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梅英
本人有机会参加了2013年山西省理科综合中化学科的阅卷工作。期间我也听取了一些专家对今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解读。同时,我也有自己在阅卷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笔者现主要以化学试卷的评阅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一、2013年高考化学试卷的特点(以A卷为例)
1.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第7题中涉及碘的摄取知识;第10题中银器的处理;第27题的原电池;第37题的半导体等。这些都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2.突出化学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例如,第7题中的侯氏制碱法,如何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第8题合成玫瑰香油的原料;第27题的工艺流程;第28题铝土矿制取氧化铝的工艺流程;二甲醚的合成原理;第38题医药工业等。这些都反映了化学在生产生活领域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3.突出实验的真实性。例如,第13题和第26题。
4.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8、9、10、11、27题等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盐类的水解,原电池原理;第28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热化学反应等主干知识。
5.突出了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27题考查了化合价、离子方程式、化学式等各种化学用语。
6.突出了基本能力的考查。如第13、26题考查实验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第27题考查读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二、结合评分标准,分析学生的失分原因
1.书写不规范。规范书写、规范表达应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但是通过阅卷,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失误,真的很可惜,主要表现在主观题上,如第26题中的“防止暴沸”写成错别字的有“爆”“瀑”“废”等,但有错别字不给分。电子的表示符号“e-”写成“e”不给分;计算结果不写单位,不给分;第37题中电子所处能层的表示“M”不能写成“m”;“SP3”写成“SP3”不给分,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丢分很可惜。
2.化学方程式书写失分。2013年高考化学卷中有关直接考查方程式书写的有第27题的(2)(3)(4)(5),第28题的(1)(3)等,分值达11分。对于方程式的评分标准一般都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写正确给1分,系数正确给1分,连接符号写成“=”“→”给分,但若写成“—”扣1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求:反应物生和成物均正确、系数正确,△H的正负号、数值,单位、各物质标明状态,全部正确才能给分,其中有一项不正确都不给分。所以有好多学生不注意细节,把“=”写成“—”,或者是把离子方程式写成了化学方程式等而失分。
3.主观简答题回答得不全面。例如,第28题: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H2、CO和少量的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i)CO(g)+2H2(g)=CH3OH(g)
△H1=-90.1kJ·mol-1
(ii)CO2(g)+3H2(g)=CH3OH(g)+H2O(g)
△H2=-49.0kJ·mol-1
水煤气变换反应:
(iii)CO(g)+H2O(g)=CO2(g)+H2(g)
△H3=-41.1kJ·mol-1
二甲醚合成反应:
(iv)2CH3OH(g)=CH3OCH3(g)+H2O(g)
△H4=-24.5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AL2O3是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2O3的主要工艺流程是
(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2)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iv)对于CO转化率的影响 。
(3)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另一产物为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增加压强对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的影响 。
第(2)题的关键是领悟,知道“分析”的含义:即要有原因、要有过程、有结论。正确答案应为:消耗甲醇,促进甲醇合成反应(i)平衡右移,CO转化率增大(1分);生成H2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iii)消耗部分CO(1分)。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回答前半部分,而丢失后面的1分。
第(3)题要求还是“分析”。正确回答应是:该反应分子数减少,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1分);压强升高,使CO和H2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加快(1分)。
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没有分析原因或者过程只回答结果。第二,本题讨论的是升压对该反应的影响,而不是直接问升压平衡会如何移动。但根据我们已学知识,都应该知道,对于反应前后全体分子数不同等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仅会影响平衡的移动,同时也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学生在回答时却往往只答其中之一,而丢弃了另一部分,从而失去了一半的分。这反映出我们的学生读题能力较差,语文素养较低。
