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平定其他政治力量统一全国之后,唐代进入了迅速的发展壮大阶段,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同一时期世界上少有的规模。纵观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唐代的盛世景象及强大的国力是首屈一指的,唐代的文学更是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在诸多文学样式中,诗歌脱颖而出,发展的繁荣程度可谓空前绝后,无论是诗歌的数量还是诗人的数量,都远远超过以往各朝代,甚至是前朝的总和,成为唐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同时也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发展重要的里程碑,其影响不仅波及当时世界上诸多国家,而且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其风韵,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唐诗的发展兼收并蓄,前代的文学思想为唐诗指引了方向,充足的社会人文条件及开放的文化环境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土壤,伟大的诗人层出不穷,诸多因素推动唐代诗歌整体向前发展。唐代诗歌在六朝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础上,总结前人创作经验,取众家之所长,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及优势,发展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唐代文学的发展从分期上看可分为前、后两期,承上启下成为文学发展的过渡带,前期顺承魏晋南北朝文学,后期引导两宋文学发展。而唐诗的发展又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及代表诗人,这些诗人及其创作构成了唐代诗歌的整体风貌,写下了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不朽篇章。
唐王朝建立之后,短时期内就将经济从王朝更替的衰败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地发展经济,国力的逐渐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政治上为巩固李唐王朝的稳定,实行了一系列的新制度,如在选拔官员制度上废除了魏晋时期沿袭下来的九品中正制,转而实行科举取士。加大力度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一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人们的反抗情绪[1]。另一方面加强生产发展,土地实行均田制,赋役制度采取租庸调制。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大型的商业城市。在人民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下,文学拥有了发展的空间,整个唐代在“安史之乱”以前都称得上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上升时期,统治者对国家的统治合理且顺应民心,从杜甫对唐朝盛世的描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国力的强大,人民生活的富庶,经济的大繁荣和边塞战事的稳定为文化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环境。而唐代又是一个繁荣及动荡都经历的时代,文人经过前后两期的过渡阶段心中不免慨叹,因此社会时局也增添了唐诗的主题和写作素材,从另一角度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在外交方面,唐代的政治开明使不少异域文化相继传入,且始终保持与亚洲各国进行经济、商业、文化的频繁交流。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唐诗的创作主要受引入的宗教和艺术影响较大,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本是由西域引入的乐器,可以说《琵琶行》是中外文化交流后的作品。在国内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唐代以前,国家一直是分裂多于统一,因此各个地域间出现了不同的地缘文化,这些差异给文化交流造成阻碍,同时也限制了诗歌的发展,局限了诗歌的题材和风格变化。而与前朝相比,唐代的疆域版图扩大,国家统一,诗人大多有去各地游历的经历,因此写作风格集众家之所长,与前代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
