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解毒存阴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观察

2014-09-17 03:54杨巨成张海文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7期
关键词:外感柴胡病程

杨巨成 张海文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00039)

外感发热证属中医急证,具有发病率高、起病快、易传变、可以暴发流行的特点。本病属西医学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范畴,常规治疗西医以抗病毒、抗感染及对症处理为主。中医以解表清里为大法。本人临床上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早期即加养阴的方法,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共110例,均为我院急诊科就诊患者,其中男性51例,女性59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治疗组57例,对照组53例,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s)

表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男(例)女(例) 年龄(岁) 病程(h) 发病体温(℃)治疗组 57 2631 34.98±13.72 25.04±10.75 38.33±0.46对照组 53 2528 34.34±13.81 23.98±11.25 38.30±0.45

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病时体温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外感发热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卫气同病证型。

入选标准:年龄15~65岁,体温37.5℃~39.0℃,病程在72h之内。证见发热重,微恶寒,或高热寒战,流涕,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咽痛,口渴欲饮或烦渴,小便短赤,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血常规:WBC 3.5~11.5×109/L,N<0.80。

排除标准:自发病后曾使用过抗生素、激素、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及清热解毒类中药者。对中药过敏或不能接受中药者;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治疗方法

治疗组:自拟柴胡退热饮。组成如下:柴胡12g,黄芩20g,生地黄20g,元参20g,大青叶20g,板蓝根20 g,牡丹皮15g,地骨皮15g,竹叶20g,白茅根30g。由本院中药制剂室制成配方颗粒,每日1剂,分为2袋,每次1袋,每日2次热水冲服,连用3d。

对照组:双黄连颗粒(哈药集团中药二厂,国药准字Z20020125,每袋5g),一次10g,每日3次,热水冲服,连用3d。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的中西药物(慢性病药物除外)。

疗效观察:观察3d的疗效。治疗72h内体温变化,每日观察上午8时、12时以及下午2时和8时体温。

中医症候观察及评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外感症状分级量化表进行症状观察,观察发热、恶寒、出汗、肢体酸痛、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口渴、小便短赤等症状,按照症状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统计每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

不良反应:观察用药前后有无胃脘不适、腹泻、皮疹、呕吐等不良反应。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治疗3d以内体温恢复正常,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全部消失;显效:治疗3d以内体温正常,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治疗3d以内体温较以前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治疗3d以内体温未降或升高,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症状无改善。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治疗组57例,痊愈31例,显效1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5%;对照组53例,痊愈19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体温观察:72h内治疗组的降温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服药初期(第一天4pm)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此后治疗组的降温优势明显(P<0.05或P<0.01)。治疗组的最大降温效果出现在12~48h之内,明显早于对照组。具体见表2。

治疗组的中医症状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第二、第三天治疗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提示柴胡退热饮起效快,改善临床症状明显。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体温变化比较(±s)

表2 治疗组和对照组体温变化比较(±s)

注:*P<0.05,**P<0.01

组别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8am 12am 4pm 8pm 8am 12am 4pm 8pm 8am 12am 4pm 8pm治疗组37.46±0.66 37.81±0.59 38.04±0.44*37.97±0.41*36.96±0.60**37.12±0.45**37.46±0.45**37.28±0.43**36.72±0.51**36.71±0.47**36.81±0.37**36.75±0.39**对照组37.67±0.56 38.01±0.57 38.2±0.53 38.16±0.52 37.31±0.56 37.47±0.45 37.93±0.41 37.52±0.46 37.11±0.57 37.2±0.56 37.3±0.42 37.0±0.45

表3 治疗组和对照组症候评分表(±s)

表3 治疗组和对照组症候评分表(±s)

注:*P<0.05,**P<0.01

组别 治疗前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治疗组 18.02±4.02 13.56±4.63* 8.96±2.65** 4.82±2.90**对照组17.8±3.97 15.92±4.98 11.02±2.52 8.38±3.03

不良反应:用药后治疗组患者有3例、对照组有2例胃脘不适者,对症处理后好转,未停药。

讨论

外感发热多因六淫外邪或疫戾邪气在人体腠理不固时侵袭人体而发病。初起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表证,若卫表不解,外邪可以很快入里化热而出现卫气同病、毒热内蕴之证,表现为高热、烦渴、咳嗽黄痰、小便短赤等,其病因中医概括为寒邪、热邪及毒邪致病学说。中医临床治疗上在疏风解表的同时,更注重加强清热解毒之力。外感发热以阳胜为特点,病机变化最易化火,整个病程以温热伤津、阴液耗损为主,而外感毒邪入里化热不仅以少阳、阳明合病为表现,还可能直犯营血加重伤阴一面,而伤阴与发热是互为关联的。中医学理论治疗外感热病亦非常重视存阴问题,清代医家叶天士指出:“温热存阴,最为紧要”,“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强调“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预防伤阴),其寓意包含了“已病防传”的治疗法则。

外感发热在治法上既要清热解毒攻邪,同时又要存阴以扶助正气。“清热解毒存阴法”可理解为治疗的两个方面:①清热解毒为目的;②顾护津液为目的。柴胡退热饮方中以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解里热;配以牡丹皮、地骨皮退阴分之邪热;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可加强热毒自里向外透达;加以元参、生地黄滋阴凉血、顾护津液,防止正气耗伤;竹叶、白茅根等导热下行。该方在突出清热解毒的同时,又体现出存阴的重要性,和单纯强调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制剂相比具有退热快、疗效好、病程短、症状改善明显的特点,疗效对比上具有一定优势。

我们认为,治疗外感发热卫气同病阶段宜早期使用清热解毒存阴法。

猜你喜欢
外感柴胡病程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柴胡种间序列差异及其遗传分化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
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基因分型检测在预测乙肝进展、病程及转归中的作用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刘永业主任中医师治疗顽固性外感头痛经验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让人笑翻的实习医生病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