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在谊
历史的车轮碾碎腐朽,岁月的长河洗净沧桑,尽管沧海巨变、大浪淘沙,也涤荡不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尘封不了那些金光闪闪的红色记忆。
1948年,全国解放战争的烈火熊熊燃烧,红色火焰照亮神州大地,也照亮了边陲西畴的青山绿水。革命的烈火,点燃了边关人民砸碎旧世界,建设新中国的激情。边陲大地需要一支革命的队伍,带领人民向黑暗的反动势力宣战。于是,西畴护乡大队承载历史使命、应运而生,吹响了解放西畴、解放文山的号角。
革命烈火燎边关
西畴“护乡大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4支队32团的前身。就是这支队伍,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在黑暗紧锁、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始终坚持和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的革命传统,谱写了一曲边关解放的赞歌。
地处祖国西南边疆的西畴人民,长期遭到封建统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压迫,受尽军阀官僚、地主恶霸和土豪劣绅的压迫与剥削。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政府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使各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不堪。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压迫和官僚地主的经济剥削,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愤慨。但人民敢怒不敢言,因为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而没有武装的反抗是难以和反动势力抗衡的。必须点燃革命的烈火,用红色旗帜照亮边关,用血与火凝筑的巨锤砸碎禁锢的枷锁,人民才能翻身得解放。
随着中国解放战争的全面开展,建立农村工作据点,广泛建立统一战线,发动各族群众开展反蒋武装斗争已成必然。
一夜春风百花开,美好春色入画来。1948年初,西畴大江东的进步青年张丕洪与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在家乡一带秘密开展活动。不能与敌人进行正面斗争,张丕洪就用青春的豪情,在大江东点燃了革命的圣火。2月,彭大同经地下党负责人岳世华介绍,来到西畴开展工作。彭大同与张丕洪取得联系,在西畴大江东发展张丕洪参加“民青”组织,共同开展工作,大力发展“民青”成员,组成反“三征”(反征粮、征兵、征税)小组,建立农民协会,组建秘密武装,为革命蓄积力量。
大江东是通往麻栗坡、过马关、下越南、上文山的一个交通要道,地下党的同志为了方便联络,在这里设立了一个秘密联络点,这个联络点就设在张丕洪家。依据有利的地势和坚实的革命基础,大江东成了西畴红色革命的摇篮。后来,组织又派张崇文、徐亚雄等同志从砚山前来西畴加强地下党工作,加快了西畴武装力量的建设步伐。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彭大同、张丕洪等,到附近农村进行宣传,发动群众,先后在大江东、坪坝寨、马蹄寨等地建立农会,发展革命武装力量,为革命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秋风拂面,稻香满园,累累硕果昭示着一个丰收的季节已经来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武装队伍不断壮大,一支200余人的队伍已经建成,反“三征”活动进入高潮,武装斗争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为便于组织武装暴动,开展武装斗争,张丕洪将武装队伍编为“护乡大队”, 并担任大队长,建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战斗力的革命队伍。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护乡大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西畴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吹响战斗的号角
一声惊雷震天响,万里阴霾化彩霞。在硝烟弥漫的岁月,在血与火交织的年代,在边关人民血泪交融的日子里,胜利的消息就是旗帜、就是梦的导航、就是战斗的号角。1948年11月20日,马关县城解放,消息传来,西畴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护乡大队”精神振奋,并抓紧部署西畴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
