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神髓》文学理论对日本小说文体的影响评析

2014-09-16 01:46:50
山花 2014年10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文体文学

坪内逍遥在明治初期出版的《小说神髓》中所概括的文学理论对日本近现代小说的兴盛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具体文学价值为:该理论将小说的文体地位从低俗层次提升到艺术高度,并将小说体裁置于文学的中心地位,彻底否定了旧时代对小说的偏见;打破了旧有文学劝善惩恶观念的束缚,提倡近代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法,为近现代小说拓宽了无限发展空间。

作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小说神髓》对日本近现代小说理论创建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明治初期,翻译小说和政治小说的出现,给日本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种与旧文学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文学理念。但是,翻译小说毕竟是外来的文学,政治小说作家写作的真正目的是表达政治理想,而非体现文学本身。那么,新时代下的小说文学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日本小说文学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明治初期,虽然曾经出现过一些启蒙性的文学理论,如明治初期西周的《知说》、菊地大麓的《修辞和文章润饰》、中江笃介的《美术真说》以及《美学》等,但是这些著作仅仅是针对西方文学理论的翻译介绍,对日本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指导意义。在这种时代的迷惘中,日本近代史上的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坪内逍遥(1859—1935),在1885—1886年撰写了文学评论《小说神髓》,为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我国,《小说神髓》这部著作1991年由北京大学教授刘振瀛先生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如何评价该部著作,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将其置于日本文学史的长河中从文学史演绎脉络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评论是最恰当的。从这一历史角度来看,《小说神髓》最伟大的功绩在于:1.该著作成功地将小说文体的社会地位从一个低俗层次一下子提升到一个受人尊敬的艺术美学领域,并将小说置于文学的中心地位;2.该著作打破旧有戏作文学的劝善惩恶观念的束缚,提倡近代意义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法,为近现代小说拓宽了无限发展空间。以下是笔者对这一观点的具体展开与论证。

在东方汉文化圈中,“小说”这一词语最早出现在我国《庄子·外物》一书中:“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当然,据历史考证,该文中的“小说”概念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而是与“大达”相对立的一种细微琐屑的言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小说”这一词语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无法登上大雅之堂,为正统经典所排斥、鄙视。

正是由于这一缘由,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可以说一直到近现代之前,小说文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处于边缘地位,而居于正宗地位的中心文体一直是诗文。作为一种文体,社会赋予小说的代表性评价是:“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

古代,由于东亚文化的相通性,对小说文体地位的这种负面评价同时出现在中日两国文学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近代之前的日本江户年代,文学基本分为两类:“雅文学”和“戏作文学”。

即使进入明治维新时代,尽管戏作文学在表现内容上体现了一些新时代气息,也非常受社会大众阶层的欢迎,例如《西洋道中膝栗毛》、《安愚乐锅》等作品,但是无论是作品还是作家本人,当时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这是因为,自江户以来,“执笔小说非君子所为”[1]这一观点一直占据社会的主流。

正是在这种传统观念影响下,明治初期即1885年,当从东京大学毕业的坪内逍遥发表小说《当代书生气质》时,世人感到无比震惊:身为上流社会精英,怎么竟然写起小说来!

不过,从历史演绎角度来看,任何理念都会随历史变化而变化。明治维新开始不久,受西方文学理念影响,小说创作也被视为社会改革的一支主要力量,其文体地位得到巨大提升,并很快取代诗歌成为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主流文体。

至此,人们不禁会问:日本小说文体地位发生如此巨变的成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日本小说文体地位的提升原因,虽然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坪内逍遥在1885—1886年出版的文学评论《小说神髓》中所阐述的近代小说理论对小说文体地位这一历史巨变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

坪内逍遥在明治初期就将小说定位为“艺术”,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创新,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属于一种远见卓识。这是因为,即使在当时小说兴盛的英国, 小说的文体地位也还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完全肯定。例如1884年英国小说家兼历史学家贝赞特的《小说的艺术》和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的艺术》在对待小说的看法上就观点相左。由此可见,坪内逍遥的“小说是艺术”观点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创新性。

不仅如此,还需要指出的是,《小说神髓》不仅彻底否定了小说文学的旧有观念,明确地将小说文体从低俗层次(妇幼的解闷工具)提升到艺术的高度,而且还将小说文体置于文学的主流地位。

坪内逍遥认为,小说“具有取代诗歌并在艺术领域中大放异彩的优点。——唯有小说艺术,将来是大可嘱望的”[2]。

这一大胆主张与推断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是因为,19世纪中叶以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在文学领域,诗文一直是文学的中心文体,居于正统地位。而小说则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贬黜,人们认为它所涉及的是琐碎小事,无关紧要,甚至荒诞不经。例如在中国,即使是中国小说最繁荣的明清时期,涌现出无数经典之作,如明代四大奇书、“三言二拍”以及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小说已经成为庶民百姓的大众读物,但是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其地位依然不高,依然处于不登大雅之堂之列,边缘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在正统文人那里,小说只能是“小道”、“末技”。这一切正如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所说:“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决不能称为文学家。”[3]

同样在日本的江户时期,尽管小说创作也呈现出繁荣景象,成为庶民文化的代表,但是却没有被视为上层主流文化,更不是主流文化理念上的文学领域的中心文体。明治初期,在普通大众眼中,所谓文学指的是汉文及和歌,而戏作文学则一概被纳入低级趣味的行列。例如当时积极主张文明西化的中村敬宇认为小说具有玷污品行、败坏闺门、贻害弟子等几害,呼吁应立即取缔小说的创作与出版等。