第37题: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所示,简要分析和解释下列有关事实。
(1)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是 。
(2)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原因是 。
学生由于语文素养较低,读不懂题,不会解读题目中所呈现的信息,特别对于表格数据、图表曲线等。本题表中提供了几种共价键的键能,而题目问题是为什么硅烷的种类没有烷烃多。而硅烷中就是Si-Si键和Si-H键,烷烃中是C-C键和C-H键,那么结合题目信息就直接对比Si-Si键能小于C-C键能(1分)Si-H键能小于C-H键能(1分)来比较就可以了,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比较了Si-Si和C-C或者是Si-H和C-H因而丢一半分。这种情况在第(2)题表现尤为突出。本题提供的信息是SiH4稳定性小于CH4,更易形成氧化物的原因是什么。
解读信息可以理解为:为什么C易形成氢化物,而Si为什么易形成氧化物,那当然要分别比较它们的氢化物和氧化物中的各种键的键能大小了。即C-H键键能大于C-O键(1分)。而Si-H键键能小于Si-O键(1分),但一些学生也只比较了其中一半而丢失另一半分数。
三、教学建议
1.结合学生的失分情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如何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尽量不失分地呈现在试卷上。
2.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落实基本知识;以学科特色为起点,拓宽学生的视野;以能力提高为动力,不应再搞“题海”战术,而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目的,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与学生共同进步。
3.建议一线教师有机会评一评高考卷,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好的指导性。
(责编 田彩霞)
本人有机会参加了2013年山西省理科综合中化学科的阅卷工作。期间我也听取了一些专家对今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解读。同时,我也有自己在阅卷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笔者现主要以化学试卷的评阅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一、2013年高考化学试卷的特点(以A卷为例)
1.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第7题中涉及碘的摄取知识;第10题中银器的处理;第27题的原电池;第37题的半导体等。这些都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2.突出化学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例如,第7题中的侯氏制碱法,如何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第8题合成玫瑰香油的原料;第27题的工艺流程;第28题铝土矿制取氧化铝的工艺流程;二甲醚的合成原理;第38题医药工业等。这些都反映了化学在生产生活领域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3.突出实验的真实性。例如,第13题和第26题。
4.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8、9、10、11、27题等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盐类的水解,原电池原理;第28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热化学反应等主干知识。
5.突出了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27题考查了化合价、离子方程式、化学式等各种化学用语。
6.突出了基本能力的考查。如第13、26题考查实验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第27题考查读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二、结合评分标准,分析学生的失分原因
1.书写不规范。规范书写、规范表达应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但是通过阅卷,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失误,真的很可惜,主要表现在主观题上,如第26题中的“防止暴沸”写成错别字的有“爆”“瀑”“废”等,但有错别字不给分。电子的表示符号“e-”写成“e”不给分;计算结果不写单位,不给分;第37题中电子所处能层的表示“M”不能写成“m”;“SP3”写成“SP3”不给分,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丢分很可惜。
2.化学方程式书写失分。2013年高考化学卷中有关直接考查方程式书写的有第27题的(2)(3)(4)(5),第28题的(1)(3)等,分值达11分。对于方程式的评分标准一般都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写正确给1分,系数正确给1分,连接符号写成“=”“→”给分,但若写成“—”扣1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求:反应物生和成物均正确、系数正确,△H的正负号、数值,单位、各物质标明状态,全部正确才能给分,其中有一项不正确都不给分。所以有好多学生不注意细节,把“=”写成“—”,或者是把离子方程式写成了化学方程式等而失分。
3.主观简答题回答得不全面。例如,第28题: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H2、CO和少量的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i)CO(g)+2H2(g)=CH3OH(g)
△H1=-90.1kJ·mol-1
(ii)CO2(g)+3H2(g)=CH3OH(g)+H2O(g)
△H2=-49.0kJ·mol-1
水煤气变换反应:
(iii)CO(g)+H2O(g)=CO2(g)+H2(g)
△H3=-41.1kJ·mol-1
二甲醚合成反应:
