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增强语文教学的活力

2014-09-16 15:49王萍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研究性素质读书

王萍

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语文水平低劣,知识大厦岌岌可危,执笔彷徨,临纸踟蹰,思维不清,足将行而趔趄;言语混乱,口欲说而嗫嚅,抑郁愁眉;反之,语文素质高,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胸怀谋略,驰骋人生。因此,增强语文教学的活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群情踊跃、课堂散馥流芬、其乐融融,下面将教学体悟略述如下。

一、多读多学,加强自身素质

语文教学很难,课堂上,学生常常思想空洞,语言干瘪,气氛生冷;我们应该看到,社会需求综合型人才,各项试题也偏重于课外知识,如果教师不继续学习,只靠以前上学时学的知识,单纯地教课本上的内容,肯定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在妙趣横生的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最重要一点就是——读书。古时候上学被称之为读书;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仍将读书呼为上学,可见读书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看到,有些教师一提到自身语文素质便有一种“书到用时方很少”“白首方会读书迟”的感悟,于是便自暴自弃,不再期望自己有多大作为,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虽然我们自身能力有限,而且也不可能重新回到学校上学,但可以去读书。一个语文教师,虽然不能藏书万卷,但是没有一定的藏书却说明了对知识的忽略。读书不多,综合素质必然低下。庾信曰:“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没有艺术细胞,没有相当的修养,何出此言?我们教师,怎样游刃有余地教学生学习语文?

二、破臼除窠,教学灵活多变

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创建新的课程编排体系、体例,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教育活动。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学大纲,教科书早已落后于时代,滞后于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情商和非智力因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不能满足开展研究性学习所需的各项活动要求。而且,现用教材一种模式、一种规格、一种要求,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这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空间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单纯为学习而习,为知识而学习,从而形成了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式,出现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综合素质差的想象,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必须建立科学、规范、适用、多层面的课程编排体系,打破旧有的“一纲一本”的垄断式运行机制,施行“多纲多本”。体现以人为本,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材新体系,增加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所需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智力潜能及情感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得到充分地启迪和开发。将快乐教育、成功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内,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内容。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

文学自古就是人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实际需要,与社会契合,目的明确,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方面的疑惑,提升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激励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使之具有一往无前的勇气,百折不挠的精神,善始善终的品质,甚至于移风易俗的志向。还要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让他们具备敏锐的思维、良好的修养,强大的能力,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平时带领学生深入社会之中,热情主动地参与,通过思索省悟,在实践中将知识熟练运用,富有创造精神,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大文字智慧与思想道德的培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知机识变,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素质,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的价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语文的特点,让学生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益处。

(责编 张景贤)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性素质读书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我爱读书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我们一起读书吧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