漫漫黑夜,被一道闪电划破,希望的曙光在东方冉冉升起。蓄积已久的革命力量,伴随着同仇敌忾的烈焰,在“护乡大队”每个人的心中喷发。就在马关县城解放后的第三天,张丕洪组织百余人的武装队伍在西畴县的马街举行武装暴动。敌人事先没有防备,“护乡大队”出其不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攻占了马街乡政府。乡长张声元带领30余名乡丁及地霸武装逃窜到坪坝寨进行负隅顽抗,“护乡大队”追到坪坝寨,与敌人激战了一天。敌军招架不住,退到后山时被“护乡大队”包围,30多名地霸武装全部缴械投降,乡长张声元和司爷徐述传被活捉,缴获长短枪30余支,有效充实了队伍的装备。同时,“护乡大队”抄了张声元的家,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护乡大队”旗开得胜,激发了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向反动势力斗争的信心和决心,为西畴县后来革命形势的发展奠定了高昂的基调。
胜利就如茫茫夜航中的灯塔,指引着革命前进的方向。马街解放后,马关地下党负责人宋启华从马关的山车赶到马街,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反蒋、反“三征”宣传,宣讲革命道理,号召各族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打倒蒋介石,打倒贪官污吏,广大青年踊跃参军,有效壮大了革命队伍。11月30日,“护乡大队”集中于大江东,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宣传教育,通过强化革命的纪律,争取革命的最大胜利。为加速革命胜利的步伐,早日解放边关,宋启华与彭大同、张丕洪等迅速研究制定了下一步行动计划和作战方案,乘胜追击,于12月1日,先后解放了兴街和老街,取得了西畴“护乡大队”武装暴动的第二次重大胜利。
兴街、老街的解放,震动了西畴全县和相毗邻的麻栗坡县。西畴人民纷纷响应,农民翻身小组相继组织起来,人民群众踊跃参军,积极支持革命。同日,护乡大队集中于兴街进行整编,护乡大队改编为西畴人民讨蒋自救军,扩充了装备,壮大了队伍,为攻占西畴县城奠定了基础。
革命气势大如潮,敌军闻风已溃逃。西洒一带的群众早在部队解放兴、老二街时就议论纷纷,奔走相告,说兴街、锡板一带有几千红军,势不可挡。有的还暗地拉起武装,支援革命队伍。群众的舆论,严重冲击了敌人的心理防线,为攻占西畴县城赢得先机。在舆论压力下,守卫县城的敌军无心恋战,在我军到来之前大部分已经转移。12月6日,革命队伍按计划顺利进入西洒街,一枪未发就占领了县政府,第一次进占了西畴县城。攻占县城之后,革命队伍随即打开监狱,放出全部在押人员,将所缴衣物,分给贫苦人民,队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endprint
冲破黑暗、追逐自由的道路注定充满坎坷,充满流血牺牲。次日11时左右,部队在西畴中学门口召开群众大会,宣讲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以及反“三征”政策,号召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参加革命,打倒蒋介石,打倒贪官污吏,翻身解放谋幸福。会议正有序地进行着,突然接到情报:敌26军481团一个营的兵力,已到达县城附近的坝尾一带,正向县城逼近,情况十分危急。我部尚未作好迎敌部署,敌军已从水洞坡、胡广山、塘房三路向县城压来,并以猛烈的炮火向我部进攻。彭大同、张丕洪等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当即指挥部队往县城北部大卡方向撤退,抢占两侧高地,抗击敌人。战斗从中午1时持续到傍晚,十分激烈,互相对峙。后我部于当晚转移到砚山境内六诏一带,集结分散队伍。由于这是新组建起来的部队,没有经过训练,缺乏作战经验,遭到突然袭击,部队很快被打散,有的同志壮烈牺牲,有的同志受伤被捕,被捕的同志惨遭杀害,英勇就义。
大山深处的赞歌
革命的血色,闪耀在青山绿水之间,激发着每一个革命者的斗志。被冲散的部队并没有丧失斗志,依然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陆续集中到百余人。在彭大同、张丕洪等的率领下,部队转移向砚山蚌峨方向前进,并在途中与“前委”书记庄田、孙太甲所率部队会合,一起行动。此时,国民党军26军578团第3营一直尾追我军。行至董马时,彭大同参加了由庄田主持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在芹菜塘观音伐伏击尾追我军的敌26军578团第3营,由彭大同率领的部队担任阻援和追击溃逃敌军的任务。
12月15日芹菜塘观音伐伏击战打响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击溃了追兵,缴获大批弹药武器,振奋了士气。芹菜塘观音伐战斗的胜利,是西畴解放斗争中战果最辉煌的一次战斗,严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加速了西畴反动势力灭亡的步伐。
革命气势猛如潮,排山倒海如卷席。就在芹菜塘关音伐战斗打响之前,西畴人民讨蒋自救军所属的2、3大队,在徐亚雄、蔡超、李春山的指挥下,攻打了砚山八嘎镇公所及土豪恶霸,抄了镇长王登棋及征收股长杨纯泽的家,先后解放了砚山八嘎、龙所等地。所到之处,部队开仓济贫,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深受群众欢迎。