尽管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盛世王朝,但中国古代各朝中经济繁荣的也并非只有唐代一个,因此将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归结为经济繁荣是不正确的。经济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前提,但文化政策和开放的文化环境才是唐诗发展的土壤,与其他朝代不同的一点是唐代民风平等自然,男女较为平等,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有较高的地位。因此诞生出一批杰出的女诗人,以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为代表。除此之外,唐代政治开明,在文化政策上也相对宽松,因此唐代文人与其他时期文人相比局限较少,思想活跃,言论较为自由,甚至一些鞭挞当朝统治者政事失误等言论也不必过度拘束。统治者对文学给予大力提倡,许多君主本身就是诗人,自唐太宗始,历代君主都十分喜爱诗赋创作,重视文化素养的培养。另外唐代君主大多数都十分重视招贤纳士,对贤德之才十分赞赏,设立国子监,下辖六学。且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实行“以诗赋取士”,统治者对诗赋的重视使全国“重文”现象蔚然成风。若要步入仕途,诗赋创作是最有效的敲门砖,科举制度的盛行使诗赋创作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甚至因诗赋得君主赏识可以免科举考试之劳,直接接受任用,李白就是典型的例子。科举取士使下层知识分子在仕途上崭露头角,对于文化的繁荣具有有利的推动作用。
唐代是当时最强大的封建国家,在不容忽视的大国地位的影响下,各国的文化相继传入,而唐代外交政策开放,因此吸纳了大批的优秀文化,唐代对儒、释、道三家思想采取积极的态度,对于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在宗教文化领域,我国自古以来受本土宗教——道教——的影响较大,包括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产生都与道教有直接的关系,李唐王朝与道家渊源颇深,因此到唐代道教及其思想在社会上尤为盛行,从李白的仙风道骨与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点。唐代受佛教的影响,文学上出现了“俗讲”和“变文”两种新文体,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发展造成的影响更加直接。唐代真正的纯儒很少,由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兼收并蓄共同发展,这一时期的诗人三种思想都有,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罢了。儒学给唐诗以动力,佛学给唐诗以心境,道教给唐诗以丰富的想象,三者共同影响唐代诗歌的发展。
唐代诗人思想的活跃为其诗作埋下伏笔,对于前代文学发展抱有推陈出新、批判继承的态度,如“初唐四杰”对于齐梁时期诗歌走形式主义路线给予批判与反对,唐代诗人对六朝时期发展的宫体诗的奢靡之风进行革新,将诗歌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局面。以陈子昂为首的一大批先进文人高举反齐梁文风的旗帜,主张继承汉魏时期的文学风骨,认为文学应摒弃浮艳奢靡的风气。唐代诗人研究诗的格律,宋之问、沈佺期等人以永明体为基础,将五、七言律体初步定型。可以说唐代文人进步的思想是推动唐诗走向鼎盛的最主要因素,这些诗人以积极的文学主张和有益的创作实践不断对诗歌创作思想进行革新,引领唐诗一步步突破传统模式的枷锁,既发扬了自己的诗歌创作风格,同时又将诗歌的发展领向新的高度,为后世的诗歌创作开辟新路。在得天独厚的社会背景之下,唐代诗人突破文学禁锢,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向陈腐诗风发起挑战,同时借鉴唐朝以前近两千年的创作经验,学习“建安文学”、六朝时期先进的诗作风格,从自我出发,不断革旧迎新,最终使唐诗向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初唐诗歌的发展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对唐代诗歌自身风格的探索过程,也是王朝间交替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诗歌创作前承魏晋南北朝之风,后继名声大噪的盛唐文学。由于唐代尾随南朝而来,在诗歌创作上难免受其牵制。隋朝的诗歌成就不高,仅隋炀帝个人的几篇诗作中略露明快之色,然而隋朝对文学要求不高,贵族文学也渐渐附庸风雅,骈体的隋文也逐渐没落于平庸,无足称道。唐代开国初期,值得一提的是虞世南的诗歌,清人评价其诗作“渐开唐风”,为后世的诗歌发展开辟了初路。然而初唐是诗歌从没落到繁盛的过渡期,受前朝诗风影响,难免在形式和题材上显示出拘谨狭隘之色,在诗歌语言上以华丽为主。贞观时期为初唐诗坛发展的主要时期,以李世民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诗歌创作,他们对南朝齐梁诗风持批判态度,然而并没有反对声辞韵律之美[2],这也为后来的律诗成熟埋下伏笔。受南朝风气影响,贞观时期诗风宫廷化加强,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形成了“上官体”的诗风,上官体重视诗的形式,主要特点是歌功颂德、绮错婉媚,对于写景和咏物有很高的成就,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却也未能跳出宫廷文学的狭隘牢笼。王绩是初唐诗人中诗风独特的一位,对于唐初的诗坛现象,王绩自拔于俗众,对仕途有远大抱负的他面对现实选择了隐退田园,形成了平淡恬然的隐逸诗风。此外,初唐末期诗人中还有一位独居一方,成就极高,即张若虚,在唐代诗歌前期做好铺垫之后,张若虚携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洋洋洒洒而来,以一首诗独胜群雄,在意境营造方面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为后世提供了成功的案例,随之为盛唐时代诗歌的到来做好准备。
