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宁
1928年春,三月初五,星星还挂在苗岭山头树梢的时候,受蒙自中心县委委托的张乃猷穿着蓝布长衫,背起背包,拿起跟了他四年多的那把竹筋条油纸布糊的印有荷花的黄色雨伞,从蒙自的查尼皮村出发,前往文山洒戛竜(今德厚)菲古小塘子村以教书作掩护开展工作。
小塘子村距查尼皮村50余公里,全村20余户全是清一色的苗族,20余间草屋呈“点”状分布在崇山峻岭中的山凹里,村子四周被石山包围着,也被大大小小的椿树包围着。村口有天然形成的一水塘,没有水源,靠下雨聚集雨水供人畜饮用,塘里的水既浑又脏,因是死水,水皮上漂浮着一些细小的线状“摇头虫”。摇头虫长年累月在塘中摇头摆尾,任人畜“享用”。村以塘得名。因山路崎岖难行,加上道路不熟,走一段问一段,张乃猷走了一天半才到小塘子村。昨晚,他走到期路古村天就黑了,只得进入一户壮族家里请求投宿。壮族家两个老人三个小孩,一家五口听说他是从蒙自来小塘子教书的先生,对他很热情,从火炕头上切了半截烟秋(熏)腊肉,棕兜里抓了几把花生。他和男主人还“整”了几口酒。张乃猷忆起壮家五口,不由心生感叹:这里的民风多淳朴啊。
张乃猷走到像线一样细的进村小路上时,已经是第二天早巳时。太阳迎面照在那些高高矮矮的山头上,在山间投下一些长长短短的阴影。“哞哞哞”村里传来几声大黄牯子的叫声。沉睡了一个冬天的椿树刚刚苏醒,从光秃秃的枝桠上冒出些紫绿色闪着亮光的嫩芽。椿芽在春天晨曦的照射下,更加挺拔,透着椿香。张乃猷驻足深深吸了两口气,仿佛要把漫山遍野飘荡着的椿香全部吸进自己的肺腑。他感觉到有股馨香顺着他的鼻孔爬进去,流布全身,进入大脑,使他顿感心旷神怡,心胸“酥”的一下开阔起来。他颠颠背上的行李,搁下雨伞,爬上路旁一个挺拔的大石上,顺手摘下一尖椿芽,在手心里揉揉,然后放到鼻尖,又一股浓烈的椿香钻进鼻孔。他跳下石头,掖起雨伞,边走边嗅着椿香。转过一道小弯,他觉得有两双热烘烘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他顿了顿,仔细一看,真有两双眼睛在注视着他。
注视他的人穿着一件蜡染的靛青粗麻布纽扣老倌服,四十多岁,一头蓬松的短发从箍了一圈的黑帕里蓬出来,一看便知他是本地地道的苗族男人。另一个是他的女人,穿着百花裙子抱着个孩子,孩子时不时发出几声猫一样的哭声。苗族男人和女人蹲在寨头转弯处那条十字路口边,充满希望地看着张乃猷的一举一动。他们面前顺着十字路钉了一块木头十字架,十字架上钉着个大鸡头。路旁竖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指路碑”三个大字,下面竖刻几行小字:东到洒戛龙,西走蒙自老寨,南通……,北达……。碑头结着红布花,红布花是崭新的,显然此碑是新立的。碑旁插着一把清香,清香正滋滋燃着,几缕青烟慢慢飘向远方,渐渐淡去。
张乃猷是蒙自农村人,一看便知道是苗族同胞为小孩拦路找“亲爹”了。他知道这是民间长久留下的封建迷信习俗,不仅苗族在做,壮族在做,汉族也在做,很多民族都有这个习俗。小孩出生时犯到“将军箭”或其他什么“关隘”,就必须择日立碑拦路找亲爹,让亲爹给小孩取个名字,这样就可解除小孩所犯“关隘”,今后小孩就好养。拦路找亲爹,讲究的是第一个碰到,第一个碰到不管是人是狗牛马,都是“亲爹”。张乃猷是共产党员,不信这些,他迟疑一下,想绕道而走,可已经行不通了,因为一是没有其它路,二是来不及了,他已经走到苗族同胞的面前。
苗族男人见张乃猷走近,突然站起来拉着他喊一声:“亲家,好不容易等到你呀,走走走!家里喝酒去,顺便给我儿子取个名字,从此你就是我儿子的干爹,我的亲家了。”看来苗族两口子已经等好长时间了。
张乃猷想推辞,转念一想,他是来开展革命工作的,一到这里就“打”个“亲家”,反而便于他今后开展工作。于是高高兴兴地走到苗族妇女前,仔细看看“干儿子”,拧拧他稚嫩的小脸,“儿子乖!”。
小家伙经他一拧,竟然笑了。这逗起张乃猷对这个干儿子的慈爱,他沉思一会,转过背看着苗族男人说:“还是给干儿子取个名吧,我姓周,你们这里椿树多,我是春天到这里碰到这个干儿子的,就叫他周春吧。”
苗族男人说:好好好,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勃,好!苗族男人有些惊喜:你姓周?怎么这样巧?我家也姓周,我们还是家门呢。
张乃猷佯显出惊奇的样子:是啊,我姓周,叫周光。你家也姓周?真是太巧了。你们村姓周的多吧?
