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晋绥日报》的编辑理念与编辑风格

2014-09-16 13:08赵玉岗
今传媒 2014年9期

赵玉岗

摘 要:作为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报纸,《晋绥日报》的编辑理念和编辑风格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和进步意义。本文通过《晋绥日报》的发展历程、编辑理念和编辑风格的系统分析,从而条理、清晰地将其编辑理念和风格呈现出来,对当今新闻事业给予启示,为现今纸媒编辑的思考提供借鉴。

关键词:《晋绥日报》;编辑理念 ;编辑风格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9-0152-03

一、《晋绥日报》发展过程

(一)《抗战日报》时期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对晋西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战,妄图摧毁根据地的抗日武装。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反共高潮,在山西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晋西事变”。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确保抗日根据地的安全,争取一切抗日的力量,中共建立了晋西北革命根据地。同时,为了扩大宣传,抽调了《五日时事》和《新西北报》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创办了新的铅印报纸——《抗战日报》。

(二)《晋绥日报》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抗战日报》已然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1946年7月1日,《抗战日报》改名为《晋绥日报》。当天,《晋绥日报》发表了题为《本报今后的任务》的社论,指明了改名的原因:“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进入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新阶段之际,由于晋绥人民所给予本报的新任务,已与《抗战日报》原名互不相称,因特征得党政军民各界之同意,本报从今日起更名为《晋绥日报》。[1]”1948年秋,中国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大批新闻工作者到全国各地开辟新的新闻宣传阵地,加之山西全境的解放,这张经历了抗日烽烟的报纸,于1949年5月1日终刊。

二、《晋绥日报》的编辑理念

(一)以党的纲领路线作为编辑依据

作为党领导下的刊物,《晋绥日报》至始至终都把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作为编辑工作的唯一依据。党在各个时期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是按照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战略目标而制定的,这些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代表了革命的目标所在,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在这个意义上,报社把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作为编辑工作的唯一依据,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去做。

在用党的方针政策指导编辑工作方面,报社编辑部注意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来辨别是非,判断正确与错误,决定稿件的取舍和见报时机。在具体处理稿件时,首先要具备新闻价值和新闻真实性;其次,要把握政治上的原则和立场,所有新闻必须与根据地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第三,要有社会价值,根据地报纸的使命,就是指导与教育群众,凡是对群众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刊登的越多越好。

对一些明显违背党的方针政策的稿件,编辑部坚决不用;对一些基本符合党的方针政策,但其中个别观点,个别提法不尽正确、不很准确的稿件,在采用时用按语加以批注和纠正,以免造成不良影响;对稿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情况和问题,编辑部感到不熟悉、拿不准时就及时请示报告,绝不自作主张,保证编辑工作按党的政策和策略原则办事,严格把好报纸宣传的政策关。

(二)新闻编辑以人民群众作为中心受众群

晋西北地处敌我衔接地带,是抗战前后方交通联络的枢纽,因此,《晋绥日报》就负有沟通根据地与大后方的责任。及时准确地将前方的战况和后方的根据地建设的情况传递给人民群众,有利于鼓舞士气,团结抗战,也便于进一步的革命工作。因此,《晋绥日报》的新闻编辑工作,处处体现了为晋绥人民服务的思想。

国际国内新闻的来源,主要依靠新华社电讯。收到这些电讯稿以后,编辑部按照晋绥根据地的工作实际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行精选和加工处理。凡属必须让干部群众知道的事情,比如党中央公開发表的文件,毛主席与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文章和谈话,新华社有关全局的重要社论和评论等,一般都原文刊登。凡属动态性的新闻报道,比如其他根据地战争和生产的重大胜利和成就以及工作中的对晋绥根据地有参考意义的经验,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况消息等,一般都采取改编的方法。改编有两种:一种是删节摘要,把一篇长消息改成简明新闻,以增加报纸版面的容量;再一种是综合编写,把多篇报道改为一篇。综合编写又有两类:一类是横向的综合,即把不同地方同一事件的消息综合成一篇,使读者对同一事情在各地的进展情况有个概括的了解,比如各个根据地土改工作的进展情况,精兵简政工作的成绩,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再一类是纵向综合,即把某一事件的连续报道综合成一条系统的新闻,使读者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个较为系统的完整的了解,比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苏联卫国战争、二战西欧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等。采取改编的办法处理国内国际新闻,编辑要对有关材料加以归类整理,分析综合,这样编辑的难度大了,新闻时效也可能差一些,但它符合农村读者的需要,宣传效果比原文照登要好得多。

《晋绥日报》头几年以第三版作为国内国际新闻版,除重大新闻、重要文件刊登在第一版外,其他国内国际新闻都集中刊登在第三版。安排版面时,编辑人员根据国内国际新闻各自的重要程度,决定二者的版面大小和地位,并使二者各自相对集中,做成版面醒目而不混杂。1945年9月1日部分调整版面后,国内新闻安排在第三版,占整版篇幅,国际新闻安排在第四版上半版。在有限的新闻版面内,编辑部从晋绥人民的需要出发,开辟了《大后方动态》《国统区剪影》《三日国际》《国际知识》和《大后方舆论一束》等小栏目,内容十分丰富。一张报纸在手,尽览天下大事,有效地对干部群众进行了史实宣传和形势教育。

