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明
李国定轶事
他是火种,点燃了八寨这个沉寂百年边远古镇的生命激情;他是引路人,开启了马关早期革命斗争的先河。在偏僻落后的山区,组织劳苦大众发起了震惊云南的八寨农民武装暴动,照亮了人民寻求光明的前进道路,建立了中共八寨支部。他就是马关的革命先驱——李国定。
1903年暮春的一个深夜,伸手不见五指,风雨突袭,电闪雷鸣,在八寨白马脚村一户李姓人家的茅屋里,微弱的煤油灯依然闪烁,寅时许,随着女主人撕心裂肺的叫声,一个折腾母亲三天的男娃降生了,清脆的啼哭给这个家庭带来无尽的欢笑。男孩的父亲对母亲说:“这小家伙这么能折腾人,我看有点不一般呢,世道这么乱,希望他以后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我想给他取名为国定,你看可以吗?”母亲说:“就听你的吧,我倒是没想他以后能做什么大事,只求这娃平平安安的就好,大号就叫静安吧”。
人不能选择出生,但可以选择改变命运的方式,一个重大的抉择,改变的不仅是人的一生,也许还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李国定就是这样一个敢于改变人生命运的人。他自幼勤奋好学,八岁读私塾,深受私塾先生的欣赏,少年时期到火窝子(今屏边)求学,192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当时的社会军阀混战,国民政府腐败无能,人心涣散,民不聊生,无数的志士仁人莫不为中国的前途担忧和思虑。这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传播,让苦苦求索中国未来的人们,看到了希望之光。在读书期间,胸有大志的李国定加入了“青年努力读书会”进步组织,积极参与进步救亡活动。毕业后分配到昆师附小任教。这时的他已不甘心只做一名安于现状的教书先生,决心投身于救国的斗争中去。1926年夏天,他约同滇籍进步青年奔赴广州,参加了共产党员王德三等组织的“新滇社”,不久经“新滇社”介绍,进入毛泽东同志主办的第六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就是在这一时期,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李国定救国救民的人生理想信念,他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革命斗争的历练,使李国定成了工运、农运及军运出色的组织者、领导者。1926年秋天,李国定被王德三派往广西平马(今田东)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政治处宣传科干事,从事地下工作。1927年2月经余绍杰、马季唐介绍,李国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2月,云南发生“二六”政变,唐继尧下台,范石生遂派李国定、向镇弼(中共党员)回云南做收编地方杂牌武装的准备工作。中共云南省特委利用这一时机,派李国定到马关做地方武装王世珍部的争取工作。同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中共确定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方针,提出组织工农暴动的主张,反击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统治。1928年2月,省临委将李国定派往个旧矿山,以砂丁身份为掩护开展“工运”活动。这时,李国定遭省“清共委员会”通缉,在矿山的“工运”活动也引起了资本家的注意,中共云南省临委又将李国定转移到八寨开辟农村工作,扩大党在农村的影响力。
1928年3月,李国定受聘到八寨小学任教,以教师公开身份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向劳苦群众传播革命思想。他白天教书,晚上深入农户做工作,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革命火种。为打开工作局面,他争取和启发八寨小学校长李星阶靠拢党组织。在李星阶的支持配合下,李国定组织了一支有12名师生参加的文艺宣传队,采取多种形式在校内外开展宣传活动,教学生和各族群众唱《国际歌》、《工农兵联合起来》、《打倒列强》、《准备暴动》等革命歌曲。在教学中,他结合社会背景,巧妙地把进步思想融入其中传播。利用街天,书写和张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农民弟兄团结起来,分田分地,抗租抗税,抗兵抗粮”等传单,发动民众,号召各族群众团结起来,与官僚地主、土豪劣绅和国民党反动政权作坚决的斗争,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斗争热情。
为让农民群众和学生更直观形象了解当时社会现状,他编写通俗的顺口溜:
穷人苦,
穷人苦,
衣烂无布补,
肚饿无米煮。
男的露出两支臂,
女的露出一对乳。
羞耻难顾,
吊着屁股。
走路要打杵,
脸色似黄土。
又要出兵和出粮,
又要出款拿钱数。
穷人为何苦,
苛政猛于虎。
穷人要翻身,
跟着共产党。
工农齐联合,
打倒贪官和田主。
1928年8月,中共迤南区委在阿迷(开远)召开扩大会议,讨论迤南地区的工运、农运、学运、军运等问题,特别强调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李国定参会后返回八寨,为举行武装起义作准备。1929年1月19日,李国定出席了中共云南省临委在昆明召开的扩大会议。会议改选省临委,决定成立迤南特委,李国定被选为中共云南省临委审查委员。2月1日,临时省委书记王德三在蒙自组织召开了迤南代表会议,李国定被选为迤南特委常委兼个旧县委书记。5月,省临委又调李国定回八寨继续开展农运工作。通过李国定的宣传发动,八寨周围十余个村寨很快建立了农会组织,同时还发展了李星阶和凹塘村农会骨干吴世林等3个农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29年5月在八寨小学建立了中共八寨特别支部,李国定担任支部书记。中共八寨支部的建立,标志着马关革命斗争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八寨农民运动的兴起,使土豪劣绅惊恐万分,要求派兵围剿。1929年冬,驻文山、西畴、马关三县联合团团长曹仁恭带兵进驻八寨,收缴民间枪支,公开敲诈勒索,激起广大群众强烈不满。为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农会组织和维护好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李国定召集党员李星阶等人商讨对策,一致决定发动群众,开展反对曹仁恭提枪提款的宣传鼓动活动,决议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部分地主豪绅为了他们的利益也参加了反对活动,由于反对的声势越来越大,致使曹仁恭也不敢贸然行动。曹仁恭并不甘心,为了挽回面子,第二年初,从文山搬来救兵,与当地恶霸肖保珩密谋镇压农民运动。为消灭曹仁恭这股反动势力,李国定和党支部决定,举行农民暴动。1930年2月11日,起义队伍攻打驻在腻科街的曹仁恭。由于起义队伍缺乏战斗经验和遭到地霸肖保珩反动武装的内外夹击,起义失败。endprint
