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纲:心如春江水 手绘高山云

2014-09-16 09:05刘岩松张琼舒鹏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年6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

刘岩松+张琼+舒鹏

前言

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代表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尤其是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未来国家需要增强软实力的战略需求下,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期。展现文化人精神追求、人格品行,尤其是那些平和淡泊、埋头耕耘,默默地为传统艺术、为社会执着奉献的文人的人生故事、生活感悟,是发扬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推动力。

我们寻访到这样一位执着于书法艺术的追梦者。他六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平和的心境,将艺术的熏陶和积累作为他人生最幸福的追求;同时,作为一个资深的媒体人,传媒、艺术互为滋养,彼此相长,锻造了他敢于承担、乐于奉献的人生;在奉献中收获快乐,在快乐中积极进取——他就是书法艺术家潘立纲先生。

潘立纲简介

潘立纲先生,安徽寿县人,年逾七秩。退休前为合肥晚报社资深文化记者、美术编辑,省新闻美协秘书长;2006年被聘为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合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名人研究会副主席、中华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徽民企百强国信建设集团首席企业文化顾问、安徽广播电视台《我爱诗书画》艺术总监等。

潘立纲1993年取得高级职称后作为无党派人士当选合肥市政协委员,同年获得北京国际书画大赛书法金奖;1997年获全国职工书法展一等奖;2000年在人民大会堂获“世界华人优秀艺术家”荣誉证书及银奖;2013年获中国国学研究会“国学传承发展特别贡献奖”金奖等。2002年随中国书协主席等参加外事艺术活动。其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澳门博物馆、黄帝陵颂祖碑林、人民画报社、海南凤凰国际机场以及日本高知县、泰国钦赐淡浮院,韩国韩瑞大学、国民日报等以及多国友人收藏。

其个人有书画评论文集《艺苑掠影》、《书缘百家》以及《中国合肥旅游手册》等正式出版。1993年起应邀担任《中日书法名家作品精鉴》、《20世纪世界书法作品鉴赏》、《国际现代书法篆刻名家作品荟萃》、《国际现代书画集》、《中国名人录》、《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40多部专著的副主编、主编等,为其中800多人书画作品撰写序或评析短文;2008年在安徽省政府举办仪式,向中央文史馆、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等捐赠33米99人1400余方印蜕的盒装《潘立纲集印选》绫裱印谱长卷;2012年出版《潘立纲捐赠书画作品集》等。

阅历丰富,助力传媒艺术两相长

作为资深编辑的立纲先生,朝乾夕惕,勤奋进取、情系读者,数百篇自撰文稿、评论、访谈、游记及赏析短文,其内容涵盖美术、摄影、书法、建筑、民俗、名胜等领域,甚至装帧与设计他也多有涉猎。他是媒体群中的高产作者与多面手之一,经他策划组织的活动都办得红红火火,极有气场和影响。

——凌卓平(摘自《远近潘立纲》)

记者:我们非常有幸能够采访您,欧阳中石先生曾指出:中国书法,是闪烁在中华文化之上的绚丽光环,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绚丽光环。您对此有何看法?

潘立纲:首先感谢《海峡科技与产业》对我的关注和鼓励。我曾结识、采访了陆石、高占祥、沈鹏、张海、娄师白、钟明善、陈立夫、苏平、李百忍、刘夜烽、刘子善、王涛等一批海内外艺术名家,和欧阳中石先生却无缘直接交往。幸运的是至少有过两次文字“碰面”:2011年8月,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馆专为中央领导参阅主编的《国是咨询》,在“文化视角”栏先后用了王蒙、我、欧阳中石的作品,欧阳先生的墨宝竟然放在拙文的另页文下;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的大型图书《国宝档案》第576页全页介绍欧阳先生及其作品,同档第577和578页则是关于我的介绍和拙字。他的两幅字是“中华好客,情交天下”、“自强不息”;我的两件是“大爱无疆,孝行天下”、“认真”。有意思吧!这就是我与这位书法大家欧阳先生擦肩而过的书法缘分。