(三)重视社论

除了新闻工作外,《晋绥日报》还重视利用社论和言论的有利阵地,传播党的声音,宣传党的主张,为群众说话,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报社编辑部十分注意把党的方针政策和根据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把群众中正确的意见集中起来,写成社论和其他言论,代表党和群众讲话,形成一种社会舆论,以推动根据地的各项工作。

《晋绥日报》的编辑部始终极其重视社论的写作,把它作为编辑部工作头等重要的事情,在晋绥分局的领导下,建立了社论委员会,经常配合形势和任务,针对实际工作和群众思想上的重大问题,组织撰写社论。初期的报纸,几乎每期都有社论,但和实际工作结合的不够紧密。后来改变了这种做法,加强了社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数量少了,质量却提高了,发挥的作用更大。

报纸所发的社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阐述性的。解释党的某项政策的具体内容,指出贯彻执行中应该防止的偏向性和注意的问题。2.指导性的。指出当前工作中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3.号召性的。动员群众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奋斗。另外,还有表扬性的或批评性的、建议性的、督促性的、揭露或批驳性的。这些不同类型的社论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它们紧密配合,统统构成了一支强大的主旋律,为晋绥人民的革命斗争奋力呼号。除了社论以后,编辑部使用的其他言论形式有小评、短评、工作意见、编者按语、编后话等。报纸发表的专文、读者来信、批评与建议等,也都起了言论的作用,表达了编辑部的意见和态度。

由于言论的写作是意见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凡属重要言论特别是社论,编辑部都要经过集体讨论,提出写作意见和要求,由对有关情况和问题比较熟悉的编辑执笔,写出后由报社负责人修改,再送晋绥分局领导审定,审查通过后才能在报上发表。

三、《晋绥日报》的编辑风格

(一)图文并茂的编辑形式

运用新闻图片激活报纸版面,让报纸图文并重,满足读者的视觉需求,是任何报纸追求的目标,《晋绥日报》也不例外。但是在当时,根据地没有制版设施,运用图片进行版面美化的工作,主要通过美术工作去实现。

1942年整风运动开始以后,报社设立了美术科。美术科为报纸宣传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报纸各个专栏刻制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刊头。2.配合重要消息,刻制大小不一的领袖头像、国内外名人头像、根据地劳动模范和战斗英雄头像。3.配合战争报道,刻制展区地图。4.刻制报纸美术标题字和各式花边。5.刻制报纸上刊登的插图、漫画、简短连环画和其他美术作品。

当时的美术科负责人李少言这样描述:“我们总是想方设法使报纸的版面生动活泼,让根据地的广大人民能在报纸上见到英模的具体形象,我们准备了许多小块梨木,装在衣服口袋里,到会场一面开会,一面把英模的头像画在木块上,夜以继日地刻出来,配合新闻一起发表。[1]”

(二)大量专题组合的版面布局

《晋绥日报》创刊后,根据地政府迫切要求报纸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做好军事斗争、政权建设和政治教育三大领域的报道工作,而专题报道这种形式契合了这种需要。随着报刊编辑工作的不断深入,专题报道随之开始见诸报端。《晋绥日报》将同一主题的若干篇新闻组合成一个大的专题,并通过排列组合的方法多方位、多视角地去深化一个主题,以此来展示编辑的立意和扩大报道的影响力,将党和广大的根据地人民牢牢地团结在了一起,胜利完成了其所肩负的宣传使命。

例如,1947年5月1日,《晋绥日报》用整幅版面刊发了对工人的专题组合报道。稿件有《封建剥削下的煤窑工人》《工厂就是我们的家》《以战斗的姿态迎接“五一”》《我的回忆》《工人之歌》和《上海工人罢工统计》六篇。整版报道以歌颂新时代工人的主题,痛诉了旧时代工人所受到的残酷压迫、报道了国统区工人阶级的斗争情况、比较了两种体制下工人的生活情况、歌颂了新时代工人的精神风貌。稿件生动平实、内容独立,题材多样、组织灵活、层次分明、编排紧致、重点突出,极具可读性,非常吸引读者。

(三)报纸上的“黑板报”专栏的开创

在编辑工作中,《晋绥日报》的工作人员从晋绥地区的现状出发,在报纸的第四版专门设置了一个名叫“黑板报”的专栏。该专栏形式上仿照墙报格式,内容高度凝练,用词力求简单生动。其目的是便于基层宣传干事将内容直接腾挪到墻报上。如黑板报专栏的一则范例:《傅作义遮前顾不了后 前后两头都挨揍》。消息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平绥铁路后直逼傅作义老巢呼和浩特,在傅作义急忙调兵回救时,人民解放军则攻克了张家口附近的几座县城,导致敌军首尾无法相顾,两头失利。

在“黑板报”专栏的带动之下,基层的各个村镇掀起了黑板报宣传的高潮,对广大农村地区的黑板报宣传工作起到了突出的指导作用。《晋绥日报》的“黑板报”专栏,堪称我国新闻编辑史上的典范。