八嘎被攻打的消息传出后,驻砚山县城之敌,闻讯赶来。此时,情况紧急,我部在敌军到来之前,徐亚雄立即指挥部队从八嘎转至龙所,迅速转至西畴县境内马街附近,集中1大队失散人员,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下步工作。之后,部队在西畴县马街落水洞集中,由安朗负责主持进行整训,并将西畴人民讨蒋自救军改编为桂滇边纵队滇东南指挥部直属西畴独立大队,徐亚雄任大队长。通过整训,广大干部战士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养都有了较大提高,部队战斗力得到提升,纪律更加严明,革命正气得到大力伸张,队伍迅速发展到300余人,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潇潇暮雪,唱出一首哀歌,反动政府的末日已悄然而至。12月底,桂滇边纵队滇东南指挥部直属西畴独立大队在麻栗坡部分民兵的配合下,围攻麻栗坡县城,敌我对峙7天7夜,战斗十分激烈。独立大队占领主要街道后,因无攻坚武器,无法攻下督办公署。敌578团一部和匪首罗四、砚山反动乡长王登棋、反动汛长唐介眉及西畴蔡怀谦等相互勾结,纠集数百名匪徒和地霸武装驰援,冲进麻栗坡县城,把督办汪佩清接走。独立大队继续战斗,击退抵抗敌军,第二次进占麻栗坡县城。西畴独立大队解放麻栗坡县城后,返回西畴兴街与“边纵”主力部队7支队会合。1949年1月21日,部队继续迂回活动,清扫残敌,并集中力量向西畴县城进发。当我军行至蚌谷时,与从西畴县城逃往文山之敌26军578团第一营(加强营)在蚌谷遭遇,双方抢占山头,战斗十分激烈。激战一天,我军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毙伤敌军60余人,敌军溃败,残敌溃逃文山,蚌谷遭遇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岁月无痕,青山为证。不论是关音伐伏击战,解放麻栗坡县城的激烈战斗,还是蚌谷遭遇战,革命队伍以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精神,用一次次胜利,在大山深处写下了铿锵嘹亮的赞歌。
永恒的红色记忆
一次次战斗,一次次击溃敌人,随着兴街、西洒和麻栗坡的解放,部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队伍空前壮大。
蚌谷遭遇战后,桂滇边纵队滇东南指挥部直属西畴独立大队又返回锡板一带活动。这时,彭大同从越南官坝回来,宣布“边委”决定: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边纵队滇东南护乡第三团”(简称“护三团”),由彭大同任团长,董英任政委。1949年1月30日,“护三团”在西畴锡板正式成立,有干部战士500余人,下辖3个营。部队改编后,仍在文山、马关、西畴三县接壤地带活动,牵制敌人,待机歼敌。同年4月,根据上级指示,“护三团”在文山丫呼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边纵队第10团”(简称“解10团”),彭大同为团长,陈熙古为政委,下辖3个营。部队改编后,集中到西畴香坪山进行整训,部队军政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两个月后,奉上级指示,部队继续开辟新区:“解10团”1、2营推进文山县追栗街、松树坪、丫呼寨、马厂一带活动。彭大同率第3营及直属连到马关木厂、河口县桥头等地活动。第3营及直属连从河口返回岩头宿营时,被当地反动武装袭击。经过激烈战斗,敌军被我军击退,后第3营又回到香坪山与1、2营会合,以文山丫呼寨为据点,向文山县城附近的追栗街、喜古、攀枝花等地派出3个武工队,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发展武装,建立政权,成立农会,逐渐逼近文山城,袭扰牵制敌人,给驻文山之敌施加压力。
根据革命形势所需,为强化管理和提高部队战斗力,边区党委扩大会议决定:将“解10团”、“解11团”各一个营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4支队32团”,共700余人,彭大同为团长,下辖3个营。
全面解放文山的战斗打响以来,32团几乎每天都与敌军周旋,迂回战斗。后来,32团与安朗所率部队会合,在喜古、马塘、德厚、回龙一带袭扰、牵制和打击敌人,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建立政权,准备军粮,迎接大军入滇,配合解放文山城。1949年底至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2野4兵团和4野一部进入云南,加速云南的解放,加速了文山城的解放。
文山全境解放后,32团奉命配合野战部队进军滇南,追歼残敌。后因文山地区的敌军散兵、土匪活动猖獗,四处骚扰抢劫,残害百姓,中断交通。32团又奉命调回文山,在德厚一带负责追剿残匪,维护文山到蒙自之间的交通线,为保卫和巩固民主政权作出了贡献。根据云南省军区指示,“边纵”第4支队32团与31团,奉命在文山合编为“文山边防区独立第一团”。部队整编结束后,即投入清剿残匪、保卫民主革命、巩固人民政权、守卫祖国边疆的斗争。
从护乡大队到西畴人民讨蒋自救军,从桂滇边纵队滇东南指挥部直属西畴独立大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边纵队第10团,再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4支队32团改编为文山边防区独立第一团,几经更名,改编,番号在变,军魂不变,革命的豪情不变,血染的风采不变。
革命的烈火,铸造了一个崭新的国度。为了新中国,多少英雄儿女血染疆场。西畴护乡大队的一曲长歌,冲破了边区的黑暗,迎着时代的朝阳,用红色记忆,写下了永恒的诗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