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医学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2014-09-15 05:16郭红莲GUOHonglian刘欣茹LIUXinru
价值工程 2014年2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医学院校课程内容

郭红莲GUO Hong-lian;刘欣茹LIU Xin-ru

(湖北医药学院体育课部,十堰 442000)

(Department of PE,Hubei University of Medicine,Shiyan 442000,China)

0 引言

高校体育作为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医学院校如何根据其学科特点及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置公共体育课程,从而使医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而且能够掌握基本的医疗体育项目锻炼方法及相关知识,将来能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工作,已成为当前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整理了湖北医药学院、温州医学院、辽宁医学院、遵义医学院、海南医学院、徐州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桂林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20 所独立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大纲。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访谈、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2 独立医学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2.1 体育课程目标特色不突出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体育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明确指出,体育课程的目标不仅要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还要提高体育素养,具体表现为要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1]调查显示,目前医学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与新《纲要》规定基本一致,即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锻炼身体,掌握一定体育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几乎与其他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没有区别,其中只有两所学校强调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讲授运动处方、运动生理及运动健康等知识,使学生较多掌握体育保健知识。由此可见,医学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明确,但特色不突出,课程目标未能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及特色。

2.2 体育课程内容陈旧,与学科专业发展联系不紧密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主要以传统的体育项目、开展广泛和便于开展的项目为主,集中表现在篮球、排球、足球及田径项目等方面,由于许多项目只是对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体育课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0.7%的学生认为本校体育课不能引起自身兴趣,其中课程内容单一是主要原因之一,占到33.3%。尽管有部分医学院校近年来逐渐增加了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如瑜伽、轮滑、网球、体育舞蹈等,但项目内容与学科专业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契合不够,只有10%的学生认为本校的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科专业发展联系较紧密,对将来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9%的学生则认为对于将来工作没有一点联系。究其原因,一是目前很多学校都存在因师资场地设施等设定课程内容的现象;二是学校各级部门没有统一认识,加强医学体育学科建设与管理;三是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单一,在教学中难以将体育与医学知识相互渗透等。

2.3 体育课程结构单一、学时少,体育课程学习效果差 早在2002年新《纲要》就对高校体育课程做了具体要求: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共计144 学时,大三开设体育选修课,针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然而在所调查的20 所学校中,只有8 所学校开设有选修课,且不同学校学时安排也较随意,两个学年体育课总学时从108 到144 不等,假若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部分室外项目难以开展,相应实际上课课时会更少。通过在对600 名医学生进行调查获知,72.4%的人认为有必要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且有86%的人认为有必要开设医疗体育课程。在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满意度进行调查显示,仅有39%的人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满意,其中影响体育课程学习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是课时少,上课锻炼机会不多,占36.7%。而对于体育保健课,许多学校形同虚设,那些不能参与正常体育教学的学生一般会在学期初申请免修,就可以不用上体育课和参与体质健康测试了,那么这部分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何监控,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此外,体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当,整个大学期间理论课只安排有4 到8 个学时,且内容安排方面与实践衔接不够等等,都需要在课程改革中加以重视和改进。

3 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下独立医学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几点建议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基本单元,高校课程设置直接决定着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各个高校在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应当体现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体育防病,医学治病,体育与医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如何将体育与医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两者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则是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自我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的能力,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运动处方、养生之道以及医疗体育方面的应用知识,并能够对他人及患者施以科学的体育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疾病。[2]所以“医体结合”复合型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培养这种复合型的医学人才已成为学术界近些年来探讨的焦点。

3.1 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体现,必须与人才培养目标保持较高的符合度。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应该以新纲要规定为基础,突出医学学科特色。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不仅能强身健体,提高体育素养,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而且还应该了解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效果、运动健康效益等方面的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医疗体育项目锻炼方法,会开设运动处方等。为此,医学院校的领导者、管理者首先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重视体育课程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医学体育学科建设与管理,确立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而作为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师必须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专业特色,掌握体育学与医学相关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体育教学质量。[3]

3.2 重置体育课程内容,优化体育基础课程,丰富体育选项课程,灵活增设体育选修课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内容,通过社区资源共享、校本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聘用兼职教师等方式开设多种体育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在体育基础课程方面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了解体育与健康等相关应用知识为主,其中实践课开设太极拳、接力跑、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锻炼方法,理论课以传授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运动损伤、体育保健与康复等相关知识为主。在体育选项课方面,结合各个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方向,适当开设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增设新兴运动项目,合理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选项,避免盲目跟风。例如针对护理专业以塑造形体、培养气质为主,开设健美操、体育舞蹈等;针对康复专业开设保健操、气功等;针对临床专业以培养耐力和毅力为主,开设各种对抗性的球类项目等。此外,由于医学生学制年限长,实习任务重,应灵活开设体育选修课。体育选修课可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课程内容以拓展学生体育知识面、提高体育素养、培养学生团队配合精神为主,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每学期限制选修课学生人数和班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大学期间任意学期进行选课。

3.3 建立开放型的体育课程结构,营造良好体育活动氛围 医学院校学生学业负担重,实习时间长、任务繁重,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或不愿挤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针对这种情况,医学院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开放型的体育课程结构,努力拓展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一体化,医学教学与体育教学一体化。一方面合理优化体育基础课和选项课的内容,灵活设置体育选修课,另一方面通过成立院校不同级别的运动训练队、各种体育俱乐部或运动协会、开展体质健康监测活动等,来实现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此外,通过举办各种体育赛事以及体育文化节等,进一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营造良好体育活动氛围。

4 结语

培养“医体结合”复合型医学人才是现代社会的需要,是高等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要教学改革,就必须从体育课程设置着手,一方面是学校领导及体育教师要提高重视,积极转变医学体育教育观念,加强自身医学与体育学科知识的拓展学习;另一方面就是要紧紧围绕医学学科特点,从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教学等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设置和优化,并将健康教育、体质监测、体育保健与运动医学、康复、护理等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的渗透和融合,设计具有特色的医学体育课程体系,培养出既懂医又懂体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教体艺[2002]13 号.

[2]傅兰英,杨晓林等.“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1):96-99.

[3]王红雨,杨毅.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体育科研,2009,30(6):87-89.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医学院校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