(iv)2CH3OH(g)=CH3OCH3(g)+H2O(g)
△H4=-24.5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AL2O3是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2O3的主要工艺流程是
(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2)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iv)对于CO转化率的影响 。
(3)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另一产物为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增加压强对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的影响 。
第(2)题的关键是领悟,知道“分析”的含义:即要有原因、要有过程、有结论。正确答案应为:消耗甲醇,促进甲醇合成反应(i)平衡右移,CO转化率增大(1分);生成H2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iii)消耗部分CO(1分)。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回答前半部分,而丢失后面的1分。
第(3)题要求还是“分析”。正确回答应是:该反应分子数减少,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1分);压强升高,使CO和H2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加快(1分)。
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没有分析原因或者过程只回答结果。第二,本题讨论的是升压对该反应的影响,而不是直接问升压平衡会如何移动。但根据我们已学知识,都应该知道,对于反应前后全体分子数不同等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仅会影响平衡的移动,同时也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学生在回答时却往往只答其中之一,而丢弃了另一部分,从而失去了一半的分。这反映出我们的学生读题能力较差,语文素养较低。
第37题: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所示,简要分析和解释下列有关事实。
(1)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是 。
(2)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原因是 。
学生由于语文素养较低,读不懂题,不会解读题目中所呈现的信息,特别对于表格数据、图表曲线等。本题表中提供了几种共价键的键能,而题目问题是为什么硅烷的种类没有烷烃多。而硅烷中就是Si-Si键和Si-H键,烷烃中是C-C键和C-H键,那么结合题目信息就直接对比Si-Si键能小于C-C键能(1分)Si-H键能小于C-H键能(1分)来比较就可以了,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比较了Si-Si和C-C或者是Si-H和C-H因而丢一半分。这种情况在第(2)题表现尤为突出。本题提供的信息是SiH4稳定性小于CH4,更易形成氧化物的原因是什么。
解读信息可以理解为:为什么C易形成氢化物,而Si为什么易形成氧化物,那当然要分别比较它们的氢化物和氧化物中的各种键的键能大小了。即C-H键键能大于C-O键(1分)。而Si-H键键能小于Si-O键(1分),但一些学生也只比较了其中一半而丢失另一半分数。
三、教学建议
1.结合学生的失分情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如何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尽量不失分地呈现在试卷上。
2.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落实基本知识;以学科特色为起点,拓宽学生的视野;以能力提高为动力,不应再搞“题海”战术,而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目的,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与学生共同进步。
3.建议一线教师有机会评一评高考卷,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好的指导性。
(责编 田彩霞)
本人有机会参加了2013年山西省理科综合中化学科的阅卷工作。期间我也听取了一些专家对今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和解读。同时,我也有自己在阅卷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笔者现主要以化学试卷的评阅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一、2013年高考化学试卷的特点(以A卷为例)
1.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第7题中涉及碘的摄取知识;第10题中银器的处理;第27题的原电池;第37题的半导体等。这些都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好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2.突出化学与工业生产的联系。例如,第7题中的侯氏制碱法,如何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第8题合成玫瑰香油的原料;第27题的工艺流程;第28题铝土矿制取氧化铝的工艺流程;二甲醚的合成原理;第38题医药工业等。这些都反映了化学在生产生活领域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3.突出实验的真实性。例如,第13题和第26题。
4.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如第8、9、10、11、27题等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盐类的水解,原电池原理;第28题考查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及热化学反应等主干知识。
5.突出了基本技能的考查。如第27题考查了化合价、离子方程式、化学式等各种化学用语。
