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昌
南盘江由西向东横贯整个南高原腹地,在延绵数千公里的群山间奔腾咆哮,发出一声声慑人心魄的怒吼。古往今来,演绎了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的覆灭和一个个时代的崛起。千百年来,南盘江用自己独有的方式,默默地诉说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全国抗日战争形势正处于艰难时期,一粒星星之火从延安闪烁着微弱的星光,划过漫漫黑夜,越过千山万壑,渡过汹涌的南盘江,秘密地在南高原,在丘北县境内安家落户了。
一些革命的先躯者从1940年到1946年几渡南盘江,几经磨难,先后发展了数人加入到地下党工作的行列,并且在各村寨以小学教师的名义站稳了脚跟,大有星火燎原之势,一个春天的故事正悄然地在南高原腹中孕育,沉睡了千百年的南高原正在渐渐复苏。
在延安抗大学习的何现龙,身负重任,渡过南盘江汹险的浪涛,来到丘北这块沉寂的土地上,利用各种关系,打入县政府,取得政府文书的要职。相继又发展了多人,并且控制了教育局、警备队等重要机构。在相继几年的时间里,何现龙走遍了丘北县的偏远乡村,把散乱分布在各村寨的地方武装组织起来,为丘北的武装起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由于丘北的各种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省工委曾两次派人与何现龙联系,通知他们发动武装起义。就在此关键时刻,省保安第一总队一个大队约六百余人,被调防到丘北,县长被扣押,何现龙也被通缉。形势急转直下,武装起义就这么流产了。
在严酷的形势下,朱家璧、何现龙等几位骨干只能暂时离开丘北,渡过南盘江北进,到与丘北相邻的泸西县开展工作。并于1948年2月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成立了“一支人民的军队”。
1948年6月6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南盘江有史以来极不寻常的一天。“一支人民的军队”回渡南盘江,把红旗插到丘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插到舍得羊雄山高高的山巅。
连日的暴雨使南盘江水猛涨,奔腾的江水惊涛拍岸,江面上弥漫着浓浓的雾霭,由朱家璧、何现龙率领的“一支人民的军队”,从泸西的阿丫渡口巧渡南盘江。利用满山的竹子扎成竹排,找来几个当地有经验的老乡帮助摆渡。竹排一下水,汹涌的江水翻卷着浑浊的浪花迎面扑来,竹排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旋转着急速向下游奔去,岸上的人惊呼着。竹排上的人齐心协力,与一个接一个的巨浪搏斗着,终于在下游数十米的地方,有惊无险地到了彼岸。紧接着,后面的竹排也相继靠了岸。
偷渡南盘江成功后,队伍没有停留,马不停蹄地直奔羊雄山脚下的舍得村,并在舍得村进行了整编。这时的部队已发展到一千多人,为方便指挥作战,将部队编为三个支队九个大队,并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政策,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从此,在中国古老的版图上,第一次在丘北舍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染上了红色的印记。此后,又陆续把红色的区域扩大到老鸦屯、郭家寨、弥勒湾、布凹等地。
然而,渡过南盘江后举行的武装起义并不是一帆风顺。起义队伍一波三折,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也曾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部队在舍得高寒山区进行短暂的休整后,拟订了第一个攻击目标,决定趁丘北县城守军不备之机,拂晓前向县城发动攻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县城。但由于当晚突然下起倾盆大雨,加之舍得到丘北有六七十公里之遥,而且全是崎岖的山道,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要行走这么遥远泥泞的山道,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部队到达县城边时天已大亮,而且守军早有准备,提前在城内增加了二百多人的武装力量。部队由偷袭变成了强攻,战斗异常的惨烈,整整打了两天两夜仍久攻不下。
部队正准备加大攻击力度时,接到情报,敌军的增援部队正向县城逼近。趁着夜色,部队悄然撤出战斗,消失在崇山峻岭之间。
游击队这一石破天惊的壮举,差一点就解放了丘北县城,也把镇守的敌军吓得魂飞魄散,急忙调两个团的正规军,对刚刚组建的游击队伍进行血腥的清剿。
游击队在群山峡谷间展转数日后决定渡过南盘江去,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待时机成熟再打过江来。部队从落母舍得沿江而下,准备从官寨的飞土渡过南盘江,避开敌军的锋芒,甩开敌人的追击,不料敌军早有准备,抢先一步占领了渡口,截断了游击队的退路。游击队在渡口附近的一个村庄与敌军正面遭遇了,并且受到敌军的前后夹击,战斗异常激烈,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战斗,先后有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部队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杀开一条血路,冲出敌人的包围圈,连续行军数十里;此时的战士已经疲惫不堪,部队刚停下来吃饭,尾追的敌人已经赶到,双方再次发生战斗,游击队连续失利,转移到一个叫小老龙的村庄,天色已是黄昏时分,朦胧的月亮从峡谷中慢慢升起。还没等喘过气来,追击的敌人已经赶到,战斗又再次打响。
在这危急时刻,部队召开紧急会议,根据部队屡战失利、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为摆脱敌军,保存革命力量,会议决定将部队化整为零。这次小老龙会议,使丘北的革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敌军由于找不到游击队的主力,锐气被消耗殆尽。游击队分散到群山间各村寨中与群众打成一片,队伍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
但部队在分散后,战斗力也相对薄弱,一些支队与敌军相遇时伤亡惨重。由大队长任学源带领的队伍在南盘江畔被伏击,包括任学源在内的十八名指战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一支队政治部主任李曜九在南盘江边寻找部队时,被敌人抓获,后来被残忍地杀害在路途中。