起义失败后,曹仁恭来到八寨,疯狂进行烧、杀、抢、掳,出动武装对起义村寨及农民进行猖狂“清剿”,四处捉拿李国定,李国定秘密隐藏在群众中,坚持做好群众的安定工作。为回击曹仁恭疯狂镇压农民运动的嚣张气焰,李国定和党支部研究决定除掉曹仁恭。当了解到曹同八寨乡兵大队长陈树荣和副团首袁汉良之间有矛盾,李国定巧妙用计,促成了陈、袁联合,策划除掉曹仁恭。1930年4月4日大吉厂地霸张镇斌邀请曹到大吉厂吃“羊汤锅”,曹还沉浸在镇压了农民起义的洋洋得意中,带着随从赶往张家赴宴。陈、袁得到消息后即派心腹30余人,设伏于大吉厂至八寨途中的雾路者老凸桥处,将返回途中的曹仁恭及随从击毙在尖山脚下,除掉了曹仁恭。
1930年11月,因叛徒出卖,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省委书记王德三等几位主要领导相继被捕就义,分散在省内各地的党组织与上级失去联系。1931年5月,马逸飞、左建章到八寨凹塘村找到李国定,决定暂停八寨支部活动,分头隐蔽,寻找组织。李国定先后辗转墨江、弥渡、祥云、屏边、河口等地,一边寻找组织,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到昆明后,他看到张经晨同志被反动派杀害,爱人何月华带着两个女孩,孤苦伶仃,生活窘迫,主动提出与何月华组成革命伴侣,承担起为革命烈士抚育下一代的责任,后来两个孩子继承父辈遗志参加了革命。1944年秋,李国定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昆华医院,年仅41岁。
李国定是革命火种的传播者,他短暂的一生把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传播到了八寨这个边远落后的小山村,启发了这个沉睡百年的古镇反抗压迫与剥削的觉悟,点燃了这块渴望光明的红土地的星星之火,马关党组织发展和革命运动在这里悄然生根发芽。
向氏二兄弟
“开怀天下事,不言家与身。奋我匣中剑,斩此冤孽根”。革命英烈向氏二兄弟,他们是马关这块热土养育的骄子,是黄埔军校培育过的民族英才。他们为了信仰,与无数革命先烈一样,不畏牺牲,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向镇藩,1907年生,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在参加广州起义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0岁。向镇清,小向镇藩一岁,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曾在上海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1931年被捕,于上海龙华殉难,年仅23岁。他们兄弟俩的人生虽然很短暂,但他们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谱写了人生辉煌的篇章。
向氏二兄弟天资聪敏,勤奋好学,他们10余岁便考入昆明省立第一中学就读。那时的云南,军阀争权激烈,地方势力互相倾轧,年仅十余岁的他们,身逢乱世,亲眼目睹国内军阀混战,看到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深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以及全国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传入校园,使他们从思想上受到了极大影响,从而萌发了“救国家于危难,救民族于水火”的革命愿望。1924年冬,省立第一中学爱国青年组织发起反帝反封建的“青年努力会”,向氏二兄弟参加了这一青年进步组织,并参与联络各校进步学生,成立“读书会”、“讲演会”等,大力宣传革命思想,扩大“青年努力会”的影响。1925年,当“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昆明,昆明民众群情激愤,向氏二兄弟积极参与进步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声援上海工人的斗争,振臂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革命口号,表现出进步学生爱憎分明、心怀正义的思想和行为。
面对千疮百孔、灾难深重的中国,向氏二兄弟苦苦探寻救国之路,以坚定的志向投奔革命。1926年,云南军阀唐继尧为防止国共两党势力进一步渗入云南,加紧了“反赤”活动,多数“青年努力会”的骨干被迫离开云南,纷纷奔赴广州投入革命行列。这年春天,向镇藩通过“青年努力会”、“新滇社”的关系,奔赴广州投身革命,考入黄埔军校,成为军校第五期学员。同年7月向镇清代表云南学生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学生联合会,会后在广州也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第六期学员。1926年11月,向氏二兄弟经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王德三介绍,在广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向镇藩在广州被捕入狱。同年12月,叶挺、叶剑英等组织领导著名的广州起义,向镇藩被营救出狱,出狱之后他立即投入起义军队伍参加战斗,在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0岁。在同一时期,向镇清在黄埔军校被捕,1929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年冬到上海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1931年在上海再次被反动派逮捕,于上海龙华殉难,牺牲时年仅23岁。
生命的意义不在长短,而在于奉献社会、追求真理。穿越厚重的历史文脉,诸如向氏二兄弟等黄埔军校培育出来的若干民族精英,他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抛头颅、洒热血,同敌人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可敬可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