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亚 执导出一场青春狂欢

2014-09-15 16:14华南
中华儿女 2014年17期
关键词:总导演青奥会闭幕式

华南

由100多名青少年表演的令人震撼的“筑梦之塔”;可爱的9岁南京小姑娘俞佳一带着小伙伴们站在巨大的“平板电脑”上用手滑动“屏幕”,划出一幅幅青奥会期间定格的笑容和彩色照片;动感十足、激情绚烂的开闭幕式主题歌……在南京第二届青奥会期间,开闭幕式成为比赛进程、文化交流之外,又一大亮点。激情点燃青春,令观众直呼难忘。

开闭幕式总导演是中国著名编导陈维亚。作为北京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闭幕式执行总导演,他曾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工作履历表堪称“辉煌”。然而这次肩负“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任务毕竟与众不同,不仅因为南京是他的家乡,更重要的是,此次陈维亚的大手笔将点题“青春”,放眼未来。

“的确很辛苦,但是真的很快乐,很感动。此生难忘。”8月28日,江苏南京秦淮河畔,青奥会圣火虽然刚刚熄灭,青年的狂欢却仍在细雨中进行,望着灯光闪烁中那忘情欢唱的年轻脸庞、兴奋雀跃的青春身影,圆满完成任务的陈维亚疲惫中透着喜悦欣慰。

为青春制造一场狂欢

“青奥会是青年人的盛会,不仅有比赛,还有文化和友谊的交流,我们希望全世界青年人共聚一堂,共享圆梦的快乐。”陈维亚从理念入手,讲起他对青奥会的理解。在他看来,青奥会是青年人的盛会,最终选定用“圆梦”篇来完成整条线。

2005年,陈维亚曾作为十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在南京奥体中心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此后,他以副导演的身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又以总导演的身份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9年之后,他作为青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再回南京奥体中心。陈维亚坦言,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因为这次是青年的运动盛会,感觉很不一样。这是国家的重托,要办得成功,要办得精彩,对于我本人来说,这是国家和人民、南京的父老乡亲对我的高度信任,我觉得要把这种信任当成一种压力和动力,把青奥会的开闭幕式办得精炼又精彩。我们面对的对象就是15至18岁之间的青年。这个时期是这些年轻人最有想象力,最有活力,最敢于探索,最敢于面对未来的一个年龄段。所以运动会的开闭幕式里所有内容都得引领他,激励他,启发他才行,这就是创意的难点。怎么样通过开闭幕仪式、文艺表演让所有年轻人觉得我们就是当之无愧的年轻人,我们就是勇敢面向未来的年轻人,内容要特别仔细地选择,要积极的,要向上的,要具有时空距离感的内容才能选择进来。”

按照这一思路,陈维亚在开幕式演出中设置了“筑梦之塔”环节。当100多个青少年“拔地而起”,不断向上攀登,在空中用中国武术演绎“筑梦”主题时,观众震撼。除了时间跨度,陈维亚还要表现空间张力。“这些年轻人向空中‘生长,这是一个大胆试验,让观众感受到这就是梦实现的过程,这说明中华民族确定目标后,无论多么艰辛都要坚定地去实现梦想。我觉得整个青奥会,包括开闭幕式都渗透着一种精神,就是勇于面对未来的追梦的精神。我们当初去河南塔沟看空中筑梦表演的雏形,孩子们训练非常艰苦,但我们第一次看就感受到了这个节目一定会成功,一定会震撼所有观众。事实果然如此,‘筑梦之塔成为开幕式最令人难忘的环节之一。”

压力无处不在。“青奥会的开闭幕式,要操心的环节非常多,需要考虑的事情是一般人难以想象,因为开幕式只有一次,只在那一天,不能出错,更不能重来。我经常睡不踏实,不过只要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感觉自己充满了活力和干劲。”

2011年下半年,陈维亚团队接到竞标邀请时,开始完全不知道从何做起,“有几次集中在北京郊区创意,不夸张地说,一两天都大眼瞪小眼,一筹莫展。所幸在我们这个团队中99.9%都是年轻人,除了我。我一个人‘混在这些年轻人中间感觉很好,自己也变年轻了。而且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很敏锐地发现队伍里每个人身上、每种方案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不用说上100句,有时就半句话,我就能把它抓住,然后结合自己已有的想法,融会、变通、总结、提炼,形成一个新东西,更全面,更精彩。经常几个人的想法完全相左,但是你只要相信每一种思路里面都有合理性,你就能汲取。只热爱自己那一点点小点子,其他人的东西都排斥,只热衷于向别人灌输自己那一点点理念,是很愚蠢的,这样的人也当不了总导演。”

“青奥会最注重的是年轻人的交流与成长,他们要在这里收获友谊、感动、鼓励、快乐等正能量,而我们需要用一场精炼不失精彩,给人们心目中留下难忘记忆的开幕式,为这场青春筑梦行动营造一个盛大的启动仪式。”

为人生编织一个梦想

是一场盛宴,也宛如一个梦境。8月28日,在青奥会闭幕式上,一个青柠女孩滑动手机屏幕,圣火在手机屏幕上一点一点隐藏起来,青奥会主火炬也随之渐渐熄灭,青奥会会徽慢慢清晰。有多少欢笑,就有多少眷恋,唯有不灭的奥运精神之光,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畔照射到世界热爱青春、热爱运动的人们心中。

