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热点”让“学讲”模式鲜嫩欲滴

2014-09-16 03:16张博学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土葬新文化运动棺材

张博学

实践案例:

课题名称:学新文化运动分析“砸棺材,反土葬”的合理性

实验班级:高一(7)全体学生

第一步:捕捉“热点”

学讲计划提倡“以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的学习方式”。安徽移风易俗“砸棺材,反土葬”策划成为此阶段的时事热点。各大媒体关于“砸棺材,反土葬”的争论众说纷纭。

第二步:追求教学内容与“热点”的结合——寻找契合点

本案例,力求“新文化运动”包含的民主、 科学与“砸棺材,反土葬”事件中不顾文化传统和民间感受紧密结合。提出如何认识“砸棺材,反土葬”?评价“砸棺材,反土葬”的辩论课题,探寻“学讲”模式下新文化运动的现实意义。

选择高一(7)作为本案例的“学讲”实验班,放手让学生去搜集与思考。

第三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体实践

1、采撷热点,取其精华——课前准备

“学讲”计划有利于突破课本与传统,在新情景中展现“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意义”,调动学生“做、讲、练、教”积极性。从汗牛充栋的“砸棺材”视频中选中精华。在新情景中体味事件,回味真实社会,叙述切身感受,百看不厌,学讲计划中的“做功”实现了。

2、创设新情景,“学讲”在变化中寻找生机——成果展示

①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内容、过程、评价等教学内容都是学生自学自讲,这节课选择高一(7)课代表张恒主讲,8个小组将课文分成8块点评,如4个组评教学内容,3个组整合作业,1个组整体评价。

这种以学生为主导,全体参与的学讲模式得到学生拥护。约15分钟后,改变为焦点问题的激烈辩论。

②焦点问题通过激烈辩论解决。学生自愿分成8个小组,以“砸棺材,反土葬”是否符合民意?分为正反方两个方阵,各组选拔2个主力辩手,其它都是自由人,见缝插针,分四个层次。如移风易俗的重要性与强制“砸棺材”背离国情;火化的进步性与强制火化是泯灭人性等等。全班学生勇于和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自由辩论是课堂的高潮,迥然相异的观点激烈交锋。此过程约15分钟,基本解决学生的诸多疑问,真理越辩越明。

③教学成果检验。学生自编学案,自编练习,当堂检测,反馈与反思,纠正教学漏洞。检验学生“做、讲、练、教”四功有效途径之一。

④课堂点评一针见血。鼓励为主,台上一分钟,台下许多功,敢于走上讲台展示自我已经算成功了。

3、“学讲”引进课堂,教师不是旁观者--课堂点评

摒弃偏激观点,实事求是地评价得失。如“砸棺材、反土葬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关系”。从党的“二为方针”出发,循序渐进地阐释,结合清朝的“文字狱”与“闭关锁国”钳制人们思想,遏制文化发展,社会“万马齐喑”,哪还会有文化繁荣!这些都是学生阅历所不能看到的历史,需要启发与引导。

第四步:案例反思

1、课件制作要短而小

通过“学讲”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表达、认知、分析综合能力,还提供一个相互借鉴与吸收他人的长处或避免某人的某种偏激认识的反思机会。

2、评价与激励相得益彰

这种通过采撷“热点”让“僵化”的课本通过“学讲”模式鲜嫩欲滴.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既锻炼能力,又不离开教学的主题,“学讲”的生命与价值得到展现。

学生们通过讲课、听课、评课,相互借鉴与交流;加上教师的当堂评比、公布优秀选手、及时发放奖状,虽只是一纸,但对成长中的孩子们却是莫大地鼓舞。

现代生活,开放透明,“时鲜”资料丰富,让时事“热点”与课本知识融合,让历史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讲”模式下的历史知识如荔枝、如樱桃,光鲜可口,鲜嫩欲滴,学生“食之有味,爱不释手”!

以上只是一个教学案例的教学心得,要继续深耕学讲沃土,才能发掘深埋的宝藏,学讲探索还在进行中。

【作者单位:徐州36中 江苏】endprint

猜你喜欢
土葬新文化运动棺材
楚怡学校与湖南新文化运动
“官财”的故事
SOLO理论指导下的听评课——以《新文化运动》观课为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探讨——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观察
山西晋南农村地区土葬礼俗制度的法文化思考
Passage Six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裸体模特之争与文化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