张乃猷化名周光,这是事先想好的。之前,杨立人进入小塘子村,找到村里周姓的苗族头人做工作,对他进行了革命宣传,头人答应腾出房子在村里办学。张乃猷便化名周光,想到村里先找到头人认作“家门”,以便于开展工作。村里的情况,杨立人向查尼皮村党组织汇报,党组织又向他介绍过了,村里除头人姓周外,还有两家姓周的,都是头人的本家。
苗族男人把张乃猷拉进家里热情款待,喝了鸡血酒,结拜为生死兄弟,他就是苗族头人。
有“亲家”的帮助,村民被发动起来,大家七手八脚把村中一间空房子腾出来,打扫干净,按照张乃猷的指点,村民们自己动手制作课桌、凳子、黑板等教学用具,学校很快办起来。开学的那天,张乃猷激动万分,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大家知道我们老百姓为什么受苦吗?都在下面一首诗里写着,现在大家跟我念这首诗:穷人苦,穷人苦/衣烂无钱买布补/肚饿无粮下锅煮/不读书不识字,只为无钱来念书/为哪样苦/不怪穷人天生命就苦/只怪官场豪绅和田主/压迫穷人出税又交租/要不苦/勤读书、多识字、学道理/为穷苦人争出路/推翻官场/杀尽豪绅和田主/凡事都由穷人自己来做主。
孩子们大声跟着念。学会这首诗后,张乃猷又教了《苗夷三字经》,打油诗和经书都是洒戛竜学校校长李国栋为了宣传革命道理自己创作的。
开学不久,张乃猷就给村里做了件好事,利用不上课的时间带领大一点的孩子们到山后砍来竹子,一破两半,做成笕槽,从两公里以外的山上将清水引进村里。笕槽一块搭一块从半山腰七弯八拐倾泻而下,直达水塘,蔚为壮观。通水那天,村里就像遇上了大喜事,人们奔走相告,挑桶抬盆,汲取清水。周亲家搂起“周亲家”站到石坎子上拍着他的肩膀说:乡亲们,这是我儿子的干爹,我的亲家,我的家门,我的兄弟,是他想办法让我们喝上了清水,汉人就是聪明,过去我们恨汉人,可汉人也有好人和坏人,大家说是不是?石坎子下齐声回答:是!周亲家又说:对我们好的人,我们爱戴他,对我们不好的人,我们就痛恨他。他又拍拍张乃猷的肩膀:像我周亲家这样的人,今后我们要爱戴,支持他要做的事。
“叔,汉人靠得住吗?”石坎下一个苗族汉子站出来像小公鸡一样偏着头看着周头人问。
“靠得住!”周亲家说“我们是喝过血酒的拜把子兄弟。”
张乃猷一看这个苗族汉子透着股果敢刚毅的气质,就打心里喜欢他。他跳下石坎,拉起汉子问:“兄弟,你叫什么名字?”
汉子瞥一眼张乃猷说:“我叫周小友。”
张乃猷说:“兄弟,请你相信我,我是来帮你们教育孩子的。”接着,张乃猷借机从怀里掏出 《苗夷三字经》,把主要精神向苗族群众宣传,最后他说:“苗亲夷亲要有好日子过,就要团结起来,推翻军阀田主,穷人翻身做主人。”
周小友痛恨恶霸和田主,听说张乃猷是来帮他们闹翻身的,积极踊跃参加。
从此村里人都很敬重张乃猷,大人小孩都叫他“周老师”。一些以前不愿送孩子读书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了学校。他便边教书边走村串寨,明里是动员农家小孩进校读书,暗里却宣传共产党抗租抗税的革命道理,号召群众组织起来,坚决打倒田主恶霸,传播革命火种,很快他就拉起一支以周小友为首的20多人的农民武装力量。
星星之火,大有希望。从此以后,极具红色情怀的革命星火,日愈燎原,其势漫山遍野,从苗岭到彝寨,从彝寨到壮乡、到乡镇、到县城……最终构成铺天盖地的势头,彻底烧毁了黑暗的旧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