盛唐时期是唐代诗歌发展的最高峰,这一时期唐王朝国力强盛,出现众多诗人,同时也出现许多诗歌派别。
首先是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是唐代所有诗人中受佛教思想影响最明显的一位,同时也是唐代著名的画家。早年王维与其他文人一样追求功名,所作诗歌如《使至塞上》,表现出豪迈气概和雄浑壮阔的意境,后期诗作极其具有特点,苏轼评论其诗画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其诗作中,能够感受到静怡明秀的意境,同时在感受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感受心灵的升华。在诗中感受诗人纵情山水的乐趣及纯美诗境[3]。孟浩然则是提倡以最少的笔墨,抒写最真实的田园山水风光。孟浩然的田园诗尽管少于山水诗,但其中悠然自得和自由安定的农家生活却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过故人庄》中对田家安逸自在的生活以及热情好客的待客态度的描写。尽管孟诗主题多与田家生活和山水自然风光相连,但并不能就此误认为其思想单薄、主题乏味。孟浩然和王维的诗作风格打破了前期单一的“诗言志”的创作思想,在诗歌美学艺术的创新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山水田园诗派同时出现的是边塞诗,以王翰、王昌龄、高适、岑参、崔颢等人为代表,他们大多到过边塞,切身感受过边塞的壮丽景色。十分热衷政治及功名,且十分自负,希望保家卫国并希望立下战功。诗歌风格普遍具有豪爽劲健的特征。高适、岑参两人诗风相近,并称“高岑”。除以上两大诗派的诗人外,最值得一提的是代表盛唐时期诗歌发展高峰的诗人李白,他是盛唐孕育出的天才诗人,以其狂傲自负的人格,豪迈潇洒的气度及浪漫且变幻莫测的诗风,使无数后来人为之倾倒。被称为“诗仙”,他的乐府诗及歌行体十分出众,诗歌注重抒情且气势磅礴,如代表作《蜀道难》,在写蜀道之难的同时,又表达出自己功业未就的苦闷。除乐府诗外,李白的七言绝句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与王昌龄的七言一道,成为唐代七言绝句诗人的代表。在其诗作中,李白常常将自己的想象作为诗的主题,且惯用夸张的手法,其势可吞吐山河,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盛唐另一位伟大诗人即“诗圣”杜甫,他与李白的诗风截然相反,杜甫是现实派的代表作家,生活在“安史之乱”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尝尽生活悲苦的杜甫,将当时的唐代社会现实表达得淋漓尽致,其诗作似是有意识的字锤句炼,讥讽社会的黑暗面,杜甫心系家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百感交集。杜甫的律诗有很高的成就,打破了格律的束缚。其诗作特点是沉郁顿挫,具有很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因此也被称为“诗史”。对后代的诗歌创作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唐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元化,流派分立现象明显,在盛唐的诗歌余韵笼罩下,诗歌风格开始另辟蹊径,呈现出另类的美感,以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等人为代表,认为诗歌应因时而作,韩愈、孟郊的诗歌创作逐渐成为一种诗派,被称为韩孟诗派,称诗歌创作主张不平则鸣,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李贺的艺术表现形式追求怪奇,诗歌语言奇特、想象怪异且诗歌意境幽森异样,因此李贺被称作“诗鬼”。中唐其他优秀的诗人还有刘禹锡、白居易等人,他们的诗歌创作特点各有千秋,大都有过被贬经历,诗歌主要表达个人心境,刘禹锡的诗作透露着哲人的智慧,在怀古咏史方面有巨大成就。
唐代诗歌至长庆时期逐渐低落,诗歌改革的锐气逐渐消失,诗歌创作走向平稳,典型的诗人有杜牧、贾岛、李商隐等人。杜牧可称为咏史诗的大家,其诗大多如其人,爽快、明丽、潇洒豪迈。典型的咏史怀古诗如《赤壁》,对古代遗迹发表慨叹,带有伤悼历史的情感。晚唐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人是李商隐,他关心国家命运,多作咏物诗和无题的爱情诗,诗意朦胧,以《锦瑟》、《马嵬》等诗为代表,具有凄婉艳丽的风格,其七律、七绝造诣较高,深婉清丽,注重抒情。尽管晚唐诗人诗作风格各有特色,但与盛唐诗人相比,已呈现低落趋势。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顶峰,是唐代社会整体风貌的集中表达,更是诗人毕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哪一种诗歌风格,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土壤,浪漫派浩浩如激流,激荡人心;边塞诗铿锵如战鼓,响彻旷野;山水田园诗醇醇如美酒,愈品愈香;现实派郁郁如羽声,凄切悲壮。在历史长河中,诗歌显然是极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唐代则赋予其更深的内涵,使唐诗成为盛世笼罩下的不朽篇章。
[1]李亚.唐人论唐诗研究[D].郑州大学,2004.
[2]王玉晶.唐诗中象征词语的文化意义及其成因探讨[D].长春理工大学,2008.
[3]刘芳.唐诗与原型[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