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在威尼斯

2014-09-15 17:08方振宁
东方艺术·大家 2014年7期
关键词:法式双年展威尼斯

方振宁:国际策展人,艺术和建筑评论家。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和设计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建筑设计艺术中心(ADA)策展与评论研究室教授。

自从2000年我第一次前往威尼斯,观看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来,今年已经是连续第八次前往,这期间有两次重大的变化:一是2012年我被聘请为中国馆的策展人策划的“原初”展;再就是今年,我受总策展人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邀请,参加绿园城堡国家馆展区中,OMA策划的位于中央展厅十五组建筑元素中, OMA工作坊:解读《营造法式》的部分,这也是一个在这次展览中普遍受到关注和赞扬的部分。

在前往威尼斯之前,我收到组委会发来的一封信函:

方振宁先生:

来信祝好,先前OMA成员Jeremy 和Nicolas已经告知您将和库哈斯一起参观。参加一个安排在官方媒体预展的前一天的威尼斯双年展的内部参观活动。一般媒体预展的时间是:4、5、6日。

下面我要通知您一些注意事项。

禁止:6月3日任何媒体形式,包括新闻、电影、视频、照片、文章、报告、评论都不得发表(网络,社会媒体),也不得广播。

这次参观将是与库哈斯一起观看这一大型展览的机会,也是一个获得更多时间来报道和记录这一展览的机会。

您可以从4日中午开始在网上发表东西,从5日可以开始在纸上发表。

因为安排的参观是下午3:30在中央展厅,我希望能下午3:15在绿地花园的入口(靠近Paradiso咖啡厅)见您,然后与媒体工作室人员一起进去。

期待与您相见。

Cristiana

由此可以看到关于威尼斯双年展内部观看的顺序,和对独家报道在时间上的严格控制。

6月3日在我到达威尼斯之后,入住酒店登记稍休息片刻,就前往预定的地点等待参加内部观览,先睹为快,我很快绕过其它展厅,直奔期待已久的OMA工作坊:解读《营造法式》的部分。由于在此之前,这一部分已经在去年秋天的深圳建筑双年展上预展,把这一部分扩充之后在威尼斯再现,还是有着异常的感觉,因为在威尼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际建筑双年展的舞台上,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业界精英。我们可以在这里获得可以信赖的国际性评价。

在威尼斯弘扬一部中国宋代的建筑经典《营造法式》的精华,这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有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来的首次。解读《营造法式》的部分首先是对这部经典的要点进行解读,西方观众是第一次形象的接触到从《营造法式》展开的有关中国木结构体系。为此,我专门撰写了“木构与智构:营造法式的模件体系与激浪派预制系统”一文,库哈斯在阅读之后,要求对最后一章的“10/模件体系与预制系统”加以补充,可见他尤其重视营造法式中蕴含的现代性问题,而这一部分在深圳建筑双年展上的OMA工作坊中没有得到阐述。

而增加的这部分也是OMA工作坊:解读《营造法式》中最具核心价值的内容,即“木构与智构的比较分析图表”,所谓的智构就是智能构造,而这一部分内容全部来自纽约激浪派建筑所阐述的预制体系。我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的学生林凡榆就是这一部分的执笔者(现在纽约激浪派基金会工作),而实际上林的写作方式,正好是她在我的教授下所学的艺术与建筑的比较研究方式。从而,我的研究认为:激浪派预制体系,是对中国木结构模件体系以及预制建筑在精神上的继承和延伸。

OMA与我和冯继仁博士等人一起研究的结果表明:《营造法式》一书由官造建筑监督李诫所著,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本完整的建造法则。写于公元1103年,那时的中国,同今天的中国类似,国泰民安。《营造法式》一书编写了一套完成的有官方规定的各种类型建造体系,亦包括各种规模的建造:从帝王宫殿到窗帘挂杆无不涵括;每种模式从财务预算到建造管理都有指导;材料的挑选到设计亦有详解。

《营造法式》的最初目的旨在抑制贪腐,同时提高的中国建筑工程的效率和质量。规定了简单的材料(木头、石头、泥土)还有一些构件—枓、拱、昂。建造可在当时整个疆土内展开,包括各类气候区和各种地震条件区。《营造法式》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完整映射,它指导的建造遵循着当时中国封建礼仪和宗法制度。自由设计包括了复杂精细的社会、经济,可持续策略。除去其看似古板和本质平凡,这本书亦有地方特色,也有细微的变异和重点描写。这本书的成型不仅得益于宋王朝博大的文化复兴,还有像李诫这样博学之人,他同时是一位画家,他的著述涉猎艺术、书法、诗歌以及哲学。不同的兴趣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就像植物学和建筑学一样,无需证明。

