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摘 要:在日渐繁盛的华语电影的今天,儿童电影却是电影当中的短腿将军,本文将从早期华语儿童电影的特征谈起,以《草房子》为例,探索新时期儿童电影的特征,在分析视听语言已有进步的基础上,指出华语儿童电影更应该回归儿童最本真的童心,让大人成为孩子的配角,并且呼吁国家广电总局给予儿童电影更多的支持,制作团队应该具有精品意识以及编剧导演应该从本土特色出发等方面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华语儿童电影,以期对其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华语儿童电影;《草房子》;精品意识;本土特色
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9-0093-02
1922年,由杜宇编导、上海影视公司拍摄的《顽童》标志着华语儿童电影的诞生。由于当时技术、理论水平都不足,使得这部电影未受到大众的关注,而是作为一部单纯的娱乐片子来看待。经过一年的探索,儿童电影有了新的进步,在1923年,上海影戏公司拍摄的儿童题材电影《弃儿》和张石川导演指导拍摄的《孤儿救祖记》成功引起了人们对儿童电影的关注。
一、早期华语儿童电影特征
分析华语儿童电影的转型,必须从早期的儿童电影谈起,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闪闪的红星》《天天向上》等影片的分析,挖掘它们的时代特征,深刻指出其优缺点,才能对华语儿童电影的转型进行深入且有价值的探讨。
1.“高大全”的儿童形象。在早期的儿童电影当中,很多孩子都是以“高大全”的革命小英雄和好孩子的形象出现。例如《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红灯记》等等。在《闪闪的红星》这部影片当中,爱憎分明、不畏艰险、机智勇敢、纯洁质朴的潘冬子就是一个典型的革命小英雄的代表。电影当中孩子都非常勇敢,甚至是革命英雄,而这些都与真正的儿童本性相违背。因此,在儿童电影进入到了一个“小英雄”时代的同时,观众也逐渐审美疲劳了,这种成人化儿童的表现形式注定了它的没落。
2.教育性完全代替娱乐性。1925年前后各大制片商相继制作出了诸如《好哥哥》《小朋友》等四部故事片,形成了儿童电影的早期繁荣。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成功的孩子被作为典范,影片集中全力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值得全国的孩子学习。例如在于彦夫执导的电影《天天向上》中,小主人公对革命思想的自觉性和鉴别力,连老师都为之惊讶,自叹不如,這样儿童形象显然是不可信的。所以这些具有较强教育性的电影,真正的观影人群不是孩子本身,而是他们的家长。家长希望孩子从这些电影当中学习到的更多的是懂事、承担起一份责任,但是真正的孩子并不可能完全接受这些。因此,教育娱乐相结合才是儿童电影的发展的关键所在。
3.表现手法单一,缺乏想象。1936年由蔡楚生编导的《迷途的羔羊》不仅是一部成功的儿童电影,而且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流浪儿童形象——小三子。此后,赵明、严恭指导的《三毛流浪记》中的流浪儿童三毛也是以小三子的形象为原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看到银幕上最多的就是成熟的具有大人处事特点的孩子,他们被塑造成这个时代的“革命小英雄”和“好孩子”。例如1954年《鸡毛信》中智勇双全的小英雄海娃;1963年《小兵张嘎》中机智善良的张嘎等等,这些完美、无缺点的孩子成为了这一时期儿童电影主旋律。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儿童电影在题材上没有任何的突破,更没有运用任何浪漫的表现手法去描写孩子的童心。
二、新时期华语儿童电影的特征——以《草房子》为例
1998年上映的电影《草房子》改编自曹文轩的长篇同名小说,它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江南水乡一个动人动情的童年故事。徐耿导演用他平实的镜头语言,朴素的叙事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最为纯真的少年桑桑的成长经历。
1.诗情画意的画面充满着怀旧的气息。影片用极为精致的画面展现了飞翔的白鸽,黄灿灿的草房子,夕阳下的大风车,芦苇依傍的小河以及时而学习时而打闹的孩子,这些都能让观众爱上这个充满朝气的油麻地小学。这诗情画意的画面充满了怀旧的气息,杜小康那辆横梁旧自行车是那个年代的标志,孩子们在校园里玩耍的情境定能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自行车属于油麻地小学孩子们的童年,同样也是一代人的童年,这个情节的巧妙设计,是60年代的生活写真,真真切切的场景让成百上千的观众为之动容。
2.温情的校园民谣渲染感情。在《草房子》当中,为了符合影片的基调多数采用了比较欢快的配乐,但是为数不多温情的校园民谣才是最大的亮点。影片有两处使用到了校园民谣,第一处是杜小康在遭遇家变后,划船至温北大桥(影片不是高清版,看不清楚桥的名字)时而听到曾经的小伙伴们唱的歌《共产主义接班人》,以往的大多数影片都是以配乐的方式让具有教育性的歌曲出现,而影片当中小伙伴们稚嫩的声音才能真正打动杜小康的心,打动观众的心;第二处是影片的结尾,桑桑的病好了之后,响起了《摇啊摇》,这首既熟悉又暖人心的旋律结束了整部片子,让观众也在这个旋律当中尽情释放了自己的感情。
3.夹叙夹议的叙述手法。影片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加入了桑桑成年后的内心独白,这些独白不但成为了影片故事段落的分界点,而且它也是以一种更加客观的方式揭示了桑桑的内心的成长过程。例如在影片56分钟的时候,引用了一段桑桑在杜小康大胆承认错误后的一段独白:直到我长大成了爸爸,我还在恨我自己,为什么那天挺身而出的不是我而是杜小康。这段反思让人潸然泪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当时不承认的错误成为了终生所记下的污点,他想去承认错误但是却没有勇气,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矛盾在内心的挣扎唯有终身的记忆才能说明它的影响力……