书法是我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光辉的艺术瑰宝,它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大唐鼎盛时期,书法走向了世界,广泛影响了东南亚。最典型的是受中国书法影响,以汉字为基础有了日本书道、韩国书艺等。记得十多年前我随团到韩国访问,在一所大学正赶上日本一书道代表团与该校书艺团体互相切磋、各显神通。韩国教授赵诚惠女士大抱不平,极力要求我发言。

当得知对方翻译对汉语书法术语不会翻译时,赵教授侠义地站起来当起了我的翻译。不喜欢人多面前说话且毫无准备的我,那天还真说了不少,关键的两句话是强调我国书法的悠久历史和日本、韩国受我国的影响,强调了彼此书法的渊源关系。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学习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人不仅感到自豪,也感到了责任。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在提高书写水平、追求完美意境的同时,中国人自己也千万牢记维护汉字的地位。

记者:我们知道,您也是一位媒体人,是一位资深的媒体前辈,您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艺术积淀。您如何看待艺术和传媒之间的关系?

潘立纲:你们过奖了。2010年,我为安徽省电视台策划了一档至今还在播放的关于诗书画的节目,拍节目时的前期作品结集出了一大本书画集,现在期待着拍卖、助学、酬谢艺术家等活动。甲午马年前夕,我的老单位《合肥晚报》的朋友聘我为总顾问,协助他们举办了一次有百大集团参加的迎新春书画大展,四十位书画家的百多幅艺术作品在大商场展出,报社连续多期为艺术家每人拿出半个版面进行宣传。

这个活动很快得到了中央和地方几十家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关注、报道,结果是丰富了节日的文化生活;广大观众、商家、主办单位和艺术家共赢;众多媒体参与互动并受到启发;应该说是超出了预期效果,连晚报社都感到出乎意料。艺术家因有媒体的宣传而被更多的人与团体认识了解,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媒体也因有艺术家的参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记者:作为记者,您觉得新闻工作会为您艺术创作带来哪些有益的经历?而艺术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又会给您的新闻工作带来哪些益处?

潘立纲:我在《合肥晚报》担任美术编辑和文化记者时工作很忙,但也很快乐。我的座右铭是情系读者,善待作者。朋友为我补了一句:委屈自己。在当时领导的支持下,《合肥晚报》领先全国,为书画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园地,经我手发表了数以万计的书画作品。我除了来不及请人时自己连夜绘制题图、插图外,没用过自己一件书画作品。退休时我和一位负责人说,我问心无愧,朋友说我委屈了自己。没错,谁不想多发表作品呢?我说很快乐也是心里话,因为我结识了全国各地不少书画艺术家,练就了“眼高手低”的些许功夫;长期兼任安徽省新闻美协秘书长工作,和全省各地报刊美编友谊长存;除了采写、编辑大批新闻稿件外,出版了20万字《艺苑掠影》、29万字《书缘百家》书画评论文集;有缘应聘为北京《国际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系列丛书副主编并承担了《中日书法名家作品精鉴》、《中韩书法家作品精赏》、《20世纪世界书法作品鉴赏》、《20世纪国际文化大系》、《国际现代书法篆刻家作品荟萃》等大型图书的编写工作;也才有条件完成了33米99人1400多枚印蜕的《潘立纲集印选》长卷的捐赠工作以及《潘立纲捐赠书画作品集》捐赠、出版、展出、捐资助学等系列事项……

热爱书法,人品艺品缺一不可

潘立纲先生长期致力于书法的研究和创作,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寻访碑林、观摩艺展、拜访书画名家,加上自己潜心研习秦篆、汉隶,临摹各朝各体的碑帖,手摹心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格。安徽省博物院专职书法家凌卓平称赞其书法“风格彰显凝重浑穆、气象高古,益发见其人格化的融入,以及学识、修养、秉性的互渗。”安徽省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王家琰则评价潘立纲,“诗文书画,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朴实无华,清淡疏朗,简约恬静,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潘先生诸体皆善,尤擅篆隶。其书法作品,见诸各类展览和大赛,并以其精湛的艺术成绩获得人们的认可。