由支队长龙于湘带领的一支队伍,在一个名叫老鸦屯的村里休整,拂晓时分,被数倍于己的敌军团团围住,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游击队遭受了重大损失。游击队在石头垒砌的房屋内拼死抗击,敌人使用了炮击,致使房屋起火燃烧。这次战斗致使全村一百二十所民房中的一百一十二所房屋被焚毁,五十四名战士壮烈牺牲,二十三人被俘,其中龙于湘等三位游击队领导人被敌人押回平远街杀害。
南盘江在悲鸣,南盘江在哀嚎,南盘江见证了丘北人民为争取解放所付出的牺牲。endprint
正当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乌云密布的关键时刻,五个身影在浓雾的掩护下,悄然渡过了南盘江。这五个人是上级部门派到丘北地区进行革命宣传的,并专程带来一部只能接收不可发报的电台,每天与延安新华社联系。这支队伍由支队副政委赵国徽带领,有四个工作人员组成的宣传队伍,穿过重重山峦,在人烟稀少的峡谷中步行数日后,来到一个名叫大竹箐的村寨里,并在一位老乡家落了脚。
大竹箐四面环山,悬崖高耸,峭壁林立,地势险要,是一个非常隐蔽的村子。整个村庄一共二十多户人家,以农耕为生,自给自足,民风淳朴。并且每户人家之间都有亲缘关系,没有外来的陌生人居住,整个村庄十分亲和友善。
大竹箐与外界的联系是通过一条山间小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在石缝中艰难地向上延伸,地上凸起的乱石,被马蹄踏得光滑铮亮,有的平滑的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印迹,沉重的历史被深深地踩进马蹄的印迹中,岁月匆匆地从蹄印中流过,把蹄印打磨得如此鲜亮。小路没有因路途的坎坷而中断,而是顽强地向上攀升,因为它也渴望外面的世界。小路在经过千回百转后登上了山垭,视野一下宽阔起来,一望无际的群山尽收眼底,宣传队伍选择这样的环境,安全性也得到很好的保障。
那时,条件十分艰苦,除了那一部只能接收的电台外,什么也没有。支队副政委赵国徽叫人买了一匹马,是报社唯一的一件交通工具。通过地下党组织在县城里的关系买来电池、油墨、蜡纸、白纸以及办报所需的一切物资,第一张报纸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在古老的南高原诞生了。
报纸因南盘江而得名,取名为《盘江报》。其意义十分深远,希望其如南盘江那样,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猛力地冲击着陈腐的旧世界。工作人员不分日夜地工作,把延安新华社发来的各战场捷报和重要电文刻印出来供部队和地方学习、宣传。《盘江报》不定期编印出版,及时把解放战争中北方和中原一带战事刊登出版,辽沈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战役胜利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还处于困境中的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盘江报》还重点刊登了中共中央宣布蒋介石等43人为罪大恶极的头等战犯的消息,随后连续刊载了《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评战犯求和》等重要文章。为建党需要,同时刊登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盘江报》印制出版后,由大竹箐村民悄悄送出群山环绕的村庄,到接头点交给指定的人员,由专人转发到各部队学习,同时通过地下党组织送到县城和各乡村张贴。
《盘江报》确实起到了预期的效果,对宣传、发动、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干部战士,鼓舞我军斗志,对敌进行政治攻势、震慑敌人,瓦解敌军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盘江水静静地在南高原人民的心中流淌着。
《盘江报》工作室就设在大竹箐村一户老乡家楼上,木楼的后墙上开设了一道小门,直接通向后山,一旦有什么情况发生,工作人员便可及时从后门转移出去。小门很隐蔽,屋后就是险峻的大山,小门被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峰遮掩着,很难被人发现。
《盘江报》工作人员很少外出,日夜坚守在低矮闷热的小楼里,盛夏季节,被烈日晒得滚烫的瓦片下面,俨然是一个蒸笼,战士们汗流浃背,浑身被汗水浸透,像从河里爬出来一样。即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仍没一个人出去透透风。逢年过节,村民请他们去吃饭,都只是固定由一人去露面,和老乡们交往,尽量减少《盘江报》工作室与外界的接触面。
在大竹箐工作期间,《盘江报》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有一次,敌人获得情报,派出一支队伍前来清剿,但刚刚踏上进山的小路就被村民发现了,《盘江报》工作人员及时从小屋的后门,转移至深山密林中,连同办报的所有设备也一起带走,没留下任何痕迹,结果敌人一无所获。
《盘江报》正像浩荡的南盘江水那样,势不可挡。影响面越来越大,力度也越来越强劲,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有大批的热血青年参加了游击队,人民武装空前壮大,丘北的大部分村寨获得了解放,革命形势已不可逆转。游击队再接再厉,一鼓作气攻下了丘北县城,人民武装入城后,迅速占据各重要据点,很快稳定社会秩序。随即组织群众在县政府门前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庆祝大会,宣告丘北县城解放。
南盘江水荡涤了丘北这个千年古城,使丘北的面貌焕然一新。
丘北解放后,南盘江并没有停止奔腾的脚步,破天荒在南盘江上建起了全国第一个“六郎洞地下水发电站”。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时隔六十年后的今天,南盘江又是一鸣惊人,险峻的江面上耸立起一座震惊中外的“南盘江特大桥”。大桥单孔跨度之大,难度之大,居世界之最。大桥如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南盘江上空,飘扬在南高原这块古老的大地上,为南国风光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南盘江特大桥的建成,缩短了丘北与外界的距离,缩短了与世界的差距,丘北的腾飞指日可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