘦,哪个乡镇产业发展好、哪个乡镇离市区近,就往哪里跑。其实,越是偏远的地方,越是交通不便的地方,就越能挖掘有价值的好新闻。

上天总是眷顾走基层走得最勤快的记者,湘潭日报社的摄影、文字双栖记者刘建强,2013年是该社新闻作品质量与数量的双料冠军。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苦不怕累。2013年,他走过23个乡镇,最偏远的湘乡壶天、毛田,海拔最高的湘潭县顶峰村也经常去。他呈献给读者的《南粉,南粉》、《最后的“天上”人》,都是图文并茂、新闻性强的好作品。

五忌:思想刻板,欠机灵

有的记者因思想刻板,下基层的“目的性”很强,他们往往带着预设的问题去采访。因思想刻板加上不善思考,对好线索、好素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样走基层,写出来的所谓新闻味同嚼蜡,无法吸引读者。

地市党报记者走基层,一定要有新闻敏感,要胸怀大局,做有心人,处处留心,认真思考。遇到一个新鲜事物或一条好的新闻线索,就要在脑子里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把它放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去思索。

记得有一天上午,应湘乡计生委之邀,笔者下乡采写一条计划生育栏目稿。当地宣传干事在跟别人打电话时随口说出“昨天育乡一对年轻夫妇在长沙几分钟就领到了生育证”。作为跑计生线7年的记者,笔者深知,以前在外打工的人办一个生育证其手续很是繁复,而这对年轻夫妇只花几分钟就办好了——笔者从这一蛛丝马迹中断定,这背后一定有新闻可挖。笔者当即将原定的采访计划改期,临时决定到新闻发生地长沙高桥市场去探个究竟。经深入采访,发现网上在线办理生育证是湖南省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实现便民服务的一大举措,在全国尚属首创——这对夫妇领到的,是全国首张网上生育证。这年,笔者采写的《湘乡一对夫妇领到全国首张网上生育证》,获湖南新闻奖一等奖。

走基层走得踏实的记者,也往往是爱思考的人。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切记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较强的新闻敏感。一旦发现好的新闻线索,就要穷追不舍,打破砂锅问到底。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在基层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本栏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湘潭日报社党报
湘潭是个好地方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6:10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传媒评论(2018年12期)2018-03-21 07:51:48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流行色(2017年12期)2017-10-26 03:08:22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集体“失忆”
湖南农业(2016年6期)2016-03-18 07:44:59
湘潭高新区两大特色产业园跻身“湖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