——徐文清、郝莹(摘自《潘立纲:文以载道厚德载物》)

记者:结合您的书法历程,谈谈您对书法的理解。

潘立纲:中国书法,起于一点一画,基于一字一词,成于款识章法。优秀的作品求工于一笔之内,寄情于点画之间,完美于精气神韵。最佳境界应该是“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这几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唐太宗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说:“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这位酷爱书法的大唐皇帝亲自撰文历数诸多书家作品之短后,独赞王羲之,“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看看现代某些书家,自以为大,忘乎所以,真令人为之赧然。但书法也绝非高不可攀,还是那位作古已1365年的唐太宗,他曾颇富哲理地开导其朝臣:“书学小道,初非急务”,“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结合时下某些所谓大家的应酬之作和不少离退休老同志的勤奋耕耘的优秀作品,上述两方面的祖训,都警示我等:学海无涯,天外有天。

记者:中国书法把蕴藏在个人身心的思想感情化作了一种有形有色、有歌有情、有节奏有韵律的艺术形式。正所谓书如其人,您觉得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其书法作品会有哪些影响?

潘立纲:上面几个问题的看法实际上也回答到了这个问题。中国书法同样是一门学问。千金难买亡人笔,我们还是不要太关注太在乎社会上某某作品一平尺多少多少万的炒作报道,要学习其作品、取长补短;要淡泊宁静、远离名利;逝世后作品天价的艺术家,其生前大多穷困潦倒却专心致志,古今中外的典型范例真的太多太多……

记者:您觉得,要想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一些成绩,需要哪些素养。

潘立纲:要想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一些成绩,人品、艺品缺一不可。不论能否取得成绩,既然热爱书法艺术,我认为就要坚持修品、修学、修性,坚持养德、养识、养艺。这也是做任何事必须坚守的,更是为人一生所必须坚守的。

字如其人 人如其字

立纲是一个慈善家,乐施好舍。有人说如今书画市场是一剂春药,对许多爱好者和收藏者的诱惑也是难以言说的,有的人只恨搜刮的太少。因于此,立纲的捐赠才令我倾心。他情系桑梓,曾为家乡做过许多公益活动。2002年,为寿县新建博物馆赠过作品捐过款;2006年,为肥东一中捐赠过2000多册图书;2008年,为中央文史馆、国家图书馆、安徽省文史馆、安徽省博物馆等七单位捐赠过33米印有1400余方当代书画名家常用印的印谱长卷。这次又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140余幅书画名家的精品力作,无偿捐赠给皖西博物馆。立纲说得好,“这些书画作品属于社会,属于大众,己藏不如共有,独赏莫若众享。”这是心灵的纯粹,没有淡定从容,没有静心养气,没有赤子之心,是不可能有这样高风亮节的思想境界的。

——王家琰(摘自《立纲有精神》)

记者:我们知道您也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您如何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

潘立纲:无论是伟大人物还是小老百姓,大家都是沧海一粟,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哭着来到人间,笑着远去天堂,是任何人都不可少的人生旅途。我曾经说:大人物面前我不小,小人物面前我不大。我既然来到人间做了一名普通百姓,我就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我的拙字和拙文,“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在回答第三题时罗列了一点,不再赘述。我会继续努力,尽力做些有益社会的事情。我会和广大书法爱好者一样,努力为弘扬中国书法艺术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记者:对于当下的书法界,您有哪些看法或建议?

潘立纲:盛世的当代中国,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奋力拼搏。当今书法界自然也与时俱进,美梦多多。现在有人担忧不少当官的和有钱的都进入了书画界,书画艺术还怎么提高?

我认为这是杞人忧天。艺术界具体到书法界,它的提高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左右的,特别不是哪一位高手可以把整体提高的。但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如果利用自己的影响将一盘散沙似的团队凝聚在一起,团结一心、相互切磋、克服浮躁、共同提高,这有什么不对?凡事都有两面性,那就要“公”字当头、事业为重,各凭各的良心了!

记者:您已经七十多岁了。您平时的生活安排是什么样的?您觉得艺术会让一个人保持年轻的心态吗?