《营造法式》在二十世纪才被重新重视,差不多就在那时钢筋混凝土就要取代中国传统建筑了,直到当时《营造法式》还未被译成外文。同十八位中国学生一道在一些中国专家的支持下,OMA研读了文本的核心部分—中国屋檐的建造,并尝试翻译。困惑于文本,我们于2014年早期在“深圳,香港—双重都市”的两个工作坊使用蓝色泡沫重新制造了屋檐模型。

经过研究发现,木构建筑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尽管木制体系有其严格的规则,但对于建筑布局和规模却没有严格的规定。在具体的规则下,可以灵活改变,根据建筑项目的具体情况改变,这其实就是预制建筑体系的精髓所在。“移柱法”和“换柱法”就可以被用来改善内部空间和采光条件。

如果我们把《营造法式》理解为法则还不如把它看作是一个体系。木制建筑的围墙体系和结构体系,还有服务体系在不同类型的建筑里都是不同的。总结有十三种建筑体系。模块体系的诞生就跟古代中国“天人合一”和“顺其自然”的意识形态有关。模块的观念就是中国人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在长期观察自然界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自然的运转遵循一定的原则—通常始于一个单细胞,经过进化、传播、繁殖,最终形成了整个世界。“顺其自然”的产物便是理智与繁荣。如若将《营造法式》比作是一本读懂中国建筑的语法书,那么模块体系则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激浪派的创始人乔治 麦西纳斯(George Maciunas),曾经于1965年,就先验性的发明了智能化的预制建筑体系。他当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住房供应短缺问题,加强都市效率和社会福利。他的设计通过标准化、模块化以及大批量预制体系生产以减少精力、材料、时间和成本的浪费。

而建造的过程是:1:地基打桩;2:大构件安装(地板,固定结构嵌板,结构墙壁橱,屋顶,平板,外部壁橱);3:安装非结构部件(可移动的内部嵌板,可移动壁橱,门)。

而智能建筑的灵活性是靠改变房间布局,房间的缩放以及简单的气候控制实现的。其中所有的非结构嵌板(50%是墙体嵌板)是可以移动的,且无需附加任何部件。由于每层嵌板连接处都有滑动嵌板轨道,房间就可通过打开分隔墙而变大;气温控制可通过使用不同材质的滑动板实现:气候温和时可以使用绝缘度不高的嵌板,冬夏季就使用不导热的,高度绝缘的嵌板,比如石棉。极端天气里,通过简单的滑动设置就可以调节透明和不透明嵌板的数量和位置。

而在预制体系方面:智构建筑的围墙体系,建筑体系,服务体系是互相协调的。(这一结构里的电路、机器、建筑材料科技也是相互统一的)激浪派预制系统区别于其他任何预制系统作为智能预制系统而存在,运用智能网络,循环水流。结构构件的空心设置里有互通的管道系统,使得资源使用效率大大提高,是对传统的梁柱体系的升级,启发于模仿人体内部系统。

OMA强调:本次展览基于《建筑元素》这本书,这本书再生了每一种元素的全部历史,然后本次展览只挑选了那些有揭示性的,出乎意料的或者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它将远古的、过去的、现在的,以及未来的元素版本聚集在一起,每间展厅只负责展览一种元素。为了创造多样性体验,我们营造了不同的体验环境—档案馆式、博物馆式、工厂式、实验室式、实物模型、模拟物件等。

走近中央展厅,巨大的建筑上方,装饰有“建筑元素”的展示标题,而这一部分展示的密度、浓度、深度、广度,和它的试验性特征,可以说是整个展览的精华,它是一本看不到建筑师的建筑大书,它改变了当代建筑史的写作方式,而影响是深远的。

此外,谈到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建筑元素,还有就是我策划的,将一件苏州古民居的砖雕门在威尼斯场外的入口处展出。凡是来到双年展现场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从这座门里和门外穿过,它体现了中国建筑元素在世界建筑元素中的位置。

2014.6.25

猜你喜欢
法式双年展威尼斯
寻常威尼斯(节选)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威尼斯
威尼斯: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第三届CAFAM 双年展
影片《白日焰火》的法式表达
法式高腰伞裙,“遮肉与优雅”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