4.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回归儿童本位。《草房子》是以桑桑的小学生活为背景,穿插了纸月、秃鹤、杜小康等几位小朋友的故事。纸月在影片开篇就被姥姥送到了油麻地小学,由于她善良、漂亮、懂事、学习成绩好深得大家的喜爱。但是由于桑乔校长对纸月的照顾,使得大家对纸月产生了误会。而桑桑在这其中,虽然听到了各种流言蜚语,但始终坚信自己的爸爸不是纸月的爸爸,并且在纸月遇到小流氓的堵劫时,为了保护纸月挺身而出而受伤,而纸月也在桑桑生病的时候默默的看望他,让观众为孩子之间的友谊而感动。这样温暖的故事还有很多。导演对于孩子童年的表现十分细腻,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或多或少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孩子的童心、善良、懂事等特色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5.大人成为孩子的配角。《草房子》的信息量很大,不仅描述了孩子之间的友谊,同时也呈现了大人们的爱情。在这里,大人不再是主角,而成为了孩子们的配角。如在蒋老师和白老师的爱情故事当中,观众们可以看到一个热心的桑桑,桑桑或许不懂大人们之间的感情,但是他却在蒋老师和白老师的爱情故事的当中成长了。在一次送信的过程当中,桑桑不小心弄丢了蒋老师给白老师一封极为重要的信,没过几天桑桑就看到了白老师下嫁他人,在同龄人挣着要白老师喜糖的时候,桑桑或难过或气愤,这感情极为真挚。影片在表现桑桑和父亲的故事时,手法也极为质朴。最让人感动的一幕是在影片快要结尾的时候,桑桑向父亲承认了那天烧麦堆的人中也有他。在桑桑的世界当中,对于当初没敢大胆承认的错误深表愧疚,父亲也含着泪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父子真情。
三、全球儿童电影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启示
综观全球的儿童电影,法国《放牛班的春天》、美国《天堂電影院》《E.T.》、伊朗《小鞋子》《白气球》、巴西《中央车站》等电影都是最新的儿童电影的代表,这些成功的电影不仅给华语电影在题材上拓宽了范围,而且对于华语电影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
1.国家广电总局应给予大力支持。北欧各国政府十分重视儿童电影的价值,把它视为学生教材的一部分,并且在政策补助上十分优惠,如丹麦、瑞典、挪威政府分别以该国国家电影预算的25%、10%、20%专门资助拍摄儿童电影。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优秀的儿童电影屈指可数,各大导演专注于商业片的拍摄而较少涉及儿童文艺题材,由此可见,国家政策支持,政策引导的重要性。
2.制作团队应具有精品意识。与动画片不同,电影题材总会受到技术上的制约,很多技术达不到,所以影片画面很难做到精致。但是,近年来,华语儿童电影也在探索的道路上初见成效,例如周星驰导演在2008年推出的具有科幻浪漫主义色彩的儿童电影《长江七号》大胆使用了CG特效制作的七仔,给华语儿童电影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七仔不仅是电影当中一个亮点,它后续的产业价值也相当可观。主打温情牌的《星空》在画面上也非常迷人,这些儿童电影都是既叫好又叫座。同时,这类影片的成功告诉新一代电影人,应该具有精品意识,全方位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儿童电影。斯皮尔伯格最具儿童科幻色彩的电影《人工智能》和《E.T.》对特效技术的运用堪称经典,这两部经典之作都获得了相当好的评价和票房收入。由此可以看出导演的制作团队是否具有精品意识对于电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故事内容应立足本土特色。电影是世界的,华语电影是民族的,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从伊朗儿童电影《天堂的颜色》《小鞋子》《白气球》中可以明显看出来,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和亚法·帕纳哈把他们的表现如此平淡,似乎和各种高尚的精神无关,和这个时代的消费文化无关,伊朗儿童电影总带有浓重的民族特有的宗教情结,所以在他们的电影中总是以他们苦难的生活和孩子最童真的一面去表现伊朗这个国家贫穷的现状,电影美学强调以真为美,只有本土最真的东西才会得到大多数观影人的共鸣。华语儿童电影也一样,电影人应该从我国现状出发,在新时期各种文化的冲击下,更应该立足本土文化特征,发现新时期中国儿童从心理到身体的各种变化,深入他们的生活就不难发现孩子的成长与国家建设的曲折过程有着一定的联系,每一部儿童电影的孩子都是在曲折中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
回顾2013年全年的华语电影,《西游·降魔篇》《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神都龙王》《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等商业大片都取得了较高的票房成绩,但是2013年唯独没有叫好叫座的儿童电影。在华语电影繁盛的今天,儿童电影应该向各国优秀的儿童电影学习,取其精华,并深入发掘中国儿童的成长细节,打造更好更适合孩子们观看的电影,发挥其最大的市场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2007年度中国电影创作扫描[J].当代电影,2008(2).
[2] 君鸿.顺水行舟 逆风而进——2007.中国电影创作综述[J].当代电影,2008(2).
[3] 周星.儿童电影现状与发展问题的认识[J].天津社会科学,2005(4).
[4] 百度百科.儿童电影[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91B9_CattptxHJaeFbqidAg11peSS_Nf4dAIUwFQmaoPkBT0RpyfyW2N7XVN4VadVuQx42qcd9Gbzlqmevwk.
[责任编辑: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