潘立纲: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有人到了自己的本命年,去求签算命,穿红衣系红带,担忧重重,身边亲友也瞻前顾后;我却真的淡定开心。不经意间自己成了古稀老人,我既没有担忧,也不会玩幽默把七十二岁俏皮地说成是二十七岁。我很赞成毛主席的一句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和过去在职时一样,干一件事就一定要干好。不同的是,退休后不想干的事绝不尝试,例如吸烟、喝酒、打牌、赌钱等;不想处的人绝不联系,例如口是心非、阳奉阴违、阴阳怪气、两面三刀的人。现在做事用加法,处人用减法,感到相当自由。

退休第二年,我有幸被安徽民企百强的国信建设集团聘为企业文化顾问,同年又被聘为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有了荣誉,也添了份责任。我在这家公司和文史馆尽力而为,付出自己贫弱的知识、智慧,收获真正的尊重、尊严。我曾作为馆员代表在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和省政府文史馆联欢大会上发言,我的发言居然被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馆专为中央首长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参阅主编的《国是咨询》选用。特别是在国信集团,我的努力得到了上至中国建筑业协会下到集团各个项目部的一致肯定。基于此,我当然开心,至今也依然笔耕不辍。我的生活不算有规律,但基本是公益活动第一,承担的责任第一,读书第一,写字第一,孙女外孙第一,五个第一时有冲突,我总是后者让前者。每天大多是晚上十二点前休息。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的爱好并坚持下去,就一定会一直保持精力旺盛的心态。

联手彼岸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书画界几乎人人都会说的一句经典是“笔墨当随时代”,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很难。不是吗?现在许多人模糊了财富与价值的不同概念,社会的虚假浮躁之风也没能让高雅的书画艺术界幸免于难,衡量艺术价值则总是以个人财富多少判定,更有了一平尺卖多少钱、举办多少次个人展览、出版多少部个人作品集来确认艺术家的价值,却很大程度忽略了文化建设和社会责任……

——潘立纲(摘自《砚田感悟拾零》)

记者:“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推动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您是如何看待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潘立纲:这也是个大课题。我谈你们第二条艺术与传媒之间的关系时,两个例子说明了一丁点问题。一个非常美好的文化产业项目,没有完整的延伸的多兵种的文化产业链是很难完成的;而产业链的完备则必将是各个关联环节共赢的更为理想的结果,应该说文化产业链是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形式。伴随时代的发展脚步,通过一批各有特长热心人的殊途同归的努力,文化产业将会大放异彩、前途无量!

记者:弘扬中国书画传统艺术,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请您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建言献策。

潘立纲:再次感谢贵刊对我的关注与鼓励!谈到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请允许我多说几句。作为大陆中国人,港澳台我都去过。在澳门,何厚铧、马万祺、崔世安等人都接见我们并合了影;我从台湾回来,在国务院参事室《馆员风采》等处发表了《我们真是一家人》。台湾留给我的印象十分美好,也进一步加深我们对祖国宝岛台湾的无尽思念……

我希望通过你们的热情努力、无私奉献,以《海峡科技与产业》为平台,积极架起新的沟通两岸四地的桥梁,让四地的同胞兄弟特别是书画艺术家联手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同努力。具体做法很多,比如说,由贵刊牵头成立类似“中国海峡两岸(或四地)书画家联谊会”组织,精兵简政,下设一个策划总部(负责各项专题工作);一个联络总部(港澳台各设一个联络部,以便联系),定期或不定期轮流举办笔会、展览展销、理论研讨等;出版专版、专刊,分期分批介绍四地书画家;条件成熟时出版书画集、论文集等;邀请热爱书画艺术的社会贤达、先进企业等加盟,办更多的有益发展书画艺术的活动……

结束语

心中澄澈如三江春水,手指灵动书美妙篇章;为艺不忘社会、进取全凭责任。正所谓人如其字,字如其人,潘立纲先生身上洋溢着宁静淡泊、认真负责的正能量!不管是为人还是作书,这种能量总是最能感动人……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纸的艺术
书法欣赏
书法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