在闭幕式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陈维亚谈到闭幕式火炬熄灭的创意时讲道:“从闭幕式的序幕到熄火,我们都运用手机作为道具,这是导演组做出的决定。现在手机已经完全渗透到生活中,青奥会期间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的自拍行动。我们设计几个孩子一起面对圣火,由孩子滑动屏幕把圣火隐藏起来,想表达隐藏的圣火不仅在每一部手机里,也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这样的表达不仅出于陈维亚对青春时尚的敏锐把握,更代表他对青春的理解——为人生编织一个梦想。

1950年代出生的陈维亚,在动荡中度过了属于那一代人的青春。在陈维亚的记忆中,有一幕非常清晰:1969年12月27日,陈维亚跟着父母坐着小船从下关离开了南京这座生他养他的城市,被下放到泗洪。“灰黑色的天空与夜晚下的水面相接,水天一色,雪花漫天飘洒。记忆中充满的是那里的寒冷,每到冬天芦苇都没有了,雪茫茫一片。”那一年,他13岁。

在那座灰色小城中,陈维亚开始了自己艰苦磨砺、充满不安的青少年生活。所幸的是他从小喜欢文艺,让他在茫然中找到一抹亮色:“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看到舞台上、电影里的人表演,就跟着学。想学的多了,那时候南京就有小红花艺术团,羡慕啊!看见人家拉二胡,自己也弄一把,吵得全院子不安生……拉过京胡,吹过口琴,学过笛子,还拉过小提琴。”

于是,陈维亚在泗洪只生活不到一年,就去了安徽淮北市文工团,是煤矿文工团。从此走上文艺之路。

深谙梦想之于人生的重要,陈维亚将自己对青春的理解、对年轻一代的希冀,都作为开闭幕式的重要元素融入其中。这是两代人之间的对话,也是对青春共同的注解。

2011年12月,已经开始筹备青奥会开闭幕式的陈维亚,第一次带着主创团队中的重要成员专程从北京汇聚南京,并登上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他说:“小时候我家住游府西街,那时候我在二楼就能看到闪耀着银色光芒的紫金山天文台,它给我的儿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无限遐想。”

也正是这次参观拜访,给陈维亚及主创团队一个重要的青奥会开幕式创意,“这个创意代表着南京这个城市现在的精神气质,它是可以与世界对话的,它一直坚挺在我们的创意中。这是青春中国、青春南京的展现,通过开幕式,我们也想告诉广大青少年,你们的未来如此美好,美好的未来寄托在你们身上。”

按照国际奥组委规定,青奥会开幕式包括仪式部分时间不超过90分钟。除了开幕入场仪式50分钟外,表演环节只剩下大约40分钟,在40分钟里,陈维亚设计“四个第一”,第一次在大型广场表演中推出了100多人在空中舞蹈;第二个“第一”,则是由在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中挑选出的500名舞蹈学生创造的,“这种被称为是‘软雕塑的舞蹈,也是首次在大型广场表演中被应用。”此外,由南京多所中小学300-400名学生组成的合唱团,将在开幕式全程90分钟内站在一侧适时演唱,这种新颖的,大量运用的合唱方式,也是首次出现在这类场合,面向世界为青奥会的表演增光添彩。最后一个“第一”,是整个开幕式表演中,音乐是贯串的主线,而设置的段落中,也第一次运用了微型音乐剧的概念。

陈维亚说:“这四个第一,我们就是想要运用艺术的形式,特别准确、强烈和形象地表达青年人对于梦想的追求和情感。”为了展现青年人的这种风采,开幕式的表演者均为青少年,几乎没有明星艺人,包括会歌的演唱都不是特别大牌的演唱家。不过陈维亚也在开幕式安排了金秀贤、张杰、张靓颖和一位来自俄罗斯的歌手演唱主题歌《点亮未来》,又在闭幕式表演中邀请到平安、杨培安、吉克隽逸等13位歌手现场演唱。一定会有年轻人喜欢的歌手登场,“这就是一个青春的狂欢”。

作为开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对青奥会有独特理解:“在我看来,青奥会是一个筑梦的地方,来到青奥会,青年人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梦想,或者为成年后参加奥运会准备,或者为将来更精彩的人生准备……我们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迎接这些青年人的到来,为他们的梦想而努力。”

在闭幕式前两天,陈维亚在网络上发出倡议:建议闭幕式当晚,在正式表演结束后,所有运动员、志愿者以及观众们能走上舞台,尽情狂欢。“主舞台的灯光将不会关闭,我们希望能给现场的青年一个充分释放的环境,让他们尽兴,是我们最大的愿望。”

而今愿望实现。“最难忘的是当闭幕式雨水不断洒落的时候,场上的孩子们面对雨水,激情地欢呼歌唱,在空中飞舞,他们忘掉了一切,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绽放青春的最好时刻。我们当时在监视器里看到这些特写画面后特别感动。”

依旧雨夜,依旧遮不住青春的激扬与欢畅。

责任编辑 李菡丹

猜你喜欢
总导演青奥会闭幕式
冬残奥落幕
逸飞激光:当产业链上的“总导演”
小康微博互动
试论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史上最年轻:70后吕逸涛“掌勺”央视猴年春晚
闭幕式
南京青奥会掠影
世界华人协会主席一行点赞青奥会
青奥会少吸PM2.5让人五味杂陈
人火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