正因为如此,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中的近代小说文学理论的阐述,为近现代日本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广阔空间。

在创建崭新文学理论的同时,坪内逍遥还依据自己所提出的近代小说理论进行小说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当代书生气质》。同此部作品的内容相比,该小说的创作行为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社会意义更大。身为东京大学毕业的受人尊敬的社会精英,怎么竟写起小说来!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坪内逍遥执笔创作小说,在让人震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人对小说的看法,对当时的其他小说作者整体是一种鼓舞。作为小说,这部长篇小说的文学影响也许并不大,但是社会精英从事小说创作事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巨大社会意义是无法否认的。该类事件对日本近代小说文体地位的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坪内逍遥的影响下,小说创作者得到了世人的尊重,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更多的优秀人才得以投身文学创作,优秀小说作品不断问世,极大地繁荣了日本近代文学。二叶亭四迷就是接受坪内逍遥理论的启发和影响而走上创作道路的。

对于这一历史变革,日本近代作家内田鲁庵在《昨日今日》中是这样描述的:“天下的青年发现一个明媚的新世界并猛然觉醒一齐奔向这一新文学。山田美妙、尾崎红叶等立志投身文学,其动机萌发皆可归因于坪内逍遥的振臂一呼。”[4]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历史因素,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小说神髓》被誉为日本文学的“破晓的晨钟”[5]。

可以说,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中所阐述的近代文学理论,消除了当时日本社会中对小说的偏见和对小说家的歧视,极大地提升了小说文体在文学中的地位。

《小说神髓》文学理论对小说创作手法的影响分析

坪内逍遥认为,倡导劝善惩恶的戏作小说作者因为不了解此种旧式小说在文学样式进化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所以其作品令人感到可笑。基于这一理念,他从进化论角度出发,阐述了这样的观点:

寓言故事被随后兴起的寓意小说所取代,而寓意小说也将被新兴起的现代小说样式取代。所以源于寓言故事的劝善惩恶小说被淘汰的命运早已成定局,这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的结果。

现在,“戏作文学”之所以泛滥于社会,主要原因就是该类文学作者缺乏对文学历史发展规律的认知。这一现象既说明这些缺少见识的作者视野狭窄、目光短浅,也说明其保守闭塞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所以现在戏作文学早就应该属于被淘汰之列。

因此,坪内逍遥在进化论的理论指导下,引入当时流行的西方写实主义小说创作手法,认为只有仿写现实的小说才是最进化、最优秀的小说,进而在日本文学界提倡写实主义。

坪内逍遥将道德观念、功利主义从文学艺术殿堂中排除,否定了江户旧文学戏作小说的劝善惩恶主义,提倡小说应当从封建文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如上所引,他指出,对人情、世态的真实写实是小说创作的根本目的,小说主要内容应当真实描写现实生活,从而确立以“真实”为唯一文学理念的写实主义文学观。基于这一观念,坪内逍遥认为小说的主旨应当是描写人情世态,而小说家的职责则是描写出这些千姿百态的人情。

正是由于这种客观写实的小说观,坪内逍遥认为戏作小说的深层里还是根深蒂固的劝善惩恶文学观念,在这种旧思维的支配下, 戏作者已经失去了自我的主体性和描写的客观性,曲解了人情世态,失去创新性而远远落后于时代,所以戏作小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日本小说。

《小说神髓》强调西洋近代文学的写作技巧——写实主义,提倡小说应该采用如实描写现实的写实主义创作方法,这对确定明治以后小说的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同时,他还提出,今后的文学创作应当以反映心理活动为主,在小说创作上导入心理学法则,以此来弥补戏作小说和政治小说的缺陷。

提出着重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新的写作理论,虽然是根据本居宣长在《玉小栉》等书中阐述的文学理论写出来的,但总的说来,他要求把写实主义当作描写现代社会、描写在这个社会中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学创作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坪内逍遥的这些小说创作理论,打破了旧有观念对文学发展的束缚,使小说独立于意识形态而健康发展,为日本文学的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可以说,此后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自然主义以及私小说文学都深受《小说神髓》这一理论的影响。

结 语

在明治维新初期,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所体现出来的这种崭新文学理论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它全面提升了小说文体的社会地位,将小说定位于文学的中心文体,为小说创作形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可能性。这正是坪内逍遥的文学评论《小说神髓》中的文学理论所体现的重大历史意义。《小说神髓》的问世,是日本文学走上近代化的起点和标志,因此该著作被誉为“破晓的晨钟”是当之无愧的。

[1]ドナルド·キーン.日本文学の歴史10近代·現代篇[M].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1995:129.

[2]坪内逍遥.明治文学全集16坪内逍遥[M].日本東京:筑摩書房,1969:8.

[3]鲁迅等.创作的经验[M].上海:天马书店,1933:1.

[4]関良一.現代日本文学の世界[M].日本東京:小峯書店,1968:62.

[5]三好行雄,竹盛天雄.近代文学Ⅰ[M].日本東京:有斐閣,1977:171.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文体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2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中国修辞(2015年0期)2015-02-01 07:07:14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