6.突出了基本能力的考查。如第13、26题考查实验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第27题考查读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等。
二、结合评分标准,分析学生的失分原因
1.书写不规范。规范书写、规范表达应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表现。但是通过阅卷,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这方面失误,真的很可惜,主要表现在主观题上,如第26题中的“防止暴沸”写成错别字的有“爆”“瀑”“废”等,但有错别字不给分。电子的表示符号“e-”写成“e”不给分;计算结果不写单位,不给分;第37题中电子所处能层的表示“M”不能写成“m”;“SP3”写成“SP3”不给分,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丢分很可惜。
2.化学方程式书写失分。2013年高考化学卷中有关直接考查方程式书写的有第27题的(2)(3)(4)(5),第28题的(1)(3)等,分值达11分。对于方程式的评分标准一般都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写正确给1分,系数正确给1分,连接符号写成“=”“→”给分,但若写成“—”扣1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求:反应物生和成物均正确、系数正确,△H的正负号、数值,单位、各物质标明状态,全部正确才能给分,其中有一项不正确都不给分。所以有好多学生不注意细节,把“=”写成“—”,或者是把离子方程式写成了化学方程式等而失分。
3.主观简答题回答得不全面。例如,第28题: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H2、CO和少量的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i)CO(g)+2H2(g)=CH3OH(g)
△H1=-90.1kJ·mol-1
(ii)CO2(g)+3H2(g)=CH3OH(g)+H2O(g)
△H2=-49.0kJ·mol-1
水煤气变换反应:
(iii)CO(g)+H2O(g)=CO2(g)+H2(g)
△H3=-41.1kJ·mol-1
二甲醚合成反应:
(iv)2CH3OH(g)=CH3OCH3(g)+H2O(g)
△H4=-24.5kJ·mol-1
回答下列问题:
(1)AL2O3是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2O3的主要工艺流程是
(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2)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iv)对于CO转化率的影响 。
(3)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另一产物为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增加压强对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的影响 。
第(2)题的关键是领悟,知道“分析”的含义:即要有原因、要有过程、有结论。正确答案应为:消耗甲醇,促进甲醇合成反应(i)平衡右移,CO转化率增大(1分);生成H2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iii)消耗部分CO(1分)。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回答前半部分,而丢失后面的1分。
第(3)题要求还是“分析”。正确回答应是:该反应分子数减少,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1分);压强升高,使CO和H2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加快(1分)。
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一,没有分析原因或者过程只回答结果。第二,本题讨论的是升压对该反应的影响,而不是直接问升压平衡会如何移动。但根据我们已学知识,都应该知道,对于反应前后全体分子数不同等的反应,改变压强不仅会影响平衡的移动,同时也会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学生在回答时却往往只答其中之一,而丢弃了另一部分,从而失去了一半的分。这反映出我们的学生读题能力较差,语文素养较低。
第37题: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所示,简要分析和解释下列有关事实。
(1)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是 。
(2)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原因是 。
学生由于语文素养较低,读不懂题,不会解读题目中所呈现的信息,特别对于表格数据、图表曲线等。本题表中提供了几种共价键的键能,而题目问题是为什么硅烷的种类没有烷烃多。而硅烷中就是Si-Si键和Si-H键,烷烃中是C-C键和C-H键,那么结合题目信息就直接对比Si-Si键能小于C-C键能(1分)Si-H键能小于C-H键能(1分)来比较就可以了,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比较了Si-Si和C-C或者是Si-H和C-H因而丢一半分。这种情况在第(2)题表现尤为突出。本题提供的信息是SiH4稳定性小于CH4,更易形成氧化物的原因是什么。
解读信息可以理解为:为什么C易形成氢化物,而Si为什么易形成氧化物,那当然要分别比较它们的氢化物和氧化物中的各种键的键能大小了。即C-H键键能大于C-O键(1分)。而Si-H键键能小于Si-O键(1分),但一些学生也只比较了其中一半而丢失另一半分数。
三、教学建议
1.结合学生的失分情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如何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尽量不失分地呈现在试卷上。
2.以“教学大纲”为标准,落实基本知识;以学科特色为起点,拓宽学生的视野;以能力提高为动力,不应再搞“题海”战术,而是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目的,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与学生共同进步。
3.建议一线教师有机会评一评高考卷,对自己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好的指导性。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