(四)编者按的广泛使用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问题,它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2]。在编辑工作中,编者按语的用途很广,三言两语或一二百字,就能切中要害,是编者对新闻报道的说明或解释,它可以提示要点、交代背景、补充情节,也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晋绥日报》广泛使用了编者按,表明了编辑部对事件的观点和态度,这在当时,是对报纸编辑工作的有力发挥。

这个时期编者按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肯定和提倡稿件中正确宣传的东西。比如在报道忻县魏家沟村对干属地主张耀进行说理斗争的消息时,编者按指出,魏家沟干部在开始时对张耀进行劝说方式是正确的。2.对稿件内容中错误的东西予以批评或抵制。比如报道保德县土改与群众运动脱节的消息时,编后话指出,把群众发动起来,做到农村90%以上人口的团结,是土地改革的目的。如果只解决了土地问题,但没有把群众的觉悟提高,是不对的。3.补充和说明原稿中不够严谨的地方。比如报道静乐县解决一部分无地农民的问题时,原文有“把地主长余的土地继续分给群众”这句话,编者在“地主长余的土地”之后,加了“应该是超过一般中农的土地”的按语。仅仅十二个字,就体现了一条政策,弥补了原文的缺陷。4.对原稿言而未尽之处,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刊登《兴县水磨滩人多地少,土地问题尚未适当解决》的消息时,编后话就来稿所谈情况,提出了几个问题,编者就这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以期求得正确解决。5.强调稿件中涉及到的重要却没有突出的问题。比如报道文水财政浪费惊人的消息时,编后话就强调了两个问题:“第一,如何正确处理新区群众的负担;第二,如何教育克服干部享乐思想而防止其贪污腐化。”

《晋绥日报》的编者按语,简洁明快,态度鲜明,尖锐泼辣,充满生气,对指导实际工作起了很好的作用。

(五)通俗化杂志化的编辑方法

晋绥根据地是一个文化教育极其落后的地区,农民群众中多数是文盲,识字的人很少,能看书看报的更少。面对这样的基本读者对象,报社编辑部力求报纸通俗化、大众化,让初识字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因此,编辑部采取了以下办法:1.说短话,写短文。一般每句话不超过十个字,少数长句顶多也只十几个字,每篇稿件五六百字,最长千字左右。2.学习群众的语言表达方式,做到口语化。稿子编写出来,念给群众听,把不通顺、听不懂的地方改过来,直到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为止。3.控制报纸常用字,尽量不用生僻字。常用字限制在一千多字,生僻字尽量用常见的同义字代替。4.稿件中出现的一些群众不熟悉的地名、专用术语、背景知识等,或注明方位,或配置地图,或附发小资料,方便群众阅读和理解。5.开设通俗化的专栏,如《黑板报》《大众园地》等,专门面向基层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报纸的通俗化、大众化,绝不仅仅是语言文字问题,它关系到整篇文稿的风格,关系到报纸宣传的文风。编辑人员基于这样的认识,常常对一篇稿件反复推敲,精心修改。

所谓杂志化,就是采用综合的方法,将消息加以概括报道,腾出版面来有计划地刊登一些浅显的政治理论文章和各种知识介绍,帮助读者理解有关报道内容。这也是从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实际出发采取的编辑方法。这些读者缺乏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对有些报道内容看不大懂,对有些名词概念和工作用語搞不清楚,读报时拦路虎很多。编辑部根据读者的反应和要求,采取杂志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设立了许多小栏目,把有些消息分类集纳,把有些知识加以介绍,让读者看起来明白易懂。比如在国内国际新闻版上,除了重要消息报道外,就设立了《小资料》《地理常识》《人物介绍》《读者常识》《国际知识》《三日国际》《大后方舆论一束》《国统区剪影》《大后方动态》等小栏目。在地方新闻版上,则经常发表一些短小的理论文章,刊登介绍自然常识、农事常识、卫生常识的小资料。就连报纸的副刊,也不是只登文艺作品,还有向群众传播先进思想和普及科学知识的小栏目如《思想漫谈》和《自卫战争笔谈会》等。采取这样的编辑方法办报,报纸为读者提供的不仅仅是新闻消息,还有多种思想观点和丰富的知识,用今天的话说,信息容量是很大的。这就不仅帮助读者理解和接受了报纸所宣传的思想观点,而且帮助读者提高了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破除了种种封建迷信思想。

四、结 语

作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新闻宣传机构,《晋绥日报》不仅忠实地记录了晋绥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它的新闻编辑理念和新闻编辑风格也历来被后世所称道。它的以党的纲领路线作为编辑依据、以人民群众作为中心受众群的新闻编辑理念一直被当今党报所借鉴;它重视社论、通俗化杂志化的编辑方法,图文并茂的编辑形式、编者按的广泛使用、大量专题组合的版面布局方法对今天的纸媒编辑工作仍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 阮德民,杨效农.晋绥日报简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2] 胡文龙,秦珪,涂光晋.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