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弘+陈智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局出发,对大区域发展格局进行重构性设计的重大国家战略,对于破解新时期首都发展难题、实现京津冀一体化、打造我国新的增长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地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就当前合作而言,京津冀三地积极推进,初步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格局。政府层面,2013年以来,北京、河北、天津三地政府分别签署了经济社会多领域的合作框架协议,共同谋划在产业转型、交通体系、港口物流等多个方面的对接合作。市场主体层面,截至2013年10月,北京对天津、河北的投资,占北京对全国对外投资总额的20%左右,其中大部分为社会投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北京分院、首钢集团、首创集团、北控水务集团等一大批市场主体也都深度参与和推动在津冀周边的布局与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创新是核心,产业转移与协作是重点,从创新协同和产业协作的角度看,中关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至关重要。2011年以来,中关村管委会已与天津滨海新区、宝坻区,河北的廊坊、承德、唐山、保定等区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在科技创新、产业对接、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并扎实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固安大清河开发区等一批跨区域的共建园区规划、开发建设。从政府推动合作的角度看,跨区域共建园区是一种很有效的合作形式,具备利于形成双方清晰的利益共享机制、利于推动产业整体有序转移、利于实现双方资源整合的集中支持、利于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等一系列操作性方面的特点,而将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跨区域共建园区的关键点
结合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及中关村共建园区实际进展,在未来推进跨区域共建园区中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重点:
一是要有全球竞争的战略视野,打造引领区域创新升级的战略支点。中关村与津冀周边区域共建园区有别于国内其他区域之间的园区共建,不是一般的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做大产业规模、追求经济规模。京津冀区域在新时期国家创新战略中地位独特,肩负着建设世界级创新型城市群,引领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经济竞争的战略使命。中关村与津冀共建园区不是简单的整合京津冀三地资源,而是要放眼全球,要在国家、区域和首都发展大势中去找定位,瞄准未来全球发展的制高点,整合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增强创新竞争力,培育区域性创新增长极,使共建园区成为引领京津冀大区域整体升级的创新引擎。
二是要以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构筑大区域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关村三十多年的创新发展,归结到最核心的一条就在于构建了一个适宜创新、激活创业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使得区域能够永葆创新活力,始终站在全球、国内创新发展的前沿位置。中关村与津冀共建园区核心在于移植中关村的创新基因,要聚焦中关村创新创业服务要素、创新服务模式的导入,加快构建和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要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推动科技园区与城市功能的互促升级,大力提升园区科技创新服务、公共配套、生活等综合服务功能,将共建园区打造成为“创新强劲、宜居宜业、功能综合、环境优美”的创新社区,打造成为大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创新节点。
三是要把握科技创新的时代特征,以功能布局引领创新链、产业链分工。当前,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时代下,创新链、价值链、产业链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呈现出“开放化、分散化、网络化、社区化”的特征,合作的核心在于“思想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中关村与津冀共建园区要把握科技创新的时代特征,特别是要注重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做好基于功能布局的顶层设计,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科学谋划各区域功能布局,以功能布局引导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创新链的跨区域优化配置,带动价值链分工与产业链协作,形成功能互补、创新联动、产业协同的新格局。要高度重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慧产业等对传统行业转型发展的影响,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新兴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促进产业融合升级。
五是要注重新兴技术的集成应用,高起点规划,打造引领潮流的智慧园区、绿色空间。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正在快速兴起,成为引领发展的潮流。新兴信息技术是中关村示范区的最大优势,在京津冀共建园区中,要突出两大关键:一是要高起点规划、创新性设计,在园区规划、设计、建设中,高度注重中关村新兴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型”园区建设,打造一批“智慧便捷”的新型科技园区发展标杆。二是要注重绿色环保理念、节能设计、节能技术、环保产品的全方位植入,推进资源能源综合高效利用,打造园区“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生态名片。
五是要明确政府定位,引入社会化主体,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区域合作企业是主角,但企业的合作是点对点的,更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相关社会主体的资源集成、导向作用。首先,政府部门不要越位,过于积极,过多的规划、定位、论证,缺乏统筹,无效的对接太多,签了好多协议,落实的不够,在产业选择上,项目选择上,政府到底有没有能力去准确的把握技术趋势、行业趋势,值得思考。其次,在共建园区中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力量,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中要积极引入科技园区运营商、科技孵化器投资运营主体等第三方、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在服务、引导要素流动、配置方面的主导作用。
六是要高度关注创新创业者的需求,打造企业服务高地和成本洼地。二十年前,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产业、什么样的企业就有什么样的人;今天,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要说,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李彦宏之于百度,马云之于阿里,刘强东之于京东,雷军之于小米,等等,不胜枚举。中关村与津冀共建园区中,要改变传统产业转移的思维,把人才和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一是要围绕人才,特别是创新创业者的需求开展各项服务,配置相关资源,探索以“置业”、“配套服务”带动“创业”—以“创业”打造“集群”—以“集群”带动“整体升级”的全新合作模式。二是要转变传统的区位优势、土地成本、政策比拼的竞争思想,转向“拼环境、拼规划、拼服务”。共建园区承接地必须在传统区位、土地竞争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环境,既包括产业硬件设施、配套环境、商务环境,也包括行政服务环境、要素供给、生态环境,要切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配套成本、运营成本,通过全方位服务,打造企业服务高地和综合成本洼地。
(